当代中国人际友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0 19:27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人际友善问题研究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之中,这种转型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有着重大影响。从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现象正蓬勃发展,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友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审视这一现实问题,如何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推动当代中国人际友善关系的形成,这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人际友善指的现实社会人与人交往中所体现出来的友好、善良风貌,其中蕴含着“真”、“善”、“美”的价值意蕴。人际友善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表现出来的,而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与道德、国家与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相互关系都会影响人与人友善关系的发生。所以,对当代中国人际友善问题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的道德行为上。当代中国人际友善问题的探讨首先是理论问题的探讨。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人际友善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传统社会和现代西方社会关于人际友善问题的理论探讨,主要基于两种理论叙事方案而展开,即群体性方案和个体性方案,前者从普遍性维度的伦理关系为出发点,致力于群体优先的视角来推动人际友善,后者依托特殊性维度的个体道德自由,将人际友善的形成奠基于人的自我主体性之上。从马克思的人际友善观来审视上述两种叙事方案,我们会发现抽象群体性方案和个人主体性方案所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所以,当代中国人际友善的理论选择,必须要超越上述两种理论方案,在融合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基础上指导人际友善的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人际友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友善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它们是解决当代中国人际友善的理论根据。于此,分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这五代领导集体的人际友善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分析当代中国友善价值观的出场语境,结合当代中国友善现象的现实,我们发现当代中国人际友善现实主要呈现为两种样态,即“国家——个体”关系中作为公民道德的友善(认同性友善)、“国家——社会”关系下基于社会自主性的人际友善(生成性友善)。实践问题也是中国人际友善问题的又一重要方面。从现实上看,人际友善关系始终是主流,但这其中也夹杂着各类不友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陌生人之间不友善问题严重、知善与不行善脱节。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一问题,我们将人际不友善现象分为等级观念、道德冷漠、社会排斥、怨恨情绪的不友善这四种主要类型。而在审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道德评价也是该环节的重要方面,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评价原则来指导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人际友善现实是必要的,这也可以预防人际友善问题评价中的道德批判泛化。分析当代中国人际不友善现象发生的原因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中国人际不友善现象产生蕴含着深刻的制度逻辑、治理逻辑和文化逻辑。制度上的不公正是人际不友善的根源,制度上的不保障消解了友善行为发生的积极性;在人际友善问题的治理过程中,对主动作恶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以及治理思维中“善治”的流失,阻碍了人际友善的产生;现代性进程中主体性文化的制约、传统文化本身的掣肘及其作用式微、网络负面文化冲击都是人际不友善产生的文化原因。破解当代中国人际友善难题主要是抑制人际不友善负面现象、推动人际友善正面行为的发展。从历史和逻辑出发,我们要在个体价值与共同体价值,“国家——个体”和“国家——社会”关系融合中来破解这一问题。于此,公民教育、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治理等方式是我们破解人际友善难题的必然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1
,
本文编号:1275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27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