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3 13:29
本文关键词: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涯技术教育 CTSOs 协同 人才培养 机制
【摘要】:在职业教育复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转向“素质本位”的时代境遇下,理论界提出了“职业素质化教育”的观念,即重视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可持续的生涯发展能力。随着人们对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的关注逐渐加深,借助职业学校学生组织的力量提高职业人才的职业综合能力,成为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可忽视的路径之一。在职业学校学生组织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两种研究走向,一种是理论研究,即探索职业学校学生组织协同培养职教人才的理论基础,试图以建构主义、实用主义等理论为职业学校学生组织人才培养的合法性找到理论依据。另一种是实践研究,主要从挖掘职业学校学生组织本身的问题入手,探索解决组织经费、管理、制度、保障等现存问题的有效路径,并以此作为促进学生组织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使其承担起职业教育第二课堂的相关任务,以配合职业教育第一课堂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的综合发展能力。然而,我国在借助学生组织的力量,进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CTSOs)在职教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协同职业学校、企业、社区、政府等主体,以提高学生领导力、就业竞争力、生涯发展能力以及学术能力等综合能力为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承担起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内容,把学生视作自主发展、能够自我规划的个体,摒弃了狭隘的职业技能培训,采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将组织活动实践与专业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和第一课堂从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紧密衔接,构成缺一不可的生涯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共同致力于生涯技术教育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生涯与技术教育实践当中,研究者不禁追问,美国CTSOs何以产生、发展?其与相关人才培养主体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协同?在CTSOs与相关主体形成的人才培养共同体中,以何为培养目标、培养内容,通过何种方式以及如何进行人才培养于人才培养?而这种学生组织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又产生了何种启示?聚焦于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本研究着眼于ctsos在协同培养美国生涯技术教育人才所形成的机制,以协同培养为核心概念,以文献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为方法手段,着力展开了四个板块,六个部分内容的研究。第一板块:缘何。以“为何要研究ctsos协同培养生涯技术教育人才”为核心主题,第一板块包含绪论部分,用于回答缘何研究以及构建分析框架。由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往对单一、重复的岗位能力的重视转向对综合化、灵活性的生涯发展能力的重视,美国生涯技术教育学生组织在促进这一培养目标所具备的优越性和特殊经历,再加上我国在应用学生组织进行职业教育人才的素质化培养方面有所欠缺,从而回答选题缘由,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论文的思路。第二版块:是何。以“ctsos是什么,经过了何种历史变迁”为核心主题,第二板块包含第一章“ctsos的发展沿流”,主要是对ctsos再其萌芽、建制、发展以及转型等四个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发展情状进行梳理,揭示了经济发展、生涯技术教育变革与ctsos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历史阶段ctsos所呈现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ctsos的萌芽阶段,受到美国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农业的传统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乡村中的少年们因此失去了对农业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在这一经济发展背景下,农业学校的教师建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俱乐部,后来被统称为少年俱乐部,试图唤起学生对农业的兴趣,提升农业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气质,这一类组织成为ctsos的前身。在这一个阶段,少年俱乐部的活动主要是在课后进行农业竞赛、组织学生在图书馆学习以及集会学习,但组织之间零散,目标短浅且活动内容与制度化的学习内容脱节,尚且处于自发阶段。在ctsos的建制阶段,随着农业学校的增多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制度化发展——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进一步促进了少年俱乐部的增长,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组织纵向发展,形成了州层面、甚至联邦层面农业教育学生组织的产生,它更具包容性,替代了少年俱乐部的作用,其组织结构、制度的确立,成为ctsos“联邦—州—地方”三级制度的雏形。在ctsos的规模化增长阶段,随着职业教育新专业产生以及职业教育法案对ctsos地位的认可,经费的支持,ctsos的增长速度达到顶峰,种类也得到了极大丰富。随着影响力的增强,ctsos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整体。为了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ctsos积极进行竞赛项目的专业化调整、开发社区服务项目,还表现出国际化发展的倾向,开始从自发走向自觉。在ctsos的内涵化发展阶段,美国制造业进入集约化发展期,职业教育重心上移,呈现出中高职衔接,生涯化发展等趋势,ctsos积极配合这一变革,在联邦、州、地方层面建立了与管理部门齐平的校友部门,为ctsos的经费筹集、资源供给和政策建议提供支持。不仅如此,ctsos还对会员结构、组织目标、项目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第三板块:如何。以“ctsos怎样协同人才培养”为核心主题,第三板块包含第二章“ctsos与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逻辑及其协同基础”,第三章“ctsos参与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第四章“ctsos参与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特点”等三个部分的内容,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ctsos与相关主体之间基于何种基础,形成了怎样的人才培养关系机制;ctsos怎样协同其它主体进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及ctsos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为何。在ctsos的实践当中,与学校、企业、社区、政府之间发生着协作的关系,形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体,以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实施着人才培养活动的策划、操作和评估工作。为了探明ctsos与各个主体之间到底发生着何种关系,弄清在关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规律特征,揭示ctsos协同各主体进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基于何种动力机制、怎样运作以及获得了怎样的保障,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探析,发现: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ctsos与学校、企业、政府、社区之间的协同关系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由疏远到紧密的过程。这一过程背后隐藏着主体之间协同关系形成的规律,具体表现为它们产生了共同的培养价值观,即“人本主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经历了对不同主体利益需求的调和过程以及在主体间形成了培养责任的共同分担机制。其次,ctsos与各主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形成受到了社会经济、职业教育以及哲学思潮等方面的驱动,就社会经济的动因而言,ctsos协同培养机制的形成与了产业革命、产业结构的调整息息相关;就职业教育的动因而言,ctsos协同培养机制的形成深受“职业教育公平”理念的影响;就哲学思潮的动因而言,美国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潮推动着ctsos协同培养机制的形成。在这些动力的推进作用下,ctsos以涵盖“个人能力、职场能力、技术能力”等三级金字塔形人才培养目标框架为导向,开发了竞赛项目、社区服务项目、专业发展项目以及就业准备项目等培养内容模块,以“经验学习圈”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以及“服务学习”理论为人才培养基础,形成了包括模块化课程、参与项目开发、实践学习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并构建了包括规章制度、经费投入以及监督管理等三个方面的保障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生涯技术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学术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第三,ctsos与各主体进行人才培养所形成的协同机制中,表现出自组织发展的趋势,并通过其与职业学校、企业、社区、政府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了服务于美国生涯技术教育学生,以第二课堂的内容作为培养内容的人才培养系统。该系统表现出自组织的特征,具体而言呈现出三大特点,即整体性,揭示的是CTSOs协同培养系统与系统内部要素(或部分)之间的关系;非线性性,揭示的是CTSOs协同培养系统内部,部分与部分,或者说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开放性,揭示的是CTSOs协同培养系统与其它外部系统,例如社会经济系统、生涯技术教育系统等系统之间的关系。第四板块,何向。以“我国可以从CTSOs协同培养中获取何种经验”为研究主题,第四版块包含一个部分,即第五章“CTSOs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协同培养的启示”。在职业教育素质化发展的浪潮中,如何发挥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组织的作用,以辅助职业教育第一课堂培养职业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国情的不同,尽管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组织与CTSOs具有相近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的作用,但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组织存在“与普通学校学生组织的人才培养同质化”、“尚未形成包括多元主体的人才培养系统”以及“缺乏学生组织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建构意识”等问题表征,究其背后的社会机理,主要受到了“高职院校扩张弊病下的历史渊源”和“非盈利组织‘官民二重性’的社会根源”的影响,导致我国职校学生组织和CTSOs在人才培养的主体、内容、方式、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基于这些区别,再加上前文中对CTSOs协同培养机制的充分研究,研究者认为,我国应该立足自身国情,从构建“学、校、企、社、政”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入手,构建培养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充分吸取CTSOs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为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组织协同培养职业教育人才提供较为系统的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719.712
,
本文编号:1285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285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