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4 19:34
本文关键词: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自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慢病和失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压力巨大。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政策,倡导、组织、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建设社会福利设施,推动养老机构快速发展,我国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其福利性非企业特征,很好的弥补了城市公办养老机构数量不足的缺陷,成为城市公办养老机构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标准,目前我国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建立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的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研究,不仅可以规范养老服务能力评价的标准与内涵,增强养老机构的服务意识,引领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自身建设,还可以科学评价当前我国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能力水平,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养老服务能力,这对于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提高我国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与意义:以系统评价理论、成本效益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客户关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深入分析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丰富养老服务能力评价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为开展养老服务能力评价的系统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也为进一步提升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1.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确定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2.采用德尔菲法和界值法,筛选养老服务能力评价指标,并确定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4.通过Cronbach’α系数、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分析检验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5.基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法、对应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进行实证研究。6.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内部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数理分析研究。7.采用SWOT分析法,对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提升进行对策研究。研究结果:1.基于系统评价理论、成本效益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客户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投入和产出两个部分,共6个维度、18个一级指标、66个二级指标。投入部分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3个维度,其中人力维度包括人员数量、执业资质、人才培养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财力维度包括收入和支出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物力维度包括老年人用房、环境与活动场地和设施设备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产出部分包括养老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和环境及配套服务3个维度,其中养老护理服务维度包括膳食、个人卫生、安全保护、健康管理和心理/精神支持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医疗保健服务维度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环境与配套服务维度包括环境卫生与文化娱乐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和各指标的分值。2.信度分析结果: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一级评价指标和二级评价指标的Cronbach’sα值介于0.828~0.957之间,均大于0.7。效度分析结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较好,总体和各一级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7。3.Topsis法研究结果:33家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排名位于前10%的养老机构为A12、A3和A16,Ci值分别为0.5464、0.4509和0.3965,养老服务能力排名位于后10%的养老机构为A20、A17和A26,Ci值分别为0.0858、0.1121和0.1175。4.对应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对C市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人力维度贡献比较大的指标是人才培养,养老机构A12、A16、A6和A8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势突出;对物力维度贡献比较大的指标是环境与活动场地,养老机构A9和A25在环境与活动场地方面的优势明显;对养老护理服务维度贡献比较大的指标是健康管理、精神/心理支持和安全保护,养老机构A5、A33、A32和A2在健康管理方面具有优势,A3在精神/心理支持方面的优势明显,而A10和A19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势明显;对医疗保健服务维度贡献比较大的指标是康复,养老机构A25、A6和A3在康复服务方面的优势明显;对财力与环境及配套服务两个维度贡献比较大的指标是文化娱乐服务,养老机构A3和A6在文化娱乐方面的优势突出。上述各维度的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对应分析结果。5.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结果: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投入性指标与产出性指标关系密切,设施设备、人员数量和老年人用房三个投入性指标与产出性指标密切相关,主要影响产出性指标中的个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服务、膳食服务和康复服务。一级评价指标中的人力(医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养老护理员数量)、财力(医护服务收入)、物力(医疗保健用房面积、护理站设置、医疗保健用房面积、公共餐厅座均面积、床均公共餐厅座位数量和床均康复设备数量)、养老护理服务(其他意外事件发生率、入院健康评估率和健康档案建档率)、医疗保健服务(工作人员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活动场所与物品的消毒频率和近3年人均体检次数)与环境及配套服务(月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次数和文化娱乐活动满意度)在组间关联上起主要作用。6.SWOT分析法研究结果: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优势是经营自主、形式灵活,是城市公办养老机构的重要补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劣势主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养老护理员数量严重不足、财力和物力资源有限、国家补贴力度不够;发展机会包括人口老龄化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国家政策支持为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存在的挑战与威胁包括双轨制运行与管理、经营风险较大,养老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好的信效度,能够科学、全面评价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能力。2.Topsis法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在职业资质和膳食服务两个方面服务能力较好,而环境与活动场地、康复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是其服务的短板。人才培养、安全保护、心理/精神支持、医疗服务、康复和文化娱乐是提升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的关键;设施设备投入、个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和环境卫生服务是制约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指标。3.对应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表明,注重人才培养、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大、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强,能提供心理/精神支持服务、康复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的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能力评价中优势突出。4.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结果表明,加强设施设备、人员数量和老年人用房面积方面的投入,对于提高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个人卫生、预防保健、膳食和康复服务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养老机构中的医生数量、建立护理站和扩大医疗保健用房的面积对于养老机构的医护服务收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专业技术人员和养老护理员数量对于增加入院健康评估率和年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次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公共餐厅座均面积和护理站设置对于提高文化娱乐活动次数和文化娱乐活动满意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床均公共餐厅座位数量、床均康复设备数量对于提高文化娱乐活动满意度和月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次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老年人人均体检次数对月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次数有促进作用;入院健康评估率和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对于老年人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5.通过SWOT分析,建议从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分级分类监督管理机制、整合服务资源、开展养老服务能力评价四个方面,促进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持续、社区化、连锁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高城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6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妍;;我国社会化机构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年10期
2 牟羡;;柳州市机构养老发展刍议[J];传承;2009年10期
3 潘昭佑;;城市机构养老发展区域比较研究——以昆明市为例[J];思想战线;2010年06期
4 高岩;李玲;;机构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5 陈景亮;;浅析机构养老资源体系——以福建省为例[J];南方人口;2012年01期
6 陈莹;;论中国传统养老文化视角下机构养老理念的建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夏黎;;浅析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机构养老服务模式[J];学理论;2012年22期
8 张增芳;;老龄化背景下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及发展思路——基于西安市的数据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9 刘瑾凤;魏秀红;吴炳义;张建;田敏;韩云玲;陈新娟;;山东省机构养老社会化服务需求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年02期
10 张团;穆光宗;傅e,
本文编号:1289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289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