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9 02:15

  本文关键词: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文化生态 生态补偿


【摘要】: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数千年而传习至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昭示着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研究和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乎历史传承、关乎民族凝聚力、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本研究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为主题,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际生存发展状态为基准,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和策略进行了探究,主要结论如下: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到永续活态传承就要对其内部进行不断的调适,以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生态环境,在进行自我调适的同时,还需要激励机制应对生态失衡和传承链条中断的的危机。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主要观念为“和谐共生观”和“传统新生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所处的外部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共荣共生的,应以发展的眼光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在现代环境中对其进行形式和功能的转换,以实现其永续活态的传承发展。三、当前,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兼职化,继承人群数量流失,代际传承萎缩,传承传播路径受限,民众参与度不高、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外部文化生态的失衡;内部传承方式与传播范围受阻,传承动力匮乏。四、霍童线狮项目在自然生态存续良好,社会生活极具特色,文化多样繁荣和谐的生存环境中,走传统体育文化市场经济发展,转换传播方式的道路,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霍童线狮项目在年青一代仍然面临传承链条萎缩的危机,应对危机的突破点是建立霍童线狮的传习补偿机制。五、地术拳项目在区域特色文化生态环境的培育、传统武术市场经济道路的开拓、原有功能向现代的延伸与再现、传播方式的整合几个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面对地术拳存在的代际传承困境,应建立地术拳的传习补偿机制予以应对。六、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主要策略为:(1)优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环境。(2)依靠自身价值,实现现代转换。(3)建立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补偿制度。七、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补偿制度的主要主体为代表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各级政府,传习补偿的主要客体为从事技艺传习为主业的传承人。制定传习补偿标准时可采用机会成本法估算。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迫切的传习补偿方式为资金补偿和实物(场地)补偿。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12.7;G1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冬雪;江芸;朱明勇;;基于GIS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J];体育科学;2015年06期

2 赵国炳;谭广鑫;向有明;王广进;张洁;杜高山;;体育人类学的身体动作分析法[J];体育科学;2014年12期

3 张志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年04期

4 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数据库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13年08期

5 林璞;;宁德市霍童文化旅游古镇(概念)规划设计详析[J];福建建筑;2013年04期

6 胡波;;生态场视阈下峨眉武术生存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7 赖斌;;四川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年07期

8 康娜娜;张志彬;;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运动;2012年13期

9 吴文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研究[J];运动;2011年14期

10 王林;陆海;;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本文编号:1306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306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c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