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19:40

  本文关键词: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出处:《山东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公民教育 农民工


【摘要】: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领域的新课题,本研究试图探讨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农民工现象是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种过渡现象,亦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之产物。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从历史观点看,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工将实现从农民向工人、从村民向市民的转变,最终农民工问题将逐步消解。农民转变为市民既是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民工事实上已经演变为一个能够表达并争取自己独特利益诉求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该群体的利益诉求无可避免地将对现行制度安排与政策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其融入城市并渴望被城市接纳、享受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及民主政治诉求正在成为农民工群体的共同追求。从国家政策主导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来看,农民工变为市民不仅体现在外在的物质层面,更体现在内在的思想、意识、素质层面,在此伟大进程中,必然衍生致各式各样的问题与冲突,值得关注。当前,农民工群体自身发展尚面临诸多困境。受城市社会纷纭复杂的思想观念和多元文化冲突的冲击,部分农民工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的判断标准不再固定和单一,呈现多样化特征,进而导致价值观困境;农民工普遍带有融城不畅的“孤独感”,使得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区居民缺乏情感的交流、互动,难以获得社区认同而融进社区,加之城市人文关怀的缺失,形成了农民工被“隔离”的心态;农民工文化生活开始从“白发”向“自觉”嬗变,而农民工的被边缘化现状严重压抑了他们的文化自觉行为,其强烈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形成了文化贫困心态的窘境;较之驻守农村的群体而产生的自信感与基于城乡鲜明差异而带来的自卑感交织在一起,使得农民工群体自信与自卑并存并衍生思想冲突;基于无法参与城市政治生活、享有公民政治权利的现状,导致农民工群体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冷漠的政治参与意识等。农民工的诸种思想、心态困境,固然与当前社会“有形”的社会体制有关,但内在还在于社会缺失对他们“无形”的人文关怀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当面临农民工这一庞大的流动性群体时,如何从既往的“显”性物质关怀转向“隐”性的思想道德教育,采取何种方式方法、手段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转变、调节、激励功能,保障执政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这项工作无疑是一种挑战!从当前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看,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运行并不顺畅,成效亦不显著。当下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不明确,教育主体与内容定位不清,教育资源与管理亟待整合,教育方法途径尚待探索,教育环境不容乐观,教育评估机制基本缺失,构建一种行之有效的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势在必行。本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剖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工)教育思想论述,从中归纳总结对于农民工群体的启示,并纵向梳理总结国内关于相关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分析构建当前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面临困境的深层次成因,旨在构建适合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工融入城市、适应城市的制度性构想,促进城乡和谐、工农和谐、人际和谐以及农民工全面发展。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创新农民工群体研究的方法、视角。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以农民工为研究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为研究内容,综合运用了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人学、政治学、管理学相关知识,采取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地访谈法、社会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笔者从事农民工问题研究多年,在运用文献研究法过程中,通过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手段查阅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和农民工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在青岛、济南、北京、广州、中山等地进行了调研,或深入工厂、宿舍,或联系农民工NGO等社会组织,针对相关农民工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访问座谈、社会观察,积累了大量实证资料,同时本人主持有关农民工科研项目而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本文系统地梳理分析了有关机制、农民工概念以及相关基本理论,提出了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原则,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教育问题之思想溯源,按历史逻辑线索梳理了关于农民工思想政治机制的变迁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状况进行了剖析。从历史的视角看,传统的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甚完善或不合时宜,与国家发展大势、农民工自身需求以及需要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去甚远,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亟待完善与补充,更重要的是应顺势完成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转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构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设想,探索了构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思路:针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来源不足之现实,从制度推进力、利益导向力、精神动力、改革创新力、空间粘合力等方面构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生力;结合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从制度、组织、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建构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外力;基于农民工生活的实际,提出了实践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路径:构建农民工人文关怀体系,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本机制;依托社会力量,构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介入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立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构建农民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优化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以职业教育为依托,构建城市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体现职业教育的介体作用;建设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实现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412.62


本文编号:1313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313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7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