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形成与演进

发布时间:2017-12-22 13:21

  本文关键词: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形成与演进 出处:《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优势项目 形成 演进 成功经验 驱动 路径


【摘要】:本研究以优势项目的概念界定、特点和历史发展演进为逻辑起点,在核心竞争力、动态能力理论、现代化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对优势项目形成与演进的背景和成功经验进行提炼,剖析优势项目成功的内在逻辑和思想基础,重点对优势项目形成与演进的原理和动力驱动路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1)优势项目是指在国际竞技体育竞争中占据世界发展前沿并具有竞争优势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群;优势项目具有竞技技术领先性、资源利用率性项、单项协会话语权、大赛不可或缺性、优势保持长期性以及优势要素不同步性的特点; 2)我国优势项目的历史演进划分为引进酝酿阶段(1949-1956)、停滞-复苏阶段(1966-1978),探索发展阶段(1979-1999)、稳定成熟阶段(2001-至今)。优势项目依靠战略推进,政策投入获得优先发展,发展过程存在路径依赖。 3)我国的优势项目是在“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奥运战略”的战略背景下、依靠举国体制等制度优势、立足国情的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与时俱进的把握项目本质特征和制胜规律、通过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大科技投入,,改变训练方式、注重国家队引领和后背力量储备以及优秀文化传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优势项目的发展必须坚持“后发优势”、坚持“木桶原理”、坚持“竞争优势”,坚持“自主创新”。 5)竞争优势要素的集成创新是支撑优势项目形成和演进系统的内部发展动力。其路径包括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竞争机制创新、“人治-法治-善治”管理方式的创新、“扁平化-团队化-网络化”组织结构创新、“品德-知识-能力-业绩”教练综合评价的创新等。 6)优势项目将继续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项目的优势来源于政策的的投入和优势要素的继发、转折和创新集合,其发展始终立足于国情和自主性创新,要充分认识到优势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呈现波浪式前进:均衡发展将长期存在,优势项目的成功没有最佳模式只有合理的选择。 基本上述结论,本文建议如下: 1)继续坚持优先发展的战略,强化动态管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挖掘优势项目发展的规律,发挥优势项目的先导和引领作用。2)借鉴优势项目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政策推动以外的发展路径,加强新形势优势项目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3)潜优势和落后项目的发展要坚持项目的发展特色,掌握个性化的发展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思民;我国奥运会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竞争态势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2 杨桦,孙淑惠,舒为平,魏万珍;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张振华;论中国特色体育的思想基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刘建和;;关于创新运动技术扩散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5 汪康乐;邰崇禧;陈瑞琴;谈强;;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夺标优势与潜在危机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6 池建;苗向军;;2008年奥运会我国奥运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备战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7 钟秉枢;;“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8 蒋志学;;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科研攻关服务组织与管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王荣辉;;我国跳水运动员成才的年龄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张晓义;;我国夏季奥运项目非均衡发展成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冯瑞;中国竞技体操制胜规律探骊[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峥;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变(1949-2008)[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石岩;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4 陈卓勇;基于动态匹配的组织特征、能力结构与绩效表现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孙健;大学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及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刘钦龙;运动训练创新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7 魏枫;从模仿到创新的路径研究与中国经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统领;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袁守龙;九运会周期射击赛制改革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射击运动发展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3 董生辉;中国举重队在奥运会取得重大突破的多因素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4 倪洽亚;我国隔网对抗优势项目制胜因素分析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董海军;2000-2005年期间科技进步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作用与贡献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6 余佳奇;“中国模式”的形成、内涵和启示[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19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319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2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