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9 03:00

  本文关键词: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研究 出处:《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普通高中 教育功能 应然样态 问题剖析 达成策略


【摘要】:普通高中教育作为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后教育的纽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发展状况也是展现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普通高中教育普及程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也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的进程中。那么,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究竟应如何定位及学校应如何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近年来,由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呈上升趋势,学校平均规模在迅速地扩张,国家对创新型后备人才的殷切希望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目前正面临着因社会和自身的双重转型而引发的各种困难。一方面,升学率成为衡量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将办学目标指向升学,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和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一些普通高中越来越追求规模化办学,在性质定位、办学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学生发展等内涵建设诸多方面,缺乏创新和突破。另一方面,政策引领滞后,制约学校教育的发展。纵观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的战略重点一直放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而在众多教育政策中对于普通高中的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重视。基于此,本研究以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焦点,分析并解决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深层次发展的困惑。首先,本研究以结构功能主义、人本主义和教育病理学作为理论分析框架,深入探究并构建了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并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影响普通高中教育功能实现的因素。同时,回顾了中外普通高中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定位,分析了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演变过程以及其社会制约性。其次,从新时期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的办学定位、课程结构和高考改革三个方面明晰了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应然选择,即:升学——作为个体终身学习与教育的枢纽;就业——为个体的职业生存与职业发展服务;育人——为个体个性发展与合格公民素养养成服务,进而得出了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功能,即体现"育人"的价值取向,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原点。再次,本研究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既有国家制度、经济体系、社会保障、办学体制等深层次原因,也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高考模式等直接原因;既受文化传统、社会评价等外部因素影响,也受教育理念落后、学校管理水平低、资源配置不足等内部因素制约。最后,在上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本研究达成了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发展策略。普通高中教育办学目标科学定位为既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又是高等教育的准备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的教育承担着升学、就业和育人的选择定位,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是实现普通高中发展战略转型最为可取的方式和途径。当然,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释放和多样化发展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教育模式、课程改革是其主体,同时也包含着考试、招生、评价、用人制度改革等各个方面。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本研究所提出的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达成策略,以期为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政策思路。
[Abstract]:On the other hand ,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high school education .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 mentioned theoretical discussion , this study has achieved the most desirable way and mean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neral high school educ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石中英;;关于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14年10期

2 崔允o7,周海涛;试论普通高中的独立价值: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宋艳梅;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廖元锡;新课程高考方案及考试大纲对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实施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闻待;论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价值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99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399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1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