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1 19:39

  本文选题:“反歧视”政策 切入点:印度高等教育 出处:《西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印度社会的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阶层长期以来都处于被歧视和被剥夺的地位,社会经济发展权利的缺失使他们很难摆脱落后的生存状态。独立后的历届印度政府以公平与正义为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原则,通过“反歧视”政策及其指导下的行动,努力改善他们的社会经济状况、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促使他们早日融入印度主流社会。印度宪法规定,国家政府是高等教育的责任主体,高等教育是充分发掘人力资源潜力、提升国家竞争力、调整社会结构实现平等价值、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因此,完善、贯彻和实施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就成为印度政府解决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平等问题的重要战略。论文以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法和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印度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的产生和发展、宪法和政策内容、执行主体、执行过程、政策价值取向、政策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发展历程看,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经历了印度共和国成立初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经济改革前夕以及经济改革后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论文认为印度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种姓问题和部落问题、英国殖民时期种姓和部落政策、印度建国之父们的主要“反歧视”思想、独立后不同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教育宏观形势对“反歧视”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面临严重的资金紧张,因此,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更多体现的是良好愿望,是国家未来的发展原则,而非有效具体的工作与落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经济改革前夕是印度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不断开展和完善时期,印度政府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采取了调整保留政策、增加教育设施和资源、提供经济援助等措施。经济改革后至今是印度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深入实施和进一步完善时期,政策实施重点涵盖了入学机会、就读持续性、学习效果等三方面。从政策内容看,论文认为宪法作为政策的最高形式是“反歧视”政策的核心依据和根本指导,其他针对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阶层的保护性政策和法案构成了“反歧视”政策中的坚实保障、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则是实施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的具体指南。印度宪法制定了多项条款保护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阶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权益,禁止任何针对他们的歧视和剥削,是“反歧视”政策的重要基石。以宪法中“反歧视”条款为基础依据,人民院制定了多项保护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免于歧视、剥削和暴行的政策;历届印度政府不断制定、调整和颁布了多项“反歧视”政策,其中涉及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有《国家教育政策》和保留政策;印度政府直属的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更加具体的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使之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从政策执行主体看,论文认为印度政府建立了从中央政府到各级主管部门和各地区主管部门再到各高校的基层机构的较为完善的执行体系,是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开展的机构保障,但仍然存在重复设置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从政策实施过程看,论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入学保留政策和就业保留政策的实施过程,并探讨了印度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指导下的具体实施计划,主要有改善弱势群体经济适应能力的援助计划、提高弱势群体学习效果的保障计划和提升弱势群体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计划等。从政策效果看,论文认为经过多年的实施,高等教育入学保留政策有效地提高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率,逐渐接近宪法规定的比例,较好地实现了入学机会平等;当前印度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应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就读持续性和学习结果问题,即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平等。尽管以大学奖学金为代表的经济援助计划在经济上为弱势群体学生完成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但由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缺陷,弱势群体学生出现较明显的学习障碍,而为缓解弱势群体学生学习压力而制定的提高成绩计划等措施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印度高等教育和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代际间资源转移的劣势,使得弱势群体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印度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中的就业保留政策和就业促进计划等无法满足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需求。从政策的价值取向看,论文认为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蕴含着四项基本的价值追求,一是强调以公平与正义为核心的价值基础。具体体现为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是印度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历史补偿,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平等,同时也彰显了印度实现民主与平等的政府责任。二是注重从个人、群体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通过向弱势群体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机会,在入学资源分配、教育过程和就业资源分配等方面给予他们政策倾斜,赋予了弱势群体学生个人依靠自身努力谋求发展的机会,从而使弱势群体和印度社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三是追求包容性。印度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通过关注弱势群体个人的发展关切,为弱势群体个人向上迁移创造条件,辐射带动群体阶层向上流动,打破了印度种姓制度和区域发展的限制,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发展,构建更加包容的社会。四是促进社会文化多样性和市场竞争要素的多样性,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蕴含的多样性价值符合全球化时代对多元文化的诉求。来自不同种姓、部落和阶层背景的学生构成了印度大学校园的多样化要素,通过接受有质量的高等教育,丰富了印度劳动力市场的构成,促进了企业发展活力,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多样性的保持与丰富。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的价值理念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有契合之处。印度和我国同为拥有悠久历史并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发展中大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模式、地域和科技条件限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和城市不同阶层之间差距导致的社会公平问题和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印度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及实施能够为制定、完善和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提供参考和思考。党的十八大报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对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印度高等教育“反歧视”政策及实施为制定、完善和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带来以下几点思考: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应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入学公平、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公平、进一步关注高等教育结果公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9.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秀兰;白雪;;向农村倾斜的高校专项招生政策:争论、反思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01期

2 盛荔;徐辉;;试论印度高等教育保留政策的合法性与有效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05期

3 岳昌君;张恺;;城乡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差异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05期

4 张学强;许可峰;;“优惠政策”与“预留政策”——民族公平视域下的中、印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5 额尔敦吐;;和谐社会视阈下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的思考——基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12期

6 施晓光;;印度教育“保留政策”问题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7 杜瑞军;;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透视教育公平问题——对新中国50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的历史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8 安双宏;印度落后阶级受高等教育的机会[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9 刘复兴;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三维模式[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10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边界与价值向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成;宪法视域中的高等教育机会平等与少数民族录取优惠政策[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杨思帆;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苟人民;高等教育领域的平等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赵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99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599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0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