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人力资本与农村贫困研究:理论与实证

发布时间:2018-03-18 04:34

  本文选题:人力资本 切入点:农村贫困 出处:《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而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首要任务。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贫困人口规模曾占世界贫困人口的1/5。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日益提高,加之过去30多年政府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急剧下降,减贫成效十分显著,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但是,中国的贫困规模依然很大,农村的贫困形势依然很严峻。因为:其一,中国的贫困标准太低,若以国际贫困标准衡量,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将超过1亿人;其二,贫困人口下降到一定规模后,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逐渐减弱;其三,扶贫投入的效率下降、因病、因灾致贫或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局部地区非常严重;其四,受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世界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有所趋缓,特别是与低收入人群密切相关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形势严峻,阻碍收入持续增长。这要求我们需重新认识农村贫困问题。 然而,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认为,能力缺乏或被剥夺是导致穷人贫困最重要的原因,穷人最主要的表现为人力资本低下。国际反贫困经验认为,对贫困人口进行教育、医疗卫生和营养健康方面的投资,即对穷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比较有效的举措。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有必要就人力资本与我国农村贫困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基于此,以人力资本理论和贫困理论为基础,采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证视角,对我国人力资本与农村贫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对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及贫困成因进行分析,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两方面构建了我国农村贫困成因的分析框架。 一方面,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特点、贫困人口的分布及其构成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并运用贫困指标对中国农村贫困水平进行了度量。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特点及其分布决定了我国农村贫困规模还比较大,形势比较严峻,反贫之路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从教育、健康和劳动力流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农村居民教育水平低下,健康状况差,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差强人意。然后,从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两方面对我国农村居民贫困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构建了一个农村贫困成因的分析框架。 (2)从微观视角解读了人力资本与农村贫困关系,并运用CHARLS数据,采用半对数模型和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首先,,从人力资本的构成部分诠释了贫困,并分析了其对收入的影响。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低是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而人力资本投资引起的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是,由于国家在医疗、教育领域的投入较少以及教育、医疗等服务价格过快增长等原因,短期内,人力资本投资可能使得农民贫困、返贫或贫困程度恶化,产生所谓因病、因教致贫或返贫的现象。其次,运用计量模型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增加其收入,降低其陷入贫困的概率;健康水平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正相关,与贫困的可能性负相关;参加过培训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更高,贫困发生的可能性更低;有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更高,贫困发生的概率更低。同时,研究的结果显示,教育、医疗支出确实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提高了其陷入贫困的可能性。 (3)从宏观视角分析人力资本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力资本对贫困的影响机制,认为,在宏观上,人力资本对贫困的影响主要通过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两个路径。前者主要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后者则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的要素功能、配置效应、收入效应及贬损效应等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而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能够显著地减缓农村贫困,且人力资本的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就门槛效应而言,不同的贫困指数,人力资本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贫困发生率来说,人力资本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低区制大于在高区制;而就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指标而言,在低区制,人力资本无法减缓农村贫困,而在高区制,其能有效实现减贫的作用。也就是说,当人力资本水平非常低时,无法对穷人中的穷人产生作用,而只有当人力资本水平跨越门槛值时,才能够实现其减贫效应。 此外,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人力资本视角,提出了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技培训、完善医疗保障、土地和户籍制度及健全农村社保体系等政策建议。 总之,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人力资本和农村贫困的关系,并运用计量方法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而在实践上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农村扶贫政策提供参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49.2;F32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豆建民;人力资本间接定价机制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2 陆潇;;人力资本对浙江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2010年19期

3 周兴;陈东娇;;广东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贡献[J];江苏商论;2007年08期

4 王莉;;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陕西电力;2007年09期

5 吴兴华;;人力资本、社会保障支出与投资水平[J];求索;2010年07期

6 桑秀芝;武忠;;FAHP在人力资本衡量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2期

7 甄新武;邵洪波;;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前沿;2009年04期

8 张宏亮,周洪波;西北地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3年02期

9 潘亮;游圆圆;;基于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17期

10 李世聪;人力资本当期价值理论与方法的创建和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企业人力资本贡献率测算与实证分析[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2 李哲;丁士军;;农村教育收益率实证分析 以湖北五县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王飞鹏;曹秀华;;人力资本利润分配权的理论探讨[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二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第三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论文集(2002)[C];2002年

4 李哲;丁士军;;江汉平原农户教育收益率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钱士茹;丁铭晨;;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持续成长——以江汽集团为例[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大刚;闫晋斐;;影响企业家成长因素的研究综述[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尹春华;尹红生;;BP神经网络对劳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的预测[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顺;郭小弦;;政治资本、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选择——基于社会转型相关理论的比较分析视角[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李春艳;刘海波;;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条件的转让权及其制度创新[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10 曾小舟;;终身教育体系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分析[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赖德胜;人力资源的“99°+1°论”[N];北京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徐皓;以投资的眼光看待人力资本[N];深圳特区报;2007年

3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人口经济系 张新岭;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对策建议[N];中国人口报;2007年

4 李建奎;人力资本策略:提升竞争力的行动蓝图[N];中国信息报;2008年

5 广安市政协委员、岳池县石垭中学校长 王泽全;增强人力资本 加强软实力建设[N];四川政协报;2010年

6 通讯员 庄加灵;温州试水“人力资本出资入股”[N];中国人事报;2006年

7 李长安;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有战略意义[N];上海证券报;2006年

8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中国经济需要未雨绸缪的战略调整[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张宗和;怎样让工资赶上GDP[N];中国财经报;2008年

10 蓝 颉;正确把握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本储备的关系[N];济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连明;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黄凤;基于人力资本的国有林区森工企业薪酬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3 车卡佳;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魏立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刘冬梅;我国高新区科技人力资本生态拟合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钟庆才;人力资本产权与实现机制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7 石高宏;企业的性质:从企业家角度的透析[D];西北大学;2004年

8 邱丰;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丽红;基于知识资本放大原理的咨询项目知识共享路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尹飞霄;人力资本与农村贫困研究:理论与实证[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芳;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

2 张月松;新疆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贡献的实证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3 徐卓;广东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协调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朱佩枫;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5 张志勇;市场里的企业:一个由各类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合约[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6 王丽娜;我国农村健康人力资本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雪峰;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许震;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9 张中华;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本开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何燕;人力资本提升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28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628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a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