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_《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15 20:46

  本文关键词: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13年

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

史洁  

【摘要】:“文本”(text)一词源于拉丁语中的“编织”(texere)。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是生成语文教学内容、开展言语实践、训练学生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是语文教学文本的主要类型。对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加以深入研究,不仅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具体需求,而且涉及对语文教育整体范式的深入变革,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的意义。 透过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接受美学理论对文本不同的阐释,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的介入对文本之影响,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多重品格。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文化存在。在作出文化阐释的基础上,需要充分借鉴和运用教育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多角度关注语文教学文学类文本教材的变革为切入点,以改变文学类文本教材单纯的工具角色为着力点,实现语文教材文化精神的重建和文化模式的转型。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文化建构的角度,打造一种具有人文内蕴、培育功能、整合韵味以及开放品格的、理想化的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模型。这种模型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描述:它是从知识本位向人格本位的迁移,从远离生活向贴近生活的回归,从静态结构向动态结构的跃迁。 如果说本文第一章“文化特质”是对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品质”的探究,那么,第二章“构成形态”则可以说是对构成骨架的分析,也就是探讨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构成的品格内涵。文学类文本是一个“多层次构成”,本文在简要梳理层次结构理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王一川文本层次理论与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实际教学需要的结合点上,尝试把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视为媒型—语言—形象—意蕴四个层面的构成,并分别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教学要求。与此同时,文学文本的多层次结构并非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更多地呈现出开放性结构。这种开放性结构体现在从作者的作品到读者的文本、从文本的主体性到文本的交互性的不同特征之中。文学类文本的非线性结构特征同样值得关注,它是对传统文本线性结构的超越,并且在事实上提升了读者地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话语空间,进而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对文本构成形态的研究当属文本本体研究,这不仅是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整体范畴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对于关于文本审美意义的研究、关于文本资源的研究等,同样具有呼应和支撑的作用。 第三章对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审美研究是文本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这一部分中,提出并系统阐释了关于文学类文本“审美透视”的概念及其构成。审美透视是指对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审美解读与体验、审美分析与把握,它强调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与传统的认知性解读有着本质的不同。审美透视既是一种体验性、对话性活动,又是一种陶冶性、建构性活动。“不对称”是审美透视交流方式所具有的显著特征,而文本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则为审美透视提供了交流的条件。空白与否定共同构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进而实现了对文本意义新的建构。审美透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从审美感知到审美发现,进而达到审美创造的递进过程。其中,审美感知属于表象审美透视,主要包括粗知整体和品味语言两方面内容;审美发现虽仍处于审美的感受层,但已经进入到对意境的营构,其主要实现方法包括布白、觅源以及幻联。审美创造则是在上述基础上,,通过类比和写意的方法,抵达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加以鉴别、评价的范畴。对于落实审美透视所需遵循的操作策略,本文认为,主要包括创设与教材文本内涵相契合的审美情境,捕捉与教材文本特质相对应的审美焦点,以及开启与教材文本外延相贯通的审美想象。 在文本审美研究的基础上,第四章着力探究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细读”问题,是力求提升该研究实践价值的另一着力点之所在。文本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和文学理念,对于矫正教学中出现的“抛弃文本、超越文本”的不良倾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本细读的理论源头是文学新批评理论。文学类文本细读首先是对语义、语境的题解,是从文本语言层到形象层再到意蕴层的渗透行为,作为一种审美阅读,它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评判。与此同时,文本细读不只是文本形式的细读,需要在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关系中加以审视,打破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的局限,实现现实世界与文本、文本与读者、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交流。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细读的内涵,体现在文本细读的教学要求、审美要求和文本要求之中,充分认识它所具有的形象性特征、情感性特征、审美性特征、多义性特征以及主体性特征,是深化对文本细读理解的重要方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文本细读的实现策略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要研究文本,从中选择适宜的细读切入点;二是要根据学生阅读基础、阅读需要以及实际教学情境,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就是要从语音的、词语的、句子的细读深深挖掘下去,不断拓展并实现不同文本间语言的交会融合,进而实现对学生的语言世界和人文世界的积极构建。 作为对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多维度审视,第五章文本资源的发掘是本文整个研究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所谓文本资源,主要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从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以及语文本体论的视角,都可以清晰发现这种发掘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完整性建构,有利于满足学生成长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有利于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丰厚的土壤。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教育资源,以不同方式得以呈现,如果从审美层次来观察,可以划分为直觉感受、自在领悟、精神升华三个层次。为更加清晰地认识上述层次的具体特征,本文以教材具体篇目为例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释。关于资源挖掘的具体策略,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发掘维度”的概念并从知识积累、情感养成和能力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进而论述了文本资源发掘的开放性、适应性、系统性、反馈性原则,并对具体发掘路径进行了设计和规划。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劲松;;叶嘉莹古典诗词研究的人文情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吕艳;王中平;;阅读文本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张邦卫;图像增殖:语言的式微与图像的狂欢——数字化时代审美文化的范式转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路伟,万青;律切精深 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言学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傅修延;;文本学视野中的超文本研究[J];创作评谭;2004年10期

6 王允道;评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J];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04期

7 陈丽群;;关于“隐性语文”与“显性语文”的评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10期

8 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年02期

9 李健;论文化意识与人的全面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01期

10 顾黄初;朱川彬;洪宗礼;;论汉语文教材的优选、组合和延展[J];教育评论;199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静;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瑞;论短信文化的媒体态势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周芳军;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学位制度看三十年来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雷士虎;基于衔接的高中语文小说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鹏;高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跃;语文教材文化建构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尧;小学中高年级研究性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万扣;阅读教学对话主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洪波;当代诠释学观照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秀春;语文课程文化建构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孙甜甜;;论《聊斋志异》的“戏言生事”叙述模式[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3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4 张硕;;沈复与蒲松龄女性观比较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5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6 陈久奎;胡剑;;试述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新课程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8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9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乃涛;;民间教育学述评[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6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一川;;化解“丰富的痛苦”——编写12部教材的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8 李锐文;;论书画同源的审美意义[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9 韩海浪;;诗的要素和诗的格律——兼论新诗陷入困境的主因[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光龙;;叶圣陶论略读学习指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喆;英语言语幽默的图式特征及解读难题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珣;柳与园林造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方华梁;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高明宇;高卉民先生写意画之写与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平;;我国学位制度改革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潘为烈;近年来语文课程和教学若干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彭泽润;中国语文现代化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孟凡丽;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6 袁锐锷,胡安娜;英、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7 单春艳;肖甦;;俄罗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学位制度的改革与现状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8 丁钢;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9 李子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展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10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宋晓梦;[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顺利;文本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任丹凤;中小学教科书编制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韩艳梅;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绪阳;语文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薄景昕;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广;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英国中学教师在职培训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献忠;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蕾;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郑晓春;从汉语的美开拓语文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玉玲;审美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谦;新课程背景下的多重对话与文本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燃;语文知识体系的反思与重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冯忠信;中学语文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琳;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知识内容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建龙;文学解读理论的发展与文学阅读教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宇;;活用教材文本 拓展写作空间[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2 辛丽春;;教材:一种特殊的文本[J];教学与管理;2011年10期

3 张浇娇;;浅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年08期

4 朱火寿;;教学低效缘于“不识庐山真面目”——从几则案例剖析教师解读教材的“失位”现象[J];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29期

5 辛丽春;郭群;;当代诠释学视角下的教材理解[J];教育导刊;2009年01期

6 王新伟;;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文本[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9期

7 葛慧兵;;关注教材文本回顾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J];河北教育(综合);2010年05期

8 刘兴顺;;小学数学教学怎样研读教材文本[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08期

9 白晓芳;;也谈文本再构[J];辅导员;2011年18期

10 朱国忠;;审思教材中悲剧类文本的边缘化现象[J];校长阅刊;2007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惠芳玲;;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唐剑峰;;文本语言的鉴赏和积淀摭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许文娟;;文本阅读中的几个问题[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徐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中语文新课程读写结合实践探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5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陶泽慧;;回译的评估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庞燕;胡胜利;;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教科书中有关科学家内容的比较[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贾鸿鹏;胡胜利;;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旧教材科学规范与态度编排比较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州市新北区浦河实验学校 张正宇;[N];学知报;2011年

2 天津市天津中学 牛成玉;[N];中国教师报;2010年

3 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笪红梅;[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4 于春祥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特聘专家;[N];中国教师报;2010年

5 张鹏 本报记者  钟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袁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王庆华 通讯员 王玉清;[N];赤峰日报;2010年

8 记者 俞佩忠;[N];嘉兴日报;2010年

9 烟台市教科院 管锡基;[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安徽六安轻工中学 张初吴 韩仁琼;[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洁;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玉;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王鹏涛;读者信任视角下的出版品牌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张瑜;翻译的修辞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章国军;误读理论视角下的《孙子兵法》复译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玲;论语文教学拓展延伸中对教材文本的“二次开发”[D];苏州大学;2013年

2 辛丽春;论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学工;高中文言课文意义误读归因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江岚;从五省市幼儿园教材文本的故事材料看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倾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玉萍;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6 宋建玲;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7 王真玲;教师使用教材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魏艳丽;论交往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黄继玲;论理解性教学[D];西南大学;2006年

10 王卉;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14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3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