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虽是新加坡华族儿童的族群母语,但随着越来越多新加坡华族家庭以英语为家庭用语,许多华族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生活后才开始接触华语,因此,华语便成为他们的第二语言。为了了解英语家庭背景的华族学前儿童的华语发展状况,本研究采用混合纵向与横向研究法,追踪67名3至5岁的英语家庭背景的华族儿童在新加坡华英双语幼儿园里学习华语的情况,在一年里对受试儿童进行了两次语料收集工作,包括采用修订自PPVT-4的华语理解性词义测验与EVT-2的表达性词汇测验,测量受试儿童的华语词义理解和词汇表达发展水平;采用谈话法收集受试儿童的华语词汇和句子资料,并应用CHILDES语料库系统、SPSS和Excel等统计软件对儿童的华语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揭示新加坡英语家庭背景3至6岁华族儿童的华语词汇和句法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也通过家长和教师问卷,了解和分析受试儿童的家庭和幼儿园的语言环境,同时通过课堂教学自然环境的观察,采用简化版的《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对教师的课堂互动进行评价,以分析影响受试儿童华语词汇和句法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词汇发展的研究结果发现,英语家庭背景3至6岁的华族儿童的华语词义理解水平比词汇表达的水平高,华语词汇量的整体发展和各种词类的词型发展呈现由少到多的年龄发展趋势;华语词类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顺序和特点,包括实词增长比虚词快速,增长最快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副词、代词、助词、连词、介词和量词,华语词汇的使用比例最高的三种词类依次排列为动词、名词和代词。儿童的大部分华语词类的发展趋势平稳,速度缓慢,使用的华语词汇的词义呈现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英语家庭背景华族学前儿童的华语词汇发展出现词汇泛化、词汇误用和自创新异词等现象,此外,他们也使用少量具新加坡华语特色的词汇,但这一现象并无年龄特征。句法发展的研究结果显示,随年龄的增长,英语家庭背景3至6岁华族儿童的华语平均语句长度由短至长逐渐发展,并使用较多不完整句进行沟通,句型发展无阶段性特征,但随年龄的增长,不完整句递减,完整句则逐渐增加。不完整句以独词句为多,其次是双词句和短语,以及少量电报句;完整句则以单句为主,复句数量少但随年龄的增长而缓慢增加。儿童在谈话活动过程中主要使用陈述句来表达想法,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的使用量非常少,这些现象并无年龄特征。儿童所使用的陈述句以无修饰句为主,有修饰句的数量少但逐年增加,并出现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研究还发现儿童也使用省略主语或宾语的句子,并在使用的华语句子中出现成分多余、语序不当和逻辑混乱等句法不完善的句子。他们的部分句子还出现华英语码混用现象,并以混用一个英语单词的句子为多。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华语使用率和幼儿园华语教师的课堂互动方式是儿童华语词汇和平均语句长度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幼儿园华语活动的时长。儿童的华语词型和词频总量,以及平均语句长度的发展都受家庭华语使用率和学前华语教师课堂互动的质量所影响,教师课堂互动的质量也是影响儿童华语词汇表达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家庭华语使用率和幼儿园华语活动的时长则是儿童的华语词义理解发展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的结果勾勒出新加坡英语家庭背景3至6岁华族儿童华语词汇和句法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即受年龄与心理能力和华语词汇特点与句法规则所影响,新加坡英语家庭背景华族学前儿童的华语词汇和句法的发展基本规律与华语为第一语言的中国汉族学前儿童的情况相似,包括出现各种词类的词型和完整句的数量从少到多,实词与虚词,以及修饰句与复句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此外,他们的华语发展也与学前儿童第二语言的发展特点相似,从使用英语和华语的惯用套语,发展至使用华语的完整句,以及灵活表达想法。英语家庭的华族学前儿童的华语理解优于表达,词汇和句法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在缺乏华语词汇和句法知识时,他们会借用英语词汇或句法形式表达想法,包括华英语语码混用、或将英语的语法结构套进华语里来表达,以及完全使用英语表达。研究也揭示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在家庭与幼儿园中接触华语的时长,以及家长和教师使用华语与他们互动的质量对的华语词汇和句法发展速度起着重要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613.2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儿童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1.5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学前儿童第二语言发展研究方法综述
2.2 中国汉族学前儿童华语第一语言的词汇与句法发展研究综述
2.3 国际上儿童第二语言词汇与句法发展研究综述
2.4 儿童语言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5 新加坡学前儿童华语词汇和句法发展研究综述
2.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华语发展的内容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的思路与具体方法
3.5 研究工具与操作方法
3.6 研究效度与信度
3.7 研究伦理的考量
3.8 研究进程
第四章 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华语词汇的发展
4.1 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的华语词义理解与词汇表达的发展—CPPVT与CEVT测试结果分析
4.2 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华语词汇总量的发展
4.3 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华语词类的发展
4.4 本章研究内容的分析、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儿童华语句法的发展
5.1 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华语平均语句长度的发展
5.2 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华语句法结构的发展状况
5.3 本章研究内容的分析、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华语词汇与句法发展中的特殊表现
6.1 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华语词汇发展中的词汇泛化、词汇误用和自创新词的现象
6.2 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使用新加坡华语特色词汇的情况
6.3 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使用省略句和句法不完善的句子的情况
6.4 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华语句法发展中的华英语码混用现象
6.5 本章的研究结论
第七章 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华语词汇与句法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
7.1 家庭语言环境对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华语发展的影响
7.2 幼儿园华语学习环境对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华语发展的影响
7.3 家庭与幼儿园语言环境与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华语词汇和句法发展的相关分析
7.4 本章研究内容的分析、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和建议
8.1 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的华语词汇与句法发展的基本规律
8.2 新加坡英语家庭3至6岁华族儿童的华语理解与表达的发展特点
8.3 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的华语发展阶段与特点
8.4 家庭与幼儿园的语言环境对新加坡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华语词汇与句法发展的影响
8.5 英语第一语言对英语家庭华族学前儿童的华语词汇和句法发展的影响
8.6 混合设计的研究方法能获得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较为全面的资料
8.7 本研究的局限与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家长问卷
附录二 教师问卷
附录三 汉语语词界定标准
附录四 汉语词性划分框架
附录五 简化版课堂互动评估表
附录六 谈话活动材料的图片
附录七 语料示例
附录八 汉语句型划分框架
附录九 华东师范大学人体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函
附录十 邀请家长参与研究信件示例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周兢;李传江;杜丽君;王飞霞;陈思;张莉;;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情境中民族儿童的汉语发展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1期
2 赵守辉;刘永兵;;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口语语料库的生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2期
3 贺利中;;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6期
4 郭熙;;海外华人社会中汉语(华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以新加坡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3期
5 叶彩燕;粤英双语儿童早期的语法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6 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7 许政援;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几点看法─—从追踪研究结果分析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3期
8 王永炳;;新加坡学前儿童华语口语词汇[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玉琼;新疆学前教师与维吾尔族儿童互动的汉语语言水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黄雪霞;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余珍有;教师的交际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谷瑜;英语浸入式环境下学前儿童家庭英语教育的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曹高慧;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状况[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蕊;关于家园合作进行英语教育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董珊;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英语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肖玲;早期儿童语言泛化现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贵希;我国幼儿园英语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红霞;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胡承佼;儿童语言中的复句[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
221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