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博硕论文分类列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艺术
数理科学和化学 文学
天文学、地理科学 军事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经济
自然科学总论 哲学
查看更多分类
论文搜索
相关论文
我国GDP中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
中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研究
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因素及其效应研究
FDI流入下的国际贸易收益研究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结构效应研究
自然垄断产业的组织演化与规制调整
流动性冲击与资产价格波动研究
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研究
住宅开发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及应用
基于银行活期储蓄负债资本预测模型
开放式基金与股市波动的多元回归模
西安地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房地产企业资金链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外来人口公
中国碳金融交易模式分析
基于多式联运条件下食品冷链物流费
基于FCE的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定位
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及对
资源型区域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差距
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动态管理研究
基于可拓理论的失地农民满意度评价
科目列表
博士论文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23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1-16页
一、制度变迁下的劳动力流动第11-12页
二、特殊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流动第12-14页
三、“人户分离式”的流动形式第14-16页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第16-18页
第三节 本文有关概念及重点研究考察对象第18-19页
第四节 主要结构与创新点第19-23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第23-45页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与城乡二元理论第23-36页
一、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第23-25页
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第25-27页
三、乔根森模型第27-29页
四、托达罗模型第29-34页
五、新经济迁移理论第34-36页
第二节 新古典框架下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发展差异影响第36-42页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第36-39页
二、新古典国家贸易模型第39-42页
第三节 关于中国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发展影响方面的研究第42-45页
一、对迁出地区的影响第42-43页
二、对迁入地区的影响第43-44页
三、劳动力流动的宏观效应第44-45页
第三章 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第45-69页
第一节 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第45-53页
一、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空间差异第45-48页
二、空间因素融入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来源第48-51页
三、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第51-53页
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建模基础和约束条件第53-62页
一、D-S模型第53-56页
二、冰山运输成本第56页
三、DSK模型第56-59页
四、本地市场效应(HME)第59-62页
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第62-69页
一、中心-外围理论的主体思路第63-65页
二、“劳动力流动—经济集聚—地区差距”解释框架第65-69页
第四章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就业分化的描述性证据第69-87页
第一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格局与选择性第69-78页
一、劳动力迁移的动因第69-71页
二、劳动力迁移的方向第71-74页
三、迁移人口的选择性第74-78页
第二节 我国就业演变的区域特征第78-81页
第三节 区域就业分化与劳动力流动 机理和影响第81-87页
一、建立计量模型第81-82页
二、平稳性检验第82-84页
三、面板模型估计第84-87页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的宏观效应 地区发展差距与趋同第87-111页
第一节 地区发展差异衡量指标及分解办法第87-90页
一、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选取第87-89页
二、测算区域差距构成的分解方法第89-90页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总体趋势及原因分解第90-98页
一、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总体趋势第90-93页
二、我国省际经济增长差距的地区分解第93-95页
三、我国省际经济增长差距的产业分解第95-98页
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与“中心-外围”地区发展格局第98-105页
一、基本假设第98-99页
二、生产第99-100页
三、消费第100页
四、一般均衡时的厂商分布第100-102页
五、产业集聚的必要条件第102-105页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发展差距 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验证第105-110页
一、建立模型第105-106页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第106-107页
三、面板数据估计第107-110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六章 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效应 地区就业市场的嬗变-以长三角为例第111-137页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劳动力迁移概况第111-115页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外来人口就业特征及变化趋势第115-121页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作用第115-116页
二、长三角本地劳动力与外地劳动力的互补与竞争第116-118页
三、户籍门槛与就业歧视第118-121页
第三节 就业密度、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长三角与中部5省比较第121-129页
一、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第122-123页
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法第123-125页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第125-126页
四、协整检验—JJ检验法第126-129页
五、基本结论第129页
第四节 劳动力非正式迁移的地区发展效应-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第129-135页
第五节 结论第135-137页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协调政策第137-154页
第一节 地区经济增长趋同与劳动力流动趋势第137-142页
一、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变化第137-139页
二、地区经济差距与居民收入差距变化比较第139-140页
三、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趋势第140-142页
第二节 区域投资格局与政府转移支付第142-145页
第三节 政府转移支付的政策效应:基于中心-外围扩展模型第145-152页
一、政府货币转移支付的政策效应第147-148页
二、政府主导区域工业投资的政策效应第148-149页
三、政府改善基础设施的政策效应第149-151页
四、区域创新激励的政策效应第151-152页
第四节 结论第152-154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第154-160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154-155页
第二节 对策建议第155-160页
一、建立劳动力与产业协同转移模式第155-156页
二、建立健全我国劳动力市场转型的利益保护机制第156-158页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社会福利统筹步伐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8页
致谢第168-169页
论文编号BS2103447,这篇论文共169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9.1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4.5元 。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1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3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