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中国公办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校长与教授“共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8 20:08

  本文关键词:中国公办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校长与教授“共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治理结构内涵作了明确界定:“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我国公办大学纷纷围绕着这四大内涵在完善治理结构上下功夫。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对大学治理结构理解上的差异,导致大学治理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呈现多样性特征。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治理理念与治理实践两难的尴尬处境,面临着学术自由与公共利益、民主与效率等方面的危机与挑战。本文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法人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着重研究大学治理主体,提出大学应由校长与教授“共治”的观点,对实现《纲要》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具有一定意义与价值。当前我国大学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治理主体不明确;过度行政化倾向;学术权力在运行中存在局限和弊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策略效果不明显等。那么,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如何优化?应然的治理结构模式是什么?实然的治理结构模式与哪些因素有关?受到那些条件制约?解决这些问题的较为有效的途径是校长与教授共同治理大学。“教授”、“校长”是大学组织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在现代大学中,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个性以及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共性和大学发展的目标使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存和协作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因此,通过校长为核心的行政人员及以教授为核心的学术人员的共同治理,有利于提升大学组织的竞争力。本研究论证体系遵循哲学逻辑研究的基本思路,即本体论上研究大学治理的基本范畴与理论维度;认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与大学治理模式案例;实践论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统计分析等验证预设模式的合理性。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地调研,从研究国外大学欧陆模式、英美模式治理结构的发展与变迁入手,总结提炼现代大学治理的主要模式,把握其发展轨迹和变化规律:纵观欧美高等教育办学史及我国现代大学短暂的发展历程,无论其起源和过程如何,其发展的趋势都是向“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发展,逐步构建高等院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各司其责的平衡体。实证调研涉及当前大学治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改进措施,教授与校长“共治”的必要性、可行性、实现路径等,同时分析案例学校在教授治学和校长治校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本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更加深入、详实的信息。本文通过某大学绩效工资改革和南方科技大学改革的案例,以实证的方式分析当前大学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即“谁来治?治什么?怎么治?”治理结构的核心要素出现偏差所导致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缺少共同治理是目前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校长治校过度行政化,教授治学路径不畅;不顾现实需要,片面简单要求“去行政化”、强调教授治校。分析说明大学的治理结构要跳出“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之争,采取校长与教授“共治”的方式。在问卷调查和校长访谈中,受访者也体现出对校长和教授“共治”的高度认同。当前中国公办大学治理模式的选择与优化,不能只是由大学自身或一部分群体决定,而必须考虑社会环境,正视这些环境对大学的要求和约束。“共治”模式不是对“教授治校”和“校长治校”二者的妥协,而是跳出两极化争论,探索当前条件下较为切实可行的大学治理模式,一种既强调大学治理传统与共性,又能够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大学现实要求的治理模式。在“共治”理念下,坚持党委领导,校长代表行政权力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即通过各类行政组织和人员,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筹集和落实办学经费、政务运转、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交流等学校事务,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发挥治校作用;教授代表学术权力参与学校治理,通过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载体,履行学术权力和职责;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有交叉的地带,则由二者协商治理。校长与教授“共治”是切实可行的。首先,校长和教授的角色定位为“共治”创造了条件;其次,“共治”是大学治理的“一体两面”;再次,“共治”符合我国公办大学的现实环境。校长与教授“共治”路径,可以通过大学章程对“共治”进行顶层设计;相对明确“治校”与“治学”界限的划分以及建立“共治”的管理机制和学术机制等路径来实现大学校长与教授的“共治”,即主要通过建立教授委员会和建立各层级的行政组织与学术组织交叉联系制度得以实现。公办大学共治模式的主体架构为:不同治理主体在治理不同事务时分别以决策、参与决策、建议、咨询等方式实现共治。党委行使对学校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及战略规划的决策权,实现对学校的宏观治理,这种治理具有政治性和共识性,行政主体参与决策,而学术主体则提供相应的决策咨询;在党委领导之下,行政主体行使对学校行政事务的决策权,即校长治校,而学术主体提供相应的决策咨询,校长治校除具有政治性和共识性之外,还兼具行政性;学术主体依托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行使对学校学术事务和教师发展事务的决策权,即教授治学,而行政主体则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保障,教授治学具有技术性、共识性和学术性。要实现校长与教授的“共治”必须具备必要的保障条件,在宏观层面,应提倡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为校长与教授“共治”提供更高层面的支持;在微观层面,大学内部应营造与巩固的“共治”氛围。为防范和处理“共治”可能出现的问题,还必须优化决策主体结构,避免决策主体的复杂化;决策实施由监督机构定期检查决策实施情况,保证提高决策实施效率;明确决策制定的主体,避免决策责任的不清晰。
【关键词】:治理结构 校长治校 教授治学 共同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7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3
  • 导论13-49
  •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13-18
  • (一) 研究背景13-16
  • (二) 研究问题16-17
  • (三) 研究意义17-18
  • 二、文献综述18-36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9-29
  • (二) 国外研究现状29-35
  • (三) 结论与启示35-36
  • 三、核心概念界定36-37
  • (一) 大学治理结构36
  • (二) 校长治校、行政权力36-37
  • (三) 教授治学、学术权力37
  • (四) “共治”37
  • 四、理论基础37-43
  • (一) 法人治理理论37-41
  •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41-43
  • 五、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43-47
  • (一) 研究思路与内容43-45
  • (二) 研究方法45-47
  • 六、特色与创新47-48
  • 七、研究的难点48-49
  • 第一章 国内外大学治理结构历史演变49-63
  • 一、国外大学治理结构的历史演变49-55
  • (一) 欧陆模式49-52
  • (二) 英美模式52-55
  • 二、中国公办大学治理结构历史沿革55-63
  • (一) 我国古代大学及其治理56
  • (二) 我国近代大学及其治理56-58
  • (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办大学治理结构的优化进程58-63
  • 第二章 我国公办大学治理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63-99
  • 一、我国公办大学治理结构现状63-76
  • (一) 政府对大学的治理带有鲜明的管理烙印63-67
  • (二) 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现状67-76
  • 二、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76-80
  • (一) 校长治校过度行政化76-78
  • (二) 教授治学路径不畅78-80
  • 三、我国公办大学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80-85
  • (一) 大学治理“去行政化”存在着阻力80-82
  • (二)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82-85
  • 四、大学治理存在问题的案例分析85-99
  • 案例一:某大学绩效工资风波85-91
  • (一)案例基本情况85
  • (二)案例中的关键问题85-88
  • (三)案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88-90
  • (四)案例的启示90-91
  • 案例二:南方科技大学改革风波91-99
  • (二)案例中的关键问题91-94
  • (三)案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94-95
  • (四)对南方科技大学治理结构改革的思考95-99
  • 第三章 “校长与教授‘共治’”的可行性分析99-113
  • 一、教授和校长的角色定位为“共治”创造了条件101-104
  • (一) 现代大学事务需要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协同101-102
  • (二) 教授在“共治”中角色定位倾向于治学102-103
  • (三) 校长在“共治”中角色定位倾向于治校103-104
  • 二、“共治”是大学治理的“一体两面”104-107
  • (一) 治校与治学目的的一致性104-105
  • (二) 治校与治学途径的互补性105
  • (三) 治校与治学存在交集105-107
  • 三、“共治”符合我国大学的现实环境107-113
  • (一) 符合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107-109
  • (二) 符合社会对大学的有关要求109-110
  • (三) 符合大学自身的管理运行需要110-113
  • 第四章 “校长与教授‘共治’”的路径探索113-127
  • 一、通过大学章程对“共治”进行顶层设计114-116
  • (一) 重视大学的自治定位114-115
  • (二) 通过大学章程明确“共治”模式115-116
  • 二、相对明确“治校”与“治学”界限的划分116-118
  • (一) 明确治校与治学的界限116-117
  • (二) “共治”的特点是行政与学术各有偏重117-118
  • 三、建立“共治”的管理机制和学术机制118-127
  • (一) 建立可行有效的管理机制118-121
  • (二) 建立学术自由机制121-123
  • (三) 建立学术自律机制123-127
  • 第五章 “校长与教授‘共治’”的保障措施127-133
  • 一、宏观层面:通过立法为“共治”创造条件127-129
  • (一) 呼吁国家立法层面对“共治”模式有所体现并明确表述127-128
  • (二) 争取和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制定地方教育规章支持“共治”128-129
  • 二、微观层面:营造与巩固大学的“共治”氛围129-130
  • (一) 营造良好的“共治”学术氛围129
  • (二) 做好“共治”模式的宣传工作129
  • (三) 加强“共治”的交流沟通129
  • (四) 初期可成立学校行政事务监督委员会129-130
  • 三、“共治”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130-133
  • (一) 决策主体复杂性的问题与对策130-131
  • (二) 决策效率较低的问题与对策131
  • (三) 决策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与对策131-133
  • 结束语133-137
  • 一、研究回顾133-134
  • 二、主要结论134-135
  • 三、研究展望135-137
  • 参考文献137-149
  • 附录1149-150
  • 附录2150-152
  • 附录3152-155
  • 后记155-157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1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露;中国近代教育立法的历史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眭依凡;教授“治校”:大学校长民主管理学校的理念与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3 陈伟;;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对抗游戏——论美国高校教师与高等院校之间的集体谈判[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4 万丽娟;陆远权;邵兵家;;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体系建设研究——基于组织的制度设计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严文清;;论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优化[J];当代经济;2010年23期

6 张君辉;;论教授委员会制度的本质——“教授治学”[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5期

7 陈海春;姚启和;;大学教授与大学教育政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年04期

8 牛晓燕;徐澄;;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蔡元培治校经验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启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龚怡祖;;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真实命题及中国语境[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04期

10 陈运超;;论教授治校权力与实现[J];高教探索;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丁烈云;[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武汉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王祚桥;[N];光明日报;2012年

3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盛连喜;[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 苟朝莉;[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权;当代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白勤;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查永军;中国大学学术管理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任增元;制度理论视野中的大学行政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郭平;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博颉;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2 徐峰;西方大学教授治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于玉;论教授治校的可行性[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公办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校长与教授“共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54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4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