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呼声日益高涨。通过教育传承回族传统文化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传统的经堂教育,另一个是现代的学校教育。经堂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传统教育制度,因在清真寺内举行,故亦称寺院教育。其宗旨是传授经学知识,培养讲学经师和从事宣教及率众举行宗教活动的宗教教职人才。经堂教育既有传统意义上的传授经文的清真寺教育,又有现代意义上传承经文的同时传承回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现代经堂教育,这是一种适合现代回族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的经堂教育。学校教育在回族地区的发展较晚,主要自20世纪初发展而来。因现代教育秉承宗教与教育的分离,所以学校教育不再传承民族宗教的相关内容,而寺院或经堂教育就成了专门从事宗教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虽然以现代科学知识与文化教育为主,但不排除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教育。在回族地区由国家办起的传承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校教育体系同时通过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来传承回族的传统文化。本研究以文化人类学中的多元文化理论和教育学中的教育与文化关系理论为基础,通过历史考察与现实调查的方法,深度审视了二者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功能与价值。 通过对回族地区传统的经堂教育的历史考察发现:从经堂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不管是阿拉拍世界的经堂教育还是中国的经堂教育,其主要课程仍然是宗教教义,其宗教教育的本质没有变。但作为宗教教育,它也是发展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回族群众的需要,经堂教育在宗教教育的基础上,扩大了它的文化传承功能。作为传承回族文化的经堂教育的课程正在改革,经堂教育除了宗教教义之外,要将语言、哲学、文学、历史、科学等作为其教育机构的课程,使其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通过对清真寺经堂教育中文化传承的调查和对临夏经堂教育中文化传承的个案分析发现:第一,经堂教育的本质仍然是宗教教育,这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也不可能改变,讲授伊斯兰经典,尤其是《古兰经》是其主要内容。第二,经堂教育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宗教教义之外,正在扩大,涉及到阿语、汉语、计算机应用、民族文化艺术、文学与历史等,进尽把清真寺的功能由单一的宗教教育扩大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领域。第三,经堂教育的方法由过去的讲授与背诵为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变革,小学、初中的毕业生在进入清真寺后,学习的特点受学校教育特点影响明显,故清真寺在教学方法上也开始采用讨论、讲座、调查等方法,与经堂教育的课程变革相一致,适应了年轻一代的需要。第四,经堂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举办了专门的男子业余学习班、女子业余学习班、假期学生学习班、幼儿园等,不仅开展宗教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而且开展职业教育,将现代学校教育与经堂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结合起来,为培养民族地区所需要的人才而创新教育模式。 通过对回族地区学校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调查发现:关于民族文化,他们普遍都有兴趣,并为本民族文化而自豪,他们不仅愿意学习本民族文化,而且希望学校能够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教师比学生更为理性一些,他们希望学校通过本本课程传承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知识、道德知识、生产生活知识、民族艺术等,而学生则普遍分不清民族宗教知识与民族文化知识的区别,甚至有主张在学校中开设阿语课程甚至是宗教内容的课程,其实这些功能主要应由清真寺来完成。关于学校教育的价值的评价方面,教师认为学校教育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而学生则希望学校的价值在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关于学校教育的内容方面,教师主张学生学习一些本民族的知识与道德方面的修养,对于个全民信教的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学生认为学校的内容应在道德知识、宗教知识、阿语、历史文学等方面全面反映民族文化。对于学校教育方法的评价,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消极性评价正在减弱,积极性评价正在加强,教学方法正在发生变革。关于学校教育效果的评价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持积极的态度,基本都认为学校教育在基础知识传承方面做得较好,而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待改进,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尚没有落实。所以,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任务正是当前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比较了经堂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在教育目的方面,经堂教育自古至今,它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宗教教育。但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回族经堂教育的目的得以扩大。回族地区的现代学校教育从产生到现在,其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回族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这种目的和现代学校教育的总体目的是一致的,目的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思想在起作用。它在强调培养人才的同时,轻视了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在教育内容方面,经堂教育教材作为实施教育的经典文本而成为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方式,除了《古兰经》这一根本经典永不变更以外,包括圣训在内的许多学科都使用了新的经典教材。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堂教育教材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回族现代学校教育的教材包括两大体系,一个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主要是国家的课程内容,现在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国家课程的修订过程中,将回族的文学、历史、艺术与贡献等能够反映到国家课程中,另一个体系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关于教育方法,经堂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有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经师的讲授,将经典内容通过讲授达到普通信众的理解,而名目繁多的经典讲授就变成了种十分苦闷的教学方法。另一种是作为信众的学生,就要背诵这些经典,达于口心一致。现代学校教育的方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和经堂教育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学校教育的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型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基础教育生根发芽,这对学校教育的民族性与生命力的彰显十分重要。关于教育影响方面,经堂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宗教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对人的精神的教育而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回族经堂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什么积极的影响,让经堂教育的发展走出唯宗教内容与方法的模式,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的多元化模式,进一步扩大经堂教育在传承民族道德与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回族经堂教育在扩大办学,向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延伸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学校教育的对象——青少年的教育相互影响。回族地区的现代学校教育,它在回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回族地区的现代学校教育要扩大它的影响,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就必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培养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强化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7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知识荟萃[J];中国民族;1990年09期
2 房若愚;新疆哈萨克族中的伊斯兰经堂教育[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李晓英;;从经堂教育看回族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肖秀杰;;沧州回族经堂教育概述[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马艾;;近代新式回民教育的特点述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6 丁宏;;析回族经堂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2年01期
7 刘菊华;李德文;;云南伊斯兰经堂教育改革初探[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8 水镜君;浅谈女学、女寺的兴起与发展[J];回族研究;1996年01期
9 马晓旭;;论临夏经堂教育的社会变迁与发展[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丁士仁;;二十世纪河州经堂教育的两次重大突破[J];回族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大庆;;再论回族经师阿洪及其经堂教育的历史功绩[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余振贵;;《马德新思想研究》序[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3 何其敏;;民族教育选择的张力——以回族阿拉伯语学校为个案[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C];2006年
4 杨桂萍;;探索回族与伊斯兰教的理性发展道路——回族学者马德新的理论与实践[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5 白建灵;;论回族民族意识的自觉[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马强;;阅读草根社会的文化符号:“小经文字”散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伍德勤;;伊斯兰教对旧中国穆斯林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马强;;乡镇回族宗教社区自我管理机制与社区和谐——宁夏同心县豫海、韦州两镇田野调查[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9 丁宏;;东干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兼与回族比较研究[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吴幼雄;;泉州伊斯兰教的历史[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海宝明;经堂教育中的儒学烙印[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肖俊仁 郑严 马晓萍 整理;群英荟萃话和谐[N];民族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米根孝;成达师范:成德达才 笃诚敏健[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王建平;70年前的历史记录[N];中国民族报;2005年
5 帕林达;临夏清真寺的社区功能[N];中国民族报;2008年
6 ;临夏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方[N];民族日报;2010年
7 北京西城实验学校 吴建华;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与国民教育的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王鹏飞;张伟来我市调研民族宗教工作[N];咸阳日报;2008年
9 张世辉邋高占福;牛街——一曲祥和的乐章[N];中国民族报;2008年
10 哲虹;刘一虹:回儒对话—天方之经与孔孟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信;回族文化传承:经堂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丁克家;当代甘宁青城市化进程中的伊斯兰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王曙明;宁夏近代教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马志丽;传统与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范景鹏;海岱河山,回儒交融[D];兰州大学;2012年
6 杨文笔;裂变与调适中的传统[D];兰州大学;2013年
7 顾玉军;明清时期回族教育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9 海存福;西北回族民间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海龙;改革开放以来回族传统经堂教育的变迁[D];兰州大学;2013年
2 陈丽娟;回族经堂教育的网络空间建构[D];兰州大学;2012年
3 石菁菁;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回族教育变迁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4 马燕;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5 姜熙福;西宁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与文化功能[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晓远;近代中国回族团体组织对新式教育的贡献(1906-1938)[D];吉林大学;2011年
7 马婷;民国时期新疆回族教育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杨乐;清末民国北京地区的回族新式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马宁;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伊斯兰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李楠;回族伊斯兰教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77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