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取向课程探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09:04
【摘要】:美是哲学的科学、是智慧的科学,是精神的科学,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用美做为课程理解的价值准绳和理论基础,是课程摆脱“工具理性”走向个体生命美感体验课程的路径选择。美学取向课程探究是课程再概念运动的产物,是课程研究范式转向的一种代表。美学取向课稗探究借助美学的理论成果,重新认识课程的本质,重构一种关注生命价值和本体意义的课程,具有意识觉醒、社会转型的意味,它促使课程对自身的价值做了重新的认识,是课程研究的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转向。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中外美学流派和思想进行梳理,提炼其中对于课程研究有启示的观点,探寻美学理论与课程研究结合的可能性,并以美学理论为分析工具,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中的师生关系、课程评价进行研究和理论构建。运用历史研究法,对美学取向课程探究的发展历程做纵向顺理,概括其历史成就和学术流派,并以此为依据梳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和未来发展走向。通过案例分析法,对真实典型事件的进行描述、分析和讨论,使本研究能扎根于实践现场,使课程研究的理论能观照实践。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拟进一步解决几个问题:美学取向课程探究的理论建构问题,美学取向课程探究的本质问题,美学取向课程的实施问题,美学取向课程与教师的角色问题,美学取向课程的评价问题,全文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美学取向课程探究的发展及其研究进路。课程研究由科学主义范式走向人文主义课程范式,促使课程研究自身转向了价值多元的课程概念重构运动。美学取向课程探究作为课程研究的一个的新视角,在经历了萌芽期和形成期之后,逐渐步入多元发展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美学取向课程探究强调课程探究的人文性、扎根性和审美性,以审美的精神对待课程研究,自觉排除传统的标准化的经验准则,摆脱已有的文化定势、固定的教学规范和课程经验的束缚,提倡以质疑和批判的态度挑战传统课程研究的桎梏,在真实的课程场景中审视和思考课程问题。 第二部分是建构美学取向课程探究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以经验美学、生命美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这些美学理论中挖掘与课程探究相关的思想符号,以此作为美学取向课程探究的理论基石,同时也作为解决课程实践问题的视角和途径。经验美学建议以一元论的课程研究方略,进一步弘扬审美经验对课程意义观照,树立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观。生命美学凸显课程的生命意义,并呼吁课程应该回归生命本体。现象学美学对传统课程的认识论提出挑战,对传统课程研究的方法论提出质疑,对传统课程研究的二元思维提出控斥。 第三部分建构美学取向课程探究的理念。第一,课程是意识觉醒的旅途;第二课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第三,课程是意义生成的过程;第四,课程是诗意的存在。在此理念影响下,课程知识观坚持:知识不仅具有普遍性更具有个体性;知识不是静态的而是体验的;知识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信念。美好的课程理念需要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才能落实,美学取向课程目标的制订,注重目标的人文性,以体现课程的人文价值;注重目标的全面性,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注重目标的多维性,以满足个体发展的差异;注重目标的生成性,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课程内容的构建应坚持“广”、“博”、“雅”几个特征 第四部分讨论美学取向课程实施的策略。首先,本研究坚持以人文性、创生性和对话性为美学取向课程实施的原则。人文性原则建议要构建一种人文关怀的课堂文化,为学生的独创性而教。创生性原则建议以中国艺术的境界中的“写实、传神、妙悟为比照,要求教师抛弃已熟知的“路”,寻找课程实施的“道”,“悬置” 一切已有的“经验”,将课程视为一个未知而充满探索的路途,欣然接受一条非预期的、模糊、复杂、难以理解的未知之路。对话性原则建议教师要参与课程理解,就是积极与学生进行对话,使学生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构建具有对话机制的课程共同体使实施走向一种开放、民主、多元的审美意境。其次,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应该象艺术家一样善于发现课程中的美,这就要求教师以专业的素养,发现学生的潜能,发现被忽略了的自然和优美的教育生活情境,发现生活中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并将它们引入课程。教师应该象艺术家一样具有创造的冲动,就是课程视为艺术品,如同对待生命一样热爱课程、不断的完善课程和创造课程,而不会如同“工匠”一样,以机械性的技能执行课程。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智慧,就是要将想象、惊奇、创造的智慧融入对课程的理解中,以促进课程诗性的实施。学生如同表演者,课程实施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去认识世界,鼓励学生提升自我的审美知觉,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美感体验。美学取向的课程实施的策略主张注重课程目标的意向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出规划;建构完整的课程体系,赋予学生文化选择的权利;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力;开发教师的诗意智慧,促进课程实施的审美化。 第五部分探讨美学取向的课程评价,主张要力图撵弃以往运用单一的文本和工具测评个人发展的现象,以更多的宽容、鉴赏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将评价看成是一种描述、解释和欣赏,促进学生自由、生动的发展,这样,课程评价就有了一种开放的姿态,课程评价成了一个理解、认识、建构的过程。美学取向课程评价应该坚持价值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模糊性原则。具体的策略主要有档案袋策略,等级评价策略和自我评价策略。 通过研究发现,美学取向课程探是关注生命意义的课程,美学取向课程是走向实践场域的课程,美学取向课程是诗与思对话的课程。本研究以美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在美学光辉的照耀下,探寻课程研究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改变,重新赋予课程生命活力,使课程真正成为对话、协商、多元、审美的旅程,使教师能以陌生、质疑、批判的精神审视课程,以更多的惊喜、创新、想象力和诗性智慧开发和实施课程,以丰富学生的体验、精神和情感,还原其烂漫、健康、和谐的个性本真。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23
本文编号:2793905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启群;胡塞尔意向性学说与现象学美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朱光明;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3 汪霞;;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与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4 徐文彬;孙玲;;课程研究领域中概念重建运动的新近发展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5 李伟;;回归实践 回到理解——从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停办看美国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6 何茜;;西方课程研究的美学转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7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8 陈建翔;席勒美育思想与当代教育美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9 张韵;吕晓;;课程美学探究取向发展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张晓辉;;课堂教学美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王定功;人的生命价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93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793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