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负重训练模式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22:04

  本文关键词: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负重训练模式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了探究世界健美界关注的高负荷量与高强度训练模式的成效,夯实我国健美运动员负重训练模式的理论研究基础,对12名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采用高负荷量与高强度模式训练的效果进行测试,追踪受试者训练前后机体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估该训练模式的效能,为探索适应我国健美运动员负重训练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如下: 一、测试研究表明,单次高负荷量训练对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影响明显,血睾酮有一定程度上升,皮质醇水平上升幅度高于血睾酮提升水平。同时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上升幅度较大。单次高强度训练后机体疲劳程度低于单次高负荷量训练,单次高强度训练可能导致的机体分解代谢水平上升幅度低于单次高负荷量训练。单次高强度训练过程中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上升幅度也较高负荷量训练低。 二、阶段性高负荷量及高强度训练对运动员静态生理生化指标、全身骨密度没有明显影响。而备赛期采用高负荷量训练会造成瘦体重流失,全身各区域肌肉发达程度差距加大;全身脂肪虽有下降,分布也略有改善,但效果不佳;赛前高负荷量及高强度训练对运动员心肺功能及区域肌肉力量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影响,对模拟训练中及规定动作造型时肌肉控制与调动能力有一定提升作用。 三、经对比研究,赛前阶段性高强度训练对保持肌肉含量及减少身体脂肪含量有较好影响,对身体成分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阶段性高负荷量训练;阶段性高强度训练对控制与调动肌肉的能力优于阶段性高负荷量训练。赛前阶段性高负荷量训练会导致肌肉流失而高强度训练能够保持甚至增加肌肉含量。采用高负荷量每周负重训练总时间约260mins,而采用高强度每周负重训练总时间约160mins,两者相差约100mins/周,表明高强度模式训练效率更高。 四、由于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的体能状况与国外男子健美运动员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国内运动员在模仿国外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时,具体训练方法使用不当或训练技能欠佳等因素,使得训练成效相差较大。对目前世界健美界较为流行的训练模式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健美运动负重训练模式的形成是一个发展、变化、创新的过程,其交叉性、多样性和关联性特征更加突出。具体训练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则因人而异,不同训练者适合不同的训练模式,没有好坏之分。 五、本研究根据中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对上述各负重训练模式综合评估后认为,赛前采用高负荷量训练模式能有效减体重;若要保持体重增强肌肉质量,赛前采用高强度训练模式效果相对更理想。
【关键词】:高负荷量训练 高强度训练 应用研究 优秀运动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83
【目录】:
  • 论文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43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3-16
  • 一、研究背景13-14
  • 二、研究意义14-15
  • 三、研究目标15
  • 四、研究内容15
  •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5-16
  • 六、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6
  • 第二节 文献综述16-30
  • 一、健美运动项目特征16-17
  • 二、健美负重训练与一般力量训练的区别17-19
  • 三、健美运动员负重训练模式的形成19-25
  • 四、不同负重训练方法对机体影响的研究25-28
  • 五、高负荷量训练与高强度训练模式的研究28-30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30-42
  • 一、研究对象30
  • 二、研究方法30-38
  • 三、研究的技术流程38-42
  • 小结42-43
  • 第二章 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状况分析43-74
  • 第一节 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指标的构成43-46
  • 一、健美运动员的体能构成43-44
  • 二、体能指标筛选的原则44
  • 三、体能指标筛选的方法和步骤44-46
  • 第二节 受试健美运动员体能指标分析46-72
  • 一、受试健美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分析46-61
  • 二、受试健美运动员身体机能指标分析61-63
  • 三、受试健美运动员身体素质指标分析63-72
  • 小结72-74
  • 第三章 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高负荷量负重训练模式74-110
  • 第一节 高负荷量训练中各训练模式的概述与特征分析74-83
  • 一、高负荷量训练中各训练模式的概述74-79
  • 二、高负荷量训练中各训练模式的特征分析79-83
  • 第二节 采用高负荷量训练模式单次训练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83-85
  • 一、高负荷量训练模式单次训练对运动员生理指标的影响83-84
  • 二、单次测试训练前后受试运动员生理指标变化分析84-85
  • 第三节 阶段性采用高负荷量训练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85-109
  • 一、阶段性采用高负荷量训练后受试运动员生理指标的变化87-89
  • 二、阶段性采用高负荷量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成分的影响89-97
  • 三、阶段性高负荷量训练对受试运动员一般运动能力的影响97-105
  • 四、阶段性高负荷量训练对受试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105-107
  • 五、阶段性高负荷量训练对受试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影响107-109
  • 小结109-110
  • 第四章 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高强度负重训练模式110-142
  • 第一节 高强度训练中各训练模式的概述与特征分析110-115
  • 一、高强度训练中各训练模式的概述110-112
  • 二、高强度训练中各训练模式的特征分析112-115
  • 第二节 采用高强度训练模式单次训练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115-118
  • 一、高强度训练模式单次训练对运动员生理指标的影响115-116
  • 二、单次测试训练前后受试运动员生理指标变化分析116-118
  • 第三节 阶段性采用高强度训练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118-141
  • 一、阶段性采用高强度训练后受试运动员生理指标的变化119-121
  • 二、阶段性采用高强度训练对受试运动员身体成分的影响121-130
  • 三、阶段性高强度训练对受试运动员一般运动能力的影响130-138
  • 四、阶段性高强度训练对受试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138-139
  • 五、阶段性高强度训练对受试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影响139-141
  • 小结141-142
  • 第五章 高负荷量与高强度训练对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机体影响对比142-154
  • 第一节 单次高负荷量与高强度训练对受试运动员机体影响的对比142-143
  • 第二节 阶段性高负荷量与高强度训练对受试运动员机体影响的对比143-153
  • 一、阶段性训练后两组受试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对比143-144
  • 二、阶段性训练后两组受试运动员身体成分变化对比144-147
  • 三、阶段性训练后两组受试运动员一般运动能力变化对比147-151
  • 四、阶段性训练后两组受试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变化对比151-152
  • 五、阶段性训练后两组受试运动员身体形态变化对比152-153
  • 小结153-154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154-156
  • 第一节 结论154-155
  • 第二节 建议155-156
  • 附录156-165
  • 参考文献165-173
  • 致谢173-175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路明;相建华;;中国男子竞技健美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2 邓玉;略论健美运动的概念性知识及其作用[J];福建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3 隋东;;对健美运动中呼吸的研究及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2期

4 赵少平;;论健美运动的训练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1期

5 王占奇;;健美训练“滞缓期”探析[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李佳丽;;健美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及预防的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年03期

7 张树坤;;谈腹部与腰部的健美训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8 杨春元;静力练习对健美训练的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刘敏;李建英;相建华;;我国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刘晓梅;青少年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199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秋爽;我国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负重训练模式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87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9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