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城市经济圈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31 02:53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圈由于其能在区域内依托中心城市发挥聚集效应,产生巨大的区域聚集经济效益,使得城市经济圈成为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为促进地方经济快速高效发展,我国各省区也纷纷启动城市经济圈的建设,而边疆地区由于区位、政策、资源等的限制,无法形成如东部沿海地区般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态势,对城市经济圈的依赖和重视程度更甚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圈不可避免地承担了支撑边疆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功能和地位。在城市经济圈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诉求,城市经济圈的扩张效率至关重要,但城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不容忽视。为实现城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影响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核心指标,即人口、资源、环境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因此,边疆地区城市经济圈能否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成为了边疆欠发达地区能否实现快速发展、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模型(RPREE模型),该理论模型由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型(RPRE),区域人口经济、...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献综述
1.2.2 城市经济圈人口分布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1.2.3 城市经济圈资源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1.2.4 城市经济圈环境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模型
2.1 RPREE模型
2.1.1 总体设计
2.1.2 模型构建
2.1.3 目标规划模型确立
2.2 RPRE模型
2.2.1 人口聚集力
2.2.2 资源支撑力
2.2.3 环境承载力
2.3 RPRE模型与RPREE模型的逻辑关系
3 边疆城市经济圈人口聚集力分析
3.1 聚集效应与城市经济圈人口聚集
3.1.1 聚集效应的基本内涵
3.1.2 城市经济圈人口聚集效应
3.2 滇中城市经济圈及其人口聚集的必要性
3.2.1 滇中城市经济圈概况
3.2.2 滇中城市经济圈中人口聚集的必要性
3.3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聚集特征分析
3.3.1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分布概况
3.3.2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自然密度
3.3.3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经济密度
3.3.4 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人口聚集力总体评价
3.4 边疆城市经济圈形成可持续人口聚集力的思考
4 边疆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分析
4.1 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的内涵
4.1.1 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定义
4.1.2 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的特性
4.2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状况及困境
4.2.1 土地资源现状及问题
4.2.2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4.2.3 能源资源现状及问题
4.2.4 矿产资源现状及问题
4.2.5 生物资源现状及问题
4.2.6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状况总体评价
4.3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分析
4.3.1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发展特征
4.3.2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能力综合测算
4.4 边疆城市经济圈构建可持续资源支撑力的思考
5 边疆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分析
5.1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5.1.1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5.1.2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的功能
5.1.3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5.2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
5.2.1 功效系数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5.2.2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5.2.3 环境承载力的评判原则
5.3 滇中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评价
5.3.1 滇中城市经济圈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5.3.2 滇中城市经济圈声环境承载力评价
5.3.3 滇中城市经济圈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3.4 滇中城市经济圈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
5.4 边疆城市经济圈构建可持续环境支撑力的思考
5.4.1 滇中城市经济圈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结论
5.4.2 边疆城市经济圈构建可持续环境支撑力的思考
6 边疆城市经济圈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6.1 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6.2 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6.2.1 主成分分析法
6.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6.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水平
6.3.1 人口系统发展水平
6.3.2 资源系统发展水平
6.3.3 环境系统发展水平
6.4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
6.4.1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计算
6.4.2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
6.5 滇中城市间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水平、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对比分析
6.5.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滇中城市间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水平分析
6.5.2 滇中城市间人口、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对比分析
6.6 结果分析评价
7 结论与启示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启示
7.3 研究贡献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关系的评价研究[J]. 胡凤英,郑毅,周正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8)
[2]京津冀城市圈人口有序流动及合理分布[J]. 张耀军. 人口与发展. 2015(02)
[3]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探讨[J]. 杨莉. 改革与战略. 2014(12)
[4]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J]. 曾鸣,王亚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5]山地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从沿河谷扩展到多中心组团式扩散[J]. 罗瑾,刘勇,岳文泽,黄经南. 经济地理. 2013(02)
[6]兰州城市人口空间结构演变格局及调控路径[J]. 张志斌,潘晶,达福文. 地理研究. 2012(11)
[7]我国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及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研究[J]. 张宝友,肖文,朱卫平. 自然资源学报. 2012(10)
[8]广东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 钟霞,刘毅华. 热带地理. 2012(05)
[9]滇中城市经济圈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 陈涛. 思想战线. 2012(02)
[10]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唐凯,唐承丽,赵婷婷,何娇,聂笃聪.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01)
博士论文
[1]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李东序.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D]. 杨杨.浙江大学 2008
[3]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D]. 相震.南京理工大学 2006
[4]城市演化与居民分布的复杂问题研究[D]. 高峰.吉林大学 2006
[5]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 林国蛟.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长株潭3+5”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研究[D]. 向常胜.中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10086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献综述
1.2.2 城市经济圈人口分布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1.2.3 城市经济圈资源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1.2.4 城市经济圈环境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模型
2.1 RPREE模型
2.1.1 总体设计
2.1.2 模型构建
2.1.3 目标规划模型确立
2.2 RPRE模型
2.2.1 人口聚集力
2.2.2 资源支撑力
2.2.3 环境承载力
2.3 RPRE模型与RPREE模型的逻辑关系
3 边疆城市经济圈人口聚集力分析
3.1 聚集效应与城市经济圈人口聚集
3.1.1 聚集效应的基本内涵
3.1.2 城市经济圈人口聚集效应
3.2 滇中城市经济圈及其人口聚集的必要性
3.2.1 滇中城市经济圈概况
3.2.2 滇中城市经济圈中人口聚集的必要性
3.3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聚集特征分析
3.3.1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分布概况
3.3.2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自然密度
3.3.3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经济密度
3.3.4 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人口聚集力总体评价
3.4 边疆城市经济圈形成可持续人口聚集力的思考
4 边疆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分析
4.1 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的内涵
4.1.1 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定义
4.1.2 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的特性
4.2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状况及困境
4.2.1 土地资源现状及问题
4.2.2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4.2.3 能源资源现状及问题
4.2.4 矿产资源现状及问题
4.2.5 生物资源现状及问题
4.2.6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状况总体评价
4.3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分析
4.3.1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发展特征
4.3.2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能力综合测算
4.4 边疆城市经济圈构建可持续资源支撑力的思考
5 边疆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分析
5.1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5.1.1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5.1.2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的功能
5.1.3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5.2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
5.2.1 功效系数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5.2.2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5.2.3 环境承载力的评判原则
5.3 滇中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评价
5.3.1 滇中城市经济圈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5.3.2 滇中城市经济圈声环境承载力评价
5.3.3 滇中城市经济圈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3.4 滇中城市经济圈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
5.4 边疆城市经济圈构建可持续环境支撑力的思考
5.4.1 滇中城市经济圈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结论
5.4.2 边疆城市经济圈构建可持续环境支撑力的思考
6 边疆城市经济圈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6.1 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6.2 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6.2.1 主成分分析法
6.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6.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水平
6.3.1 人口系统发展水平
6.3.2 资源系统发展水平
6.3.3 环境系统发展水平
6.4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
6.4.1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计算
6.4.2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
6.5 滇中城市间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水平、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对比分析
6.5.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滇中城市间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水平分析
6.5.2 滇中城市间人口、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对比分析
6.6 结果分析评价
7 结论与启示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启示
7.3 研究贡献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关系的评价研究[J]. 胡凤英,郑毅,周正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8)
[2]京津冀城市圈人口有序流动及合理分布[J]. 张耀军. 人口与发展. 2015(02)
[3]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探讨[J]. 杨莉. 改革与战略. 2014(12)
[4]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J]. 曾鸣,王亚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5]山地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从沿河谷扩展到多中心组团式扩散[J]. 罗瑾,刘勇,岳文泽,黄经南. 经济地理. 2013(02)
[6]兰州城市人口空间结构演变格局及调控路径[J]. 张志斌,潘晶,达福文. 地理研究. 2012(11)
[7]我国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及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研究[J]. 张宝友,肖文,朱卫平. 自然资源学报. 2012(10)
[8]广东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 钟霞,刘毅华. 热带地理. 2012(05)
[9]滇中城市经济圈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 陈涛. 思想战线. 2012(02)
[10]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唐凯,唐承丽,赵婷婷,何娇,聂笃聪.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01)
博士论文
[1]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李东序.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D]. 杨杨.浙江大学 2008
[3]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D]. 相震.南京理工大学 2006
[4]城市演化与居民分布的复杂问题研究[D]. 高峰.吉林大学 2006
[5]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 林国蛟.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长株潭3+5”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研究[D]. 向常胜.中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10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010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