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04:05
本文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力资本是支撑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智力基础,科学诠释不同类型工科硕士人力资本的能力结构要素,深层次解读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学术型)能力结构的共性与差异性,是有效指导和深化我国工科类高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工科硕士的要素构成,将有助于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团队明晰培养目标,有助于进行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改革,也将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人力资本增殖,切实发挥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在国家高层次应用型人力资本储备中的主体作用。 本文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学术型)能力结构差异性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综合评价等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职业胜任力理论以及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新型工业化时期对工程技术人力资本的需求特征,重点辨析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学术型)在培养模式上的共性与差异性。其次,基于实证调研设计和构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工学硕士(学术型)能力结构评价标准,具体包括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23项三级指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指标权重。再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水平展开实证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能力结构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一方面,工程硕士整体能力结构要素评价分值处在中位状态,意味着我国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实际测评的工程硕士能力结构分值与指标体系中能力结构的权重存在差别,由此验证了在高校工程硕士的教学过程中偏离了预定的培养目标,易导致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学术型)之间能力结构的同质性。最后,基于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内在原因的客观分析,提出了如何确立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培养的发展目标,如何建立适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有培养模式,如何强化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的指标体系导向功能等有效路径。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能力结构 指标建构 评价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4;G64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引言12-31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2-16
- 1.1.1 选题背景12-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16-19
- 1.2.1 研究框架16-18
- 1.2.2 研究方法18-19
- 1.3 文献综述19-31
- 1.3.1 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研究19-20
- 1.3.2 硕士研究生能力结构及评价研究20-25
- 1.3.3 工程技术人才能力标准研究25-27
- 1.3.4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27-30
- 1.3.5 对已有研究观点的评价30-31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31-39
- 2.1 基本概念31-34
- 2.1.1 能力31-32
- 2.1.2 能力结构32-33
- 2.1.3 工程硕士能力结构33-34
- 2.2 理论基础34-39
- 2.2.1 人力资本理论34-36
- 2.2.2 职业胜任力理论36-37
- 2.2.3 高等工程教育理论37-39
- 3 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培养现状分析39-55
- 3.1 新时期对工程技术人力资本的需求特征39-44
- 3.1.1 工程技术人力资本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39-41
- 3.1.2 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41-42
- 3.1.3 科技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对工程能力需求的转变42-44
- 3.2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44-48
- 3.2.1 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布局44-45
- 3.2.2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规模发展态势45-48
- 3.3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学术型)培养比较辨析48-55
- 3.3.1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学术型)的共性特征49-50
- 3.3.2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学术型)的个性差异50-53
- 3.3.3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属性53-55
- 4 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建构55-97
- 4.1 指标体系的建构与问卷量表的编制55-71
- 4.1.1 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评价指标的建构55-63
- 4.1.2 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指标确定63-70
- 4.1.3 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评价及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70-71
- 4.2 问卷量表的信效度检验71-86
- 4.2.1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71-73
- 4.2.2 问卷量表效度检验73-85
- 4.2.3 问卷量表信度检验85-86
- 4.3 指标与问卷的重构86-90
- 4.3.1 “工程职业素养”指标重构87
- 4.3.2 “工程实践能力”指标重构87-89
- 4.3.3 “就业创业能力”指标重构89-90
-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计算90-97
- 4.4.1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90-95
- 4.4.2 结果分析与讨论95-97
- 5 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量化模型评价97-117
- 5.1 能力结构模糊综合评价97-106
- 5.1.1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原理97-99
- 5.1.2 能力结构模糊综合评价99-106
- 5.1.3 结果分析与讨论106
- 5.2 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106-109
- 5.2.1 理论假设107
- 5.2.2 回归模型构建107-109
- 5.3 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109-117
- 5.3.1 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109-112
- 5.3.2 对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112-117
- 6 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培养的路径117-144
- 6.1 充分认识和确立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办学定位117-125
- 6.1.1 转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理念117-120
- 6.1.2 实施差异化培养策略120-124
- 6.1.3 基于能力结构的培养需求分析124-125
- 6.2 基于能力结构培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125-136
- 6.2.1 基于能力结构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126-130
- 6.2.2 基于能力结构培养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130-132
- 6.2.3 基于能力结构培养的教学组织及师资保障132-136
- 6.3 强化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指标体系的导向功能136-144
- 6.3.1 以指标体系为导向推进评价方式改革136-137
- 6.3.2 以指标体系为基础开展全方位评价137-139
- 6.3.3 切实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139-144
- 7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144-147
- 7.1 研究结论144-145
- 7.2 主要创新点145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145-147
- 参考文献147-155
- 专著(图书、学位论文、会议文集等)147-149
- 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149-154
- 政策法规154-155
- 附录A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155-168
- 附录B 量表效度检测过程168-180
- 附录C 三级指标比较矩阵180-182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182-185
- 学位论文数据集1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小曼;;从人力资本分类谈硕士研究生教育[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9期
2 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调查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黄顺基;;历史上的科学分类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特点[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付迎;;个体人力资本能力转化的文化土壤[J];当代经济;2007年06期
5 汝艳琴;;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之协作式[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4期
6 李庆丰;周竞学;朱红;王辉;袁亚丽;李雨竹;孙正元;陈超;;理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基于114个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问卷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年12期
7 王应密;朱敏;陈小平;;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式的差异分析[J];大学(学术版);2011年06期
8 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再论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9 吕淼华,许为民,姚善泾;生源·师资·论文选题——工程硕士培养中企校间易存异的三个主要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10 张海英,张锦绣;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本文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05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