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
发布时间:2021-03-27 19:22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国立六中的建校过程充满艰辛,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国立六中的建校史是一部苦难师生的流亡史,充满浓重的战时色彩。“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学生纷纷涌入关内平津等地,此为流亡学生之嚆矢。迨至“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陷入日军敌手,华北危急,大量中等学校学生南下流亡,迁至后方地区安置。山东部分中等学校师生在教育厅及教职员的带领下,南下迁至河南赊旗镇,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即国立第六中学前身)。在这之后,国立六中先后落脚河南、湖北,后转经陕西,最后到达绵阳,流亡师生们在此度过余下的战时时光。国立六中的建校也是充满生机的历史,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国立六中落户四川绵阳之后,开始其战时教育新阶段。以国立六中为代表的国立中学团体确立起校务会议决策机制,学校教职员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到国立中学的管理过程中。国立六中的教职员在战前便有密切的联系,或是求学时期的同学关系,或是任职一校或机关的同事关系,或是师生关系。教职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坚实的战前山东教育界团体力量,坚守其教育宗旨。救亡与启蒙,成为国立六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特点。在教学...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2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联校自保:行政运作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流亡简史
第二节 国立中学校务会议研究
第三节 国立六中行政办事人员考察
第四节 国立六中德阳分校裁并问题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民族情感与教育团体:教职员关系网络研究
第一节 同乡: 国立六中教职员的地缘关系
第二节 同学: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一
第三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二
第四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与职员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启蒙与救亡: 国立六中教学主题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教科书荒及其应对
第二节 启蒙教育: 国立六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第三节 救亡教育: 国立六中的战时教育色彩
小结
第四章 贷金、卫生、阅读: 生活史视野下的国立六中师生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人格独立: 贷金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 为国保育与视若己出: 国立六中师生健康
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自由阅读: 国立六中阅读世界
小结
第五章 政治意志与教育实践: 以党团冲突和校园纪念为例
第一节 党团冲突与教育统合: “校党团合一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中共组织力量
第三节 国家纪念与教育秩序: 校园中的纪念日
小结
第六章 报效国家与纾解困境: 国立六中参军问题研究
第一节 抗战时期关于青年学生从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从军运动”前的学生参军情况
第三节 从军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第四节 从军运动的余音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襁褓与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政策管道与文化代表: 地方中的“国家”和“大学”
第二节 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挟校自重: 与地方社会的冲突
小结
结语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交缠下的战时教育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104070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2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联校自保:行政运作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流亡简史
第二节 国立中学校务会议研究
第三节 国立六中行政办事人员考察
第四节 国立六中德阳分校裁并问题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民族情感与教育团体:教职员关系网络研究
第一节 同乡: 国立六中教职员的地缘关系
第二节 同学: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一
第三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二
第四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与职员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启蒙与救亡: 国立六中教学主题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教科书荒及其应对
第二节 启蒙教育: 国立六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第三节 救亡教育: 国立六中的战时教育色彩
小结
第四章 贷金、卫生、阅读: 生活史视野下的国立六中师生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人格独立: 贷金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 为国保育与视若己出: 国立六中师生健康
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自由阅读: 国立六中阅读世界
小结
第五章 政治意志与教育实践: 以党团冲突和校园纪念为例
第一节 党团冲突与教育统合: “校党团合一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中共组织力量
第三节 国家纪念与教育秩序: 校园中的纪念日
小结
第六章 报效国家与纾解困境: 国立六中参军问题研究
第一节 抗战时期关于青年学生从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从军运动”前的学生参军情况
第三节 从军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第四节 从军运动的余音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襁褓与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政策管道与文化代表: 地方中的“国家”和“大学”
第二节 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挟校自重: 与地方社会的冲突
小结
结语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交缠下的战时教育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104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104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