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理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9 18:04
  清末壬寅学制的建立和癸卯学制的颁布施行,以及民国初期建立的壬子癸丑和壬戌四部学制,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开始进入制度化和系统化时期。学制的频繁变革是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反映出其在整个国家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又反映出国家政体的变动对学制的深刻影响。我国近代学制作为西化的产物,先后经历了壬寅和癸卯学制效仿日本,壬子癸丑学制延续清末仿日并逐步转向欧美,最后至壬戌学制全面转向美国的演变历程。近代学制的变革,因政治体制、社会环境、效仿对象和制定主体的不同,导致不同学制的教育宗旨、修业年限和课程设置等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每一部学制的颁布,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群体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批评主体依据自己的教育思想、利益立场、价值取向和对西方学制的了解,站在不同的立场,通过各类报刊、教育杂志、教育会议等不同途径,对学制发表各种意见、评论和建议。这些意见、评论和建议,既是对学制问题的一种关注和反思,也是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一种抗争行为,由此造成学制批评者与制定者之间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作为学制制定部门,根据学制批评者们的意见、评论和建议,不断修正学制实...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二、核心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一) 核心概念
        (二)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三、研究文献综述
        (一) 关于清末民初发表的有关学制研究的文著述评
        (二) 关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和学制改革的资料整理与论著述评
        (三) 关于中国近代学制研究的论著述评
        (四) 关于教育批评有关理论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壬寅和癸卯学制批评
    第一节 壬寅和癸卯学制批评的主体构成
        一、壬寅和癸卯学制批评的代表人物分析
        二、壬寅和癸卯学制制定者与批评者的代表人物之比较
    第二节 壬寅和癸卯学制批评的客体内容
        一、关于教育宗旨的批评
        二、关于初等和中等教育课程的批评
        三、关于学制年限的批评
    第三节 壬寅和癸卯学制批评的历史影响
        一、促进教育宗旨的改革和毕业奖励的废止
        二、促进初等教育学习年限和科目的调整
        三、促进中等学堂文实分科和师范教育的修订
        四、促进女子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制度体系
        五、促进高等教育法政学堂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壬子癸丑学制批评
    第一节 壬子癸丑学制批评的主体构成
        一、壬子癸丑学制批评的代表人物分析
        二、壬子癸丑学制制定与批评的代表人物之比较
    第二节 壬子癸丑学制批评的客体内容
        一、关于壬子癸丑学制的总体性批评
        二、关于教育宗旨的批评
        三、关于学制阶段划分的批评
        四、关于复古教育的批评
    第三节 壬子癸丑学制批评的历史影响
        一、促进教育宗旨的再易
        二、加速初等教育制度的改订
        三、促进中等教育制度的完善
        四、促进大学制度的修正
        五、促进师范教育的改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壬戌学制批评
    第一节 壬戌学制批评的主体构成
        一、壬戌学制批评的代表人物分析
        二、参与壬戌学制制定与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之比较
    第二节 壬戌学制批评的客体内容
        一、关于各学段划分的批评
        二、关于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批评
        三、关于课程设置的批评
    第三节 壬戌学制批评的历史影响
        一、促进教育宗旨的完善
        二、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加速乡村教育与文化的衰落
        四、削弱师范教育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发生理路
    第一节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发生动因
        一、政治生态变化是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的制度环境
        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是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的外在动力
        三、传播媒介快速发展是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的平台支撑
    第二节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发生路径
        一、专业性教育期刊成为清末民初学制思想传播的主渠道
        二、教育社团成为探讨和传播学制思想的新制度媒介
        三、教育会议成为集中讨论和统一学制思想的重要方式
    第三节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发生逻辑
        一、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的社会基础
        二、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的教育基础
        三、清末民初学制批评传播的技术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理论审思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主要特点
        一、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过程,反映西方学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二、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过程,反映人才观和教育观的转变
    第二节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理论实质
        一、清末民初学制批评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危机在教育领域的表征
        二、清末民初学制批评是中国教育转型在价值路向上的困惑
    第三节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当代启示
        一、教育实践者应以更开放心态和思维面对和利用教育批评
        二、教育批评者应以更加理性和富有建设性的论见开展批评活动
        三、构建教育批评者参与教育政策制定活动的途径和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清白话文与五四白话文的本质区别[J]. 高玉.  文艺理论研究. 2019(05)
[2]“学制”概念考辨[J]. 刘磊明.  教育学报. 2019(0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   人民教育. 2019(05)
[4]信息传播技术与五四运动[J]. 熊玉文.  社会科学动态. 2018(07)
[5]历史社会学的本土自觉:革命、国家治理与教育再生产[J]. 严飞,曾丰又.  学海. 2018(03)
[6]再探壬寅学制之废除——以功能理论为视角[J]. 陈睿腾.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7]白话文运动:传承还是摒弃[J]. 陈平.  语言战略研究. 2017(04)
[8]近代学制演进中的中国实业教育嬗变及其当代价值[J]. 夏光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34)
[9]关于民国教育的若干思考[J]. 田正平.  教育学报. 2016(04)
[10]庄俞:民国新教育的理论家与实干家[J]. 季瑾.  教育家. 2016(15)

博士论文
[1]金融司法的逻辑[D]. 丁冬.华东政法大学 2019
[2]中国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研究[D]. 付蓓.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散居回族学校教育的隐性力研究[D]. 张宏.西南大学 2012
[4]壬戌学制研究[D]. 杨文海.南京大学 2011
[5]《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 喻永庆.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近代中国舆论思想演迁[D]. 倪琳.上海大学 2010
[7]民国前期(1912-1936)西方现代木刻在中国的传播[D]. 郑涛.中央美术学院 2007
[8]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D]. 曾毅.华东师范大学 2006
[9]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 但昭彬.华中师范大学 2005
[10]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D]. 潘艺林.华东师范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癸卯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比较研究[D]. 刘明刚.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壬戌学制对中学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 单增淳.西华师范大学 2015
[3]《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绪论翻译及翻译报告[D]. 李佼.内蒙古大学 2013
[4]壬戌学制的奠基、成型与实践[D]. 莫瑞柏.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论教育批评[D]. 张珊.四川师范大学 2012
[6]清末民初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价值观的演变[D]. 严婷.湖南师范大学 2011
[7]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潮研究(1840-1927)[D]. 薛红肖.河北大学 2010
[8]理性教育批评的期待[D]. 曹广勇.河南大学 2009
[9]中学生出路与国民政府教育改革(1930—1937)[D]. 邱锐.华中师范大学 2006
[10]民国前期教育团体研究(1912~1927)[D]. 王章峰.河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77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177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c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