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3 10:57
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放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这表明体育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当中。在内容上,建设体育强国以人的全面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作为目的,在实践上就要求体育强国涵盖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体育基础设施、体育文化、体育体制机制、体育科技、体育精神等等各方面都要纳入到体育事业发展的范围。当前,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仍然未能从根本上使体育发展成为一切人的活动,无论是从价值定位上还是功能定位上都没有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发展现状,科学分析体育事业建设发展中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找到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现实路径、可行方案。本论文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所涉及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深刻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类社会...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体育强国建设问题研究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
2.1.1 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折射出的体育理念
2.1.2 社会发展水平对体育思想的决定作用
2.1.3 体育思想发展对体育建设的反作用
2.1.4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规律
2.2 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我国体育理论发展
2.2.1 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理论起点
2.2.2 毛泽东对我国体育思想的奠基作用
2.2.3 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体育建设的指引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理论大发展时期
2.3.1 邓小平理论与我国新时代体育理论起步
2.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体育兴国”战略提出
2.3.3 “科学发展观”与“后奥运时代”体育思想
2.4 新时代习近平的“体育强国梦”思想
2.4.1 新时代“体育强国梦”提出的背景
2.4.2 习近平“体育强国梦”思想提出及内涵
2.4.3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展望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战略地位和意义
2.5.1 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地位
2.5.2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战略意义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内涵
3.1 “体育强国”概念的相关内容
3.1.1 “体育强国”概念的提出
3.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概念辨析
3.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特征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理论内涵
3.2.1 “体育强国”建设以人为目的
3.2.2 “体育强国”建设以文化为载体
3.2.3 “体育强国”建设以科学为导向
3.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定位
3.3.1 竞技体育映射中国体育制度优越性
3.3.2 群众体育促进全民健身新发展
3.3.3 体育产业格局推动体育社会化
3.4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3.4.1 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
3.4.2 中华体育精神与民族发展
3.4.3 中华体育精神与世界体育发展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现状分析
4.1 “体育强国”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体育强国”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4.1.2 “体育强国”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4.1.3 “体育强国”评价体系的内容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4.2.1 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
4.2.2 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
4.2.3 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困境
4.3.1 中国特色体育话语体系缺失
4.3.2 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
4.3.3 中华体育精神的国际影响力不足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5.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模式
5.1.1 确立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理念
5.1.2 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模式
5.2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新格局
5.2.1 战略思路:构建小政府、强社团、大社会的新格局
5.2.2 战略重点——构建好三个关键领域的新格局
5.3 策略层面:补足不同板块发展短板
5.3.1 着力解决竞技体育规模、结构、效益的不均衡
5.3.2 着力解决青少年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5.3.3 以体育科技创新提升体育产业质量
5.3.4 着力提升体育强国建设的法治化水平
5.3.5 着力提升体育的民族主体性和国际话语权
5.4 精神层面:提高体育工作者的政治站位和精神境界
5.4.1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5.4.2 弘扬奥林匹克体育精神
5.4.3 强化体育工作者的改革意识与求实精神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竞技体育发展与中国强[J]. 钟秉枢.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2]新时代体育产业助推经济强国建设的作用与策略[J]. 黄海燕.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3]体育强国的理论框架与顶层设计——从“十九大”报告中的国家大战略思考体育发展战略[J]. 黄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8(01)
[4]基于“补短板”视野下的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发展道路探索[J]. 钟秉枢,何俊,郝晓岑,张建会,张治华,徐刚,代坤,韩勇.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5]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体育强国建设[J]. 李龙.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08)
[6]基于“一带一路”的体育公共外交研究[J]. 陈刚. 公共外交季刊. 2017(02)
[7]改革创新 科学谋划 2017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在京召开[J]. 青少年体育. 2017(04)
[8]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研究[J]. 李庚全,范博华.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04)
[9]重温《体育之研究》[J]. 李鸿江. 体育教学. 2017(04)
[10]马克思主义基本自由观及其历史分析和中国实践[J]. 杨永志,郭英楠. 理论学刊. 2016(03)
博士论文
[1]体育强国的评价体系与实现路径研究[D]. 王智慧.北京体育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美国体育产业结构研究[D]. 王治君.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我国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吴俊娜.北京体育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83889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体育强国建设问题研究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
2.1.1 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折射出的体育理念
2.1.2 社会发展水平对体育思想的决定作用
2.1.3 体育思想发展对体育建设的反作用
2.1.4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规律
2.2 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我国体育理论发展
2.2.1 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理论起点
2.2.2 毛泽东对我国体育思想的奠基作用
2.2.3 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体育建设的指引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理论大发展时期
2.3.1 邓小平理论与我国新时代体育理论起步
2.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体育兴国”战略提出
2.3.3 “科学发展观”与“后奥运时代”体育思想
2.4 新时代习近平的“体育强国梦”思想
2.4.1 新时代“体育强国梦”提出的背景
2.4.2 习近平“体育强国梦”思想提出及内涵
2.4.3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展望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战略地位和意义
2.5.1 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地位
2.5.2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战略意义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内涵
3.1 “体育强国”概念的相关内容
3.1.1 “体育强国”概念的提出
3.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概念辨析
3.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特征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理论内涵
3.2.1 “体育强国”建设以人为目的
3.2.2 “体育强国”建设以文化为载体
3.2.3 “体育强国”建设以科学为导向
3.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定位
3.3.1 竞技体育映射中国体育制度优越性
3.3.2 群众体育促进全民健身新发展
3.3.3 体育产业格局推动体育社会化
3.4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3.4.1 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
3.4.2 中华体育精神与民族发展
3.4.3 中华体育精神与世界体育发展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现状分析
4.1 “体育强国”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体育强国”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4.1.2 “体育强国”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4.1.3 “体育强国”评价体系的内容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4.2.1 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
4.2.2 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
4.2.3 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困境
4.3.1 中国特色体育话语体系缺失
4.3.2 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
4.3.3 中华体育精神的国际影响力不足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5.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模式
5.1.1 确立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理念
5.1.2 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模式
5.2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新格局
5.2.1 战略思路:构建小政府、强社团、大社会的新格局
5.2.2 战略重点——构建好三个关键领域的新格局
5.3 策略层面:补足不同板块发展短板
5.3.1 着力解决竞技体育规模、结构、效益的不均衡
5.3.2 着力解决青少年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5.3.3 以体育科技创新提升体育产业质量
5.3.4 着力提升体育强国建设的法治化水平
5.3.5 着力提升体育的民族主体性和国际话语权
5.4 精神层面:提高体育工作者的政治站位和精神境界
5.4.1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5.4.2 弘扬奥林匹克体育精神
5.4.3 强化体育工作者的改革意识与求实精神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竞技体育发展与中国强[J]. 钟秉枢.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2]新时代体育产业助推经济强国建设的作用与策略[J]. 黄海燕.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3]体育强国的理论框架与顶层设计——从“十九大”报告中的国家大战略思考体育发展战略[J]. 黄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8(01)
[4]基于“补短板”视野下的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发展道路探索[J]. 钟秉枢,何俊,郝晓岑,张建会,张治华,徐刚,代坤,韩勇.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5]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体育强国建设[J]. 李龙.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08)
[6]基于“一带一路”的体育公共外交研究[J]. 陈刚. 公共外交季刊. 2017(02)
[7]改革创新 科学谋划 2017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在京召开[J]. 青少年体育. 2017(04)
[8]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研究[J]. 李庚全,范博华.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04)
[9]重温《体育之研究》[J]. 李鸿江. 体育教学. 2017(04)
[10]马克思主义基本自由观及其历史分析和中国实践[J]. 杨永志,郭英楠. 理论学刊. 2016(03)
博士论文
[1]体育强国的评价体系与实现路径研究[D]. 王智慧.北京体育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美国体育产业结构研究[D]. 王治君.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我国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吴俊娜.北京体育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83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18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