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政治沟通视域下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08:28
  自1994年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发展,网民规模的扩大,互联网以其去中心化、迅捷性、强互动性和开放性的传播方式,逐步成为公众进行利益和意见表达以及政治参与的平台和渠道,网络舆论逐步成为中国的主流舆论。受“数字鸿沟”和网民参与意识、参与能力的客观影响,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有限规模”“有限理性”的民意形式,为提升公民利益表达效能,强化决策者意见整合能力、推进决策民主化和政治回应性、强化社会监督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积极影响。同时,网络舆情因其去中心化、跨地域性、多媒体、多渠道传播的特征,具有一定的非理性和不可控性。面对多元化的信息和渠道,分散化的网民在一些组织或个体的动员、引导之下容易出现“信息茧房效应”“流瀑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引发意见气候向极端化流变。近些年频发的由网络谣言导致的舆情危机以及舆论反转事件可以作为其典型表征。此外,网络舆情的发展造成了舆论环境的剧变:此前由政治逻辑主导的舆论场渐渐被市场逻辑和技术逻辑分解,以往“大一统”的舆论场被分割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加上境外舆论场,这就形成了三大舆论场的鼎立之势。舆论场的分立可能树立和强化官民对立,并且破...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缘起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网络舆情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网络舆情治理实践研究
        (三)国内外网络舆情治理研究视角的对比分析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五、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政治沟通
        (二)网络舆情
        (三)网络舆情治理
    二、理论基础
        (一)协商民主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三、分析框架
第二章 中国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一、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的历史沿革
        (一)“九龙治水”治理主体架构与网络内容规制基本框架的确立(1994-2002)
        (二)网络媒介和网络信息规制体系的渐进式发展(2003—2012)
        (三)多主体协同治理架构与网络舆情治理法规体系的完善(2013至今)
    二、中国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现状
        (一)治理主体:党领导下的“九龙治水”主体架构
        (二)治理规则:以行政法规为主体的规制体系架构
        (三)治理技术:适应技术和压力变化的渐进性调整模式
    三、小结
第三章 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的风险与归因
    一、网络舆情治理的风险
        (一)合法性不足风险
        (二)治理效力不足风险
        (三)网络渠道阻塞风险
    二、网络舆情治理风险的归因
        (一)网络舆情治理法律体系不完备
        (二)网络舆情治理行为规范性不足
        (三)各治理主体间协同性困境
    三、小结
第四章 网络舆情治理风险的应对思路和实践路径
    一、协商、协同与沟通:应对网络舆情治理风险的基本要求
        (一)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协商
        (二)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协同
        (三)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沟通
        (四)协商、协同、沟通的有机整合:网络舆情治理的政治沟通逻辑
    二、政治沟通视域下网络舆情治理体系构建的实践原则
        (一)维护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
        (二)维护社会秩序安全稳定
        (三)满足公众协商沟通的基本诉求
        (四)规避网络舆情治理次生风险
    三、优化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系
        (一)明确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治理架构
        (二)完善法德兼备的治理规则体系
        (三)提升治理主体间协同性
        (四)严格规范治理主体行为
        (五)推动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嵌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政治安全的网络舆情泛政治化治理研究[J]. 张晋宏,李景平,白东海.  电子政务. 2019(08)
[2]再治理:网络技术对敏感词的屏蔽及其政治语言转向[J]. 张爱军.  河南社会科学. 2019(08)
[3]政策危机传播的结构化考察和成因分析——以2011-2017年网上争议性政策传播为研究路径[J]. 张淑华,王佳林.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05)
[4]中国互联网25年[J]. 方兴东,陈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4)
[5]网络舆情治理象限:由总体目标到参照标准[J]. 张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6]网络舆情的基本共识及其动态规律再认识:多维视角考察[J]. 毕宏音.  重庆社会科学. 2019(01)
[7]2018年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J].   新闻与写作. 2018(07)
[8]网络理政:中国的挑战、目标和理念[J]. 沈国麟,李良荣.  新闻大学. 2018(03)
[9]当前舆论治理的瓶颈和突破路径[J]. 张涛甫.  新闻与写作. 2018(06)
[10]政企发包:双重约束下的互联网治理模式——基于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的研究[J]. 于洋,马婷婷.  公共管理学报. 2018(03)

博士论文
[1]提升我国政府网络政治参与回应效能研究[D]. 肖成俊.吉林大学 2017
[2]协同治理的运作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D]. 田玉麒.吉林大学 2017
[3]中国互联网立法研究[D]. 黄志荣.中共中央党校 2017
[4]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治理研究[D]. 武超群.中央财经大学 2016
[5]风险社会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D]. 张发林.武汉大学 2016
[6]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研究[D]. 骆毅.华中科技大学 2015
[7]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机制研究[D]. 李小宇.武汉大学 2014
[8]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D]. 易臣何.湘潭大学 2014
[9]面向公共危机预警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D]. 董坚峰.武汉大学 2013
[10]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 常锐.吉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的网民行为研究[D]. 罗娟.华中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18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218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d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