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

发布时间:2017-04-25 03:03

  本文关键词: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传统教师德性进行现代诠释,需要对传统教师德性进行理论上的探源与分析,以此作为现代诠释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首先追溯了教师德性之源,认为传统教师德性以“道”为魂,并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有“道”是为师的基本前提:二是教师的教育实践在实质上就是一个传道的过程;三是教师传道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完满、德性丰盈的君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教师德性进行了人性层面的考察,并进一步认为成就德性需指向其道德本心。其次,本研究从两个层面对传统教师德性的内涵作出解读。一是从外在身份指向上来解读传统教师德性。研究认为社会身份的属性规定是衡量教师德性的基本依据,在这一外在身份认同指向层面,教师德性的内涵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即传天地人三才之道:“授业”即授先师经典文卷,但需以“道”来“一以贯之”;“解惑”即使学生明明德。三者之中,“传道”是宗旨,“授业”是途径,“解惑”是落脚点,即教师以“传道”为理念宗旨,在“授业”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内在良知良能的觉醒与发展。二是从内在心性指向上来解读传统教师德性。本研究首先从中西方德性的起源与发展比较中论证了教师德性内在心性指向的合理性,然后进一步得出作为教师德性内在心性指向的教师仁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展开的道德本体。最后,笔者对传统教师德性的特征进一步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并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化成天下的教育性特征、德性意识的自觉性特征、成己成物的实质性特征。 对传统教师德性的探源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但对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还需要建立在对现代教师德性进行反思的现实基础上。本研究认为传统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延传变体链,其中既存在传统中的变体,也含有相传事物的同一性。任何事物都是在传统的延传变体链中,既沿承着传统中的同一性要素,又创新和发明着新传统。可以说,衡量教师德性在传统延传变体链中的稳定性的标准便是传统教师德性是否符合当代人们的价值需求,即希尔斯所说的传统与现代碰撞和冲突中的“共同意识”。因此,在对传统教师德性进行现代诠释之前,首先要对现代教师德性进行时代的反思,明白现代教师德性欠缺什么,由此我们才能判定传统教师德性中的哪些内容符合当代人们的价值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诠释传统教师德性中具有同一性价值的部分。本文在第二部分详细展开了对教师德性消解的现实透析。研究认为,现代教师德性面临着消解的危机。首先是教师德性意识的消极懈怠,具体表现为:教师德性主体意识的不自觉,即教师在其教育实践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道德精神意蕴,从而表现为对学生道德影响的无计划、无目的状态;教师德性反思意识的缺失,即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教育实践中的道德精神意蕴,但是在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方面却没有足够的省察,从而使其德性意识走进了误区。其次是教师德性实践中的学与道的背离,具体表现为科学之道的偏离和人文之道的背弃,即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我们既没有真正吸收西方科学之道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也没有保留住我国传统文化人文之道中所含有的成人成圣的人文精神。最后是教师德性精神的式微,具体表现为在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中,与教师职业领域相关的制度和道德规范被日益强化,教师个体的内在德性精神空间则被规约化的组织秩序和规则不断挤压,从而使教师的教育信仰和道德追求在日益强化的伦理约束下逐渐退化、师者传道的教师身份在现代性的隐患中遭遇着迷失、以德性精神为内在力量的教师权威也日渐论丧。 在对现代教师德性进行现实透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从历时性的维度,以及文化、社会、学校组织三个层面对教师德性消解的原因进行了根源剖析。首先在文化层面,研究认为教师德性的生成与发展是在教师所处的文化世界中展开的,而这一文化世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则遭受了文化价值观变迁以及文化冲突的境遇。一方面,文化价值观从整合转向分裂引发了教师德育价值观从人本走向工具;另一方面,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的冲突引发了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其次在社会层面,本文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分化以及社会关系变迁这两个角度着手来分析外在社会因素对教师德性的影响。研究认为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社会结构模式实现了从“国家→宗族乡绅→社会成员”到“国家→单位组织→社会成员”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所引发的教师存在方式和所获资源配给方式的变化,使现代教师身份呈现出制度性和寄生性的特征,从而导致教师忘却了师者育人的根本。同时,社会关系伦理特质的隐退以及工具性特征的呈现,使得教师的功能和地位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权威所依赖的土壤被打破。教师逐渐从有社会担当的知识分子退变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最后在学校组织层面,笔者认为以提高效率为主旨的教师考核评价,不利于教师德性的发展,而教师在现有考评制度下所表现出来的从德性至上到效率优先、从脑力劳动到机械式的体力劳动的退变,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在专业分工下的单向度样态,即教师只肯定或顺从于现实,并与现实保持一致,但缺乏对现实的否定、批判和超越。 通过以上对教师德性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教师德性作出新的解读。在外在身份指向方面,传统教师德性在现代视域中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道之所指已由古代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更新为自然之道、科学之道和人文之道。其中,科学之道是求真,代表了人类在面对客观世界的危险、残酷以及未知所带来的困惑与迷茫时,所具有的崇尚真理、唯实求真的精神,持之以恒、执着探索的精神,反思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人文之道是求善,即人类在对内心世界自我关照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的心性、尊严、价值不断反思和追问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其核心内容是“做人”,即如何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之道以原道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科学与人文之道的生成,科学与人文之道是自然之道在人类世界的两种投射,在这个意义层面,自然之道则是追求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三道之中,以自然之道为宗、为本、为源,科学与人文之道是自然之道在不同层面上的展开,是人在探索心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的理念追求。其次,在教师授业方面,教师逐渐突破传统授业中注重知识伦理特质的局限,开始着重于知识的生产力转化与创新。这便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对现有实用性知识的传授,还要指向未来,不断实现知识的创新;具有学生主体意识,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要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以促进授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并提高授业的实效性;要以政治信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为其内在的精神动力。最后,在现代社会中,教师针对学生之惑应有两解:一是向外认识世界的知识技能疑惑之解;二是向内认识自己的生命成长疑惑之解。其中,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疑惑之解应更多地体现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即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探究欲和创新能力;教师对学生向内认识自己的生命成长疑惑之解,则需要继承传统教师德性中使学生“明明德”的教育思想。在内在心性指向方面,教师仁作为道德本体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其道德创造性,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教师仁外在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的改变。教师仁外在表现形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中。传统建立在不平等师生关系基础上的教师仁的感通形式在现代社会发生了改变,即要求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实现教师自我意识和情感与学生的融通,这就需要师生关系建立在对话和理解的基础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师道德规范是教师仁现代发展的外在指向。 在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师德性的发展方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传道为主旨的教育理念”,做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以“道”统“学”以及教育实践中自然之道、科学之道和人文之道的合一。其次,教师要重塑知识分子精神,明确自己的“传道”职责,肩负起弘扬德性伦理文化精髓、化育年轻一代的社会使命;从职业特性而言,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有待于完善和超越的人类活动,“传道”中“修道”是对这一特性的概括和总结,教师唯有在教育实践中始终保持谦逊和进取的心态才能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修炼自身,实现自我德性塑造的根本目标。教师德性伦理的实现过程是教师职业道德主体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专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和德性自我意识的觉知,而反思与批判是教师德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要途径。最后,教师还要在德性教育实践中实现成己与成物,即在教学相长中实现培养学生德性以及建立教师德性自我的统一。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在为人师表中以行促知、在敬业爱生中以心育情、在教书育人中以智养性。
【关键词】:教师德性 传统 现代 儒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51.6
【目录】:
  • 摘要7-11
  • Abstract11-16
  • 导言16-42
  • 一、研究的缘起16-28
  • (一) 道德教育的李约瑟难题16-17
  • (二) 对传统的合理性分析17-25
  • (三) 传统教师德性的现时代意义25-28
  • 二、研究现状28-38
  • (一) 教师德性的内涵28-29
  • (二) 教师德性的表现29-31
  • (三) 教师德性的问题31-32
  • (四) 教师德性的价值32-33
  • (五) 教师德性的养成33-36
  • (六) 对已有研究的反思36-38
  • 三、研究价值38-40
  • (一) 转换教师德性研究的范式38-39
  • (二) 充实教师德性的理论研究39
  • (三) 促进教师对自身德性的反思与发展39-40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40-42
  • (一) 研究思路40
  • (二) 研究方法40-42
  • 第一部分 追溯传统:教师德性的传统探源42-82
  • 第一章 追问教师德性之源42-58
  • 一、以“道”为魂的教师德性42-46
  • (一) 有“道”是为师的基本前提42-44
  • (二) 师者之教在于传道44-45
  • (三) 师者教育之道在于使人学为人45-46
  • 二、教师德性的人性考察46-54
  • (一) 人性的两种进路46-49
  • (二) 人性的历史考察49-54
  • 三、成就德性需指向其道德本心54-58
  • (一) 成就德性即“心”灵明觉知的功夫54-56
  • (二) 成就德性需尽心与实践相合56-58
  • 第二章 传统教师德性的内涵解读与特征分析58-82
  • 一、外在身份指向的教师德性内涵58-66
  • (一) 社会身份的属性规定是衡量教师德性的基本依据58-60
  • (二) 传道、授业、解惑:身份认同指向的教师德性内涵60-66
  • 二、内在心性指向的教师德性内涵66-72
  • (一) 教师德性内涵的内在心性指向66-68
  • (二) 教师仁:内在心性指向的教师德性内涵68-72
  • 三、传统教师德性的特征分析72-82
  • (一) 化成天下的教育性特征72-75
  • (二) 德性意识的自觉性特征75-77
  • (三) 成己成物的实质性特征77-82
  • 第二部分 时代的反思:教师德性消解的现实透析82-114
  • 第三章 教师德性意识的消极懈怠82-95
  • 一、教师德性主体意识的不自觉82-88
  • (一) 教师道德认知与主体道德评价的割裂83-87
  • (二) 教师创造性自觉的缺失87-88
  • 二、教师德性反思意识的缺乏88-95
  • (一) 教师价值相对主义的掣肘89-91
  • (二) 教师教条主义的樊篱91-93
  • (三) 教师道德验证的缺位93-95
  • 第四章 教师德性实践中学与道的背离95-104
  • 一、科学之道的偏离95-100
  • (一) 德性实践的知识化困境96-98
  • (二) 德性实践的工具理性陷落98-100
  • 二、人文之道的背弃100-104
  • (一) 唯知而弃道的现代化迷难101-103
  • (二) 从关系存在到单子式个体存在的转变103-104
  • 第五章 教师德性精神的式微104-114
  • 一、师者先圣传统的时代祛魅105-109
  • (一) 从天职使命到伦理规范的德性精神退变105-107
  • (二) 教师身份世俗化的现代危机107-109
  • 二、教师权威的消解109-114
  • (一) 教师祛权威的困境110-111
  • (二) 教师权威主义的陷溺111-114
  • 第三部分 断裂中的传统:现代教师德性消解的根源剖析114-148
  • 第六章 教师德性消解的文化探源114-128
  • 一、文化价值观变迁引发教师德育价值观从人本走向工具115-121
  • (一) 文化价值观从整合转向分裂116-119
  • (二) 教师德育价值观从人本走向工具119-121
  • 二、文化冲突引发认同危机121-128
  • (一) 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的冲突122-126
  • (二) 文化冲突与教师身份认同危机126-128
  • 第七章 教师德性消解的社会因素分析128-139
  • 一、社会结构分化中教师虚假身份的生成128-133
  • (一) 社会结构分化中统制性单位的形成128-131
  • (二) 单位体制下的教师虚假身份131-133
  • 二、社会关系变迁中教师工具性价值的凸显133-139
  • (一) 社会关系从伦理性到工具性的转变133-137
  • (二) 教师新形象:教育服务的提供者137-139
  • 第八章 教师德性消解的学校组织内部探因139-148
  • 一、以提高效率为主旨的教师考核评价139-143
  • (一) 教师考核评价过于物化139-141
  • (二) 德性至上让位于效率优先141-143
  • 二、高度细化的专业分工导致教师存在的分散143-148
  • (一) 专业分工下的单向度教师143-145
  • (二) 教师存在由整合走向分散145-148
  • 第四部分 传统的扬弃: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解读与发展148-186
  • 第九章 现代视域中传统教师德性的解读149-161
  • 一、外在身份指向的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解读149-155
  • (一) 传道即传自然之道、科学之道和人文之道149-152
  • (二) 授业即实现知识的生产力转化与创新152-155
  • (三) 解惑即解学生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之惑155
  • 二、内在心性指向的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解读155-161
  • (一) 教师仁中道德创造性的继承156-159
  • (二) 教师仁外在表现形式的改变159-161
  • 第十章 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师德性的当代发展161-186
  • 一、以“传道”为主旨的教育理念161-168
  •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以“道”统“学”162-164
  • (二) 实现自然之道、科学之道与人文之道三者的合一164-168
  • 二、教师身份再认与德性意识自觉168-177
  • (一) 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重塑168-171
  • (二) “传道”中“修道”的职业特性再认171-174
  • (三) 批判反思中德性自我意识的养成174-177
  • 三、平等师生关系中共促德性发展177-186
  • (一) 为人师表中以行促知177-180
  • (二) 敬业爱生中以心育情180-182
  • (三) 教书育人中以智养性182-186
  • 结语186-188
  • 参考文献188-206
  • 后记206-2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2 戴兆国;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理论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戴兆国;;儒家仁道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张学智;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6 王淑梅;;消费社会与人的生命符号化[J];北方论丛;2007年02期

7 洪明;“反思实践”思想及其在教师教育中的争议——来自舍恩、舒尔曼和范斯特马切尔的争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8 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9 王春光;张贵新;;反思的价值取向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10 卢乃桂;王夫艳;;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身份及其建构[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徐湘;论教师教学生活的智慧[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贺韧;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胡绪阳;语文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林国;追寻教师美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刘万海;重返德性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敏;生命视野下教师的德性[D];山西大学;2007年

2 王红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楠楠;教师公正德性的养成与实现[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25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d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