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6 16:48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本科师范后高层次应用型师资的培养形式,已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1996年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收具有本科学历和三年以上基础教育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运用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其应用实践能力。2009年,教育硕士的招生范围从在职人员扩大到应届本科毕业生,形成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双轨并行的格局。随着招生政策的倾斜力度不断加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鉴于此,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教研等应用能力,日益受到高校、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高校(University)与中小学校(School)合作的U-S,以及高校、政府部门(Government)和中小学校三方协调的U-G-S等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然而,基于对10所大学、6所中小学校和2所教师进修学校(院)教师及管理人员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高校、政府部门和中小学校之间缺乏顺畅有效的沟通;各主体间没有建立统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高校导师群体偏重理论研究,难以兼顾实践指导;中小学导师群体缺乏系统化的实践指导方法...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教育硕士培养七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及标准化路径系数(注:F1代表培养目标,F2代表师资队伍,F3代表学位论文,F4代表实习实践,F5代表课程设置,F6代表考核评价,F7代表培养效果,A1-A31代表31个题项)
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学校等多元主体于一身的教育硕士培养体系。初具形态的成华区教师进教育硕士 U-T-S 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模式面。(1)建立了“多方介入—分级管理”的管理运行体系在成华区专业实践基地创造性地构建了“多方介入—分级管理”的管理,各级管理机构整合了高校、区教师进修校、中小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师形成了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如图 2-1 所示)。
图 2-2 研习、实训和研究一体化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1 个团队”是指由校内外教师、教育硕士和管理人员多主体组成由校内外导师、实践导师、实践基地管理联络员、2-3 人教育硕小组集教学和管理于一体,实践过程中既有导师的指导和引领和互动。管理上既加强行政管理,又强调学生自我管理。2 个阶段”是将专业实践分为“岗前培训和跟岗实践”前后两个”为期一个月左右,需完成与教师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实践课教育见习;跟岗实践为期三个月,进入基地校在实践指导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学校一切事务中。4 类课程”是专业实践的培养方案所包括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究四个部分。学生进入实践基地,由导师组在四类课程的总体的实际情况调整个人培养计划,做到既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个培养过程目标统一、内容明确、步骤清晰。通识课程由教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美牙科医生培养模式的比较[J]. 李岩,田敏,陈吉华.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7(06)
[2]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研究[J]. 徐笑一. 图书馆学研究. 2017(10)
[3]培养模式对工程硕士就业的影响[J]. 李锋亮,马永红,付新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 (01)
[4]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 陈桂香. 大学教育科学. 2015(01)
[5]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J]. 李金龙,张淑林,裴旭,陈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09)
[6]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郝庆云,张蕾.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9)
[7]迷失·定位·重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省思[J]. 王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07)
[8]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下的大学外部治理结构变革——以“U-G-S”为例[J]. 杨朔镔.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6)
[9]教师教育实践范式转换研究——基于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中国“U-G-S”模式分析[J]. 贾国锋.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3(12)
[10]自由探索抑或国家意志:大学学者学术责任的审思[J]. 黄正夫,崔延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博士论文
[1]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黄正夫.西南大学 2014
[2]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王晓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从学科专家到专业教师[D]. 彭熠.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教师教育U-S共生性合作问题研究[D]. 张翔.西南大学 2012
[5]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 时花玲.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产城教融合视域下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功能研究[D]. 赖昀.西南大学 2016
[2]“U-S”合作的实证研究:问题与对策[D]. 路然.淮北师范大学 2015
[3]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 刘璐.沈阳师范大学 2014
[4]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张永灵.重庆师范大学 2014
[5]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制度研究[D]. 叶设玲.浙江工业大学 2013
[6]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两条路径的比较研究[D]. 刘洋.东北师范大学 2010
[7]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D]. 邓玲玲.中南大学 2006
[8]美国教育硕士课程研究[D]. 贺中元.湖南师范大学 2006
[9]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祁保华.河海大学 2006
[10]中美MPA教育的比较研究[D]. 黄联平.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68607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教育硕士培养七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及标准化路径系数(注:F1代表培养目标,F2代表师资队伍,F3代表学位论文,F4代表实习实践,F5代表课程设置,F6代表考核评价,F7代表培养效果,A1-A31代表31个题项)
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学校等多元主体于一身的教育硕士培养体系。初具形态的成华区教师进教育硕士 U-T-S 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模式面。(1)建立了“多方介入—分级管理”的管理运行体系在成华区专业实践基地创造性地构建了“多方介入—分级管理”的管理,各级管理机构整合了高校、区教师进修校、中小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师形成了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如图 2-1 所示)。
图 2-2 研习、实训和研究一体化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1 个团队”是指由校内外教师、教育硕士和管理人员多主体组成由校内外导师、实践导师、实践基地管理联络员、2-3 人教育硕小组集教学和管理于一体,实践过程中既有导师的指导和引领和互动。管理上既加强行政管理,又强调学生自我管理。2 个阶段”是将专业实践分为“岗前培训和跟岗实践”前后两个”为期一个月左右,需完成与教师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实践课教育见习;跟岗实践为期三个月,进入基地校在实践指导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学校一切事务中。4 类课程”是专业实践的培养方案所包括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究四个部分。学生进入实践基地,由导师组在四类课程的总体的实际情况调整个人培养计划,做到既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个培养过程目标统一、内容明确、步骤清晰。通识课程由教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美牙科医生培养模式的比较[J]. 李岩,田敏,陈吉华.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7(06)
[2]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研究[J]. 徐笑一. 图书馆学研究. 2017(10)
[3]培养模式对工程硕士就业的影响[J]. 李锋亮,马永红,付新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 (01)
[4]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 陈桂香. 大学教育科学. 2015(01)
[5]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J]. 李金龙,张淑林,裴旭,陈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09)
[6]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郝庆云,张蕾.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9)
[7]迷失·定位·重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省思[J]. 王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07)
[8]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下的大学外部治理结构变革——以“U-G-S”为例[J]. 杨朔镔.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6)
[9]教师教育实践范式转换研究——基于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中国“U-G-S”模式分析[J]. 贾国锋.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3(12)
[10]自由探索抑或国家意志:大学学者学术责任的审思[J]. 黄正夫,崔延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博士论文
[1]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黄正夫.西南大学 2014
[2]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王晓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从学科专家到专业教师[D]. 彭熠.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教师教育U-S共生性合作问题研究[D]. 张翔.西南大学 2012
[5]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 时花玲.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产城教融合视域下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功能研究[D]. 赖昀.西南大学 2016
[2]“U-S”合作的实证研究:问题与对策[D]. 路然.淮北师范大学 2015
[3]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 刘璐.沈阳师范大学 2014
[4]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张永灵.重庆师范大学 2014
[5]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制度研究[D]. 叶设玲.浙江工业大学 2013
[6]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两条路径的比较研究[D]. 刘洋.东北师范大学 2010
[7]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D]. 邓玲玲.中南大学 2006
[8]美国教育硕士课程研究[D]. 贺中元.湖南师范大学 2006
[9]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祁保华.河海大学 2006
[10]中美MPA教育的比较研究[D]. 黄联平.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68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26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