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新中国美学课研究(1949-1965)

发布时间:2017-04-26 01:09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美学课研究(1949-196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代以降,中国美学致力于学科的现代化建设,这种努力在不同的政治语境中从未中断。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机制之一,美学课的历史不仅是美学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理解美学学科的知识谱系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研究的是新中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美学课,所藉以研究的美学课档案的时间迄至为1949年至1965年。通过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力图实现以下目标:首先,梳理新中国美学课的基本脉络,考察与此相关的主要历史因素,还原历史实况,完成新中国美学课的历史叙事;其次,分析与新中国美学课历史交织在一起的意识形态与美学学科教育、权力与美学知识分子、美学知识合法化等问题,探究影响美学课的各种历史因素;再次,阐述新中国美学课教材的知识谱系,发现美学课知识与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最后,总结新中国美学课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高等院校的美学课提供有益的经验参照。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引言,介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价值、研究目标。 第一部分,在建国初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历史语境中考察美学课的合法性问题。由两封读者来信谈起,分析官方媒体对朱光潜美学课的态度。通过考察北平军管会文管会、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规定,发现建国初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美学课。继而转向个案研究,以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李长之的美学课档案为例并得出结论:美学课的传统在新中国建国初断裂了。 第二部分,探讨新中国美学课发生进程中的“苏联经验”,包括借鉴苏联美学课体制、译介苏联美学课教学资料、聘请苏联专家讲学、派遣美学家赴苏交流等方面。 第三部分,在新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阐述美学课重新开设过程中的身份转型问题。分析新中国的文教政策在课程任务、课程内容等方面对美学课的影响。在宏观方面考察教育决策部门重新修订的文科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对美学课的设置情况,在微观方面考察相关高等院校对教学方案中设置的美学课的执行情况。 第四部分,以美学家为对象,考察七所高等院校的美学课档案,梳理新中国美学课的历史脉络。包括周扬、朱光潜、宗白华、马采、邓以蛰、甘霖、杨辛在北京大学的美学课档案,邓以蛰、蔡仪在清华大学的美学课档案,瓦斯卡尔仁斯卡娅、马奇、宗白华在中国人民大学的美学课档案,李长之、黄药眠、朱光潜、蔡仪、李泽厚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美学课档案,蒋孔阳在复旦大学的美学课档案,周来祥、狄其骢在山东大学的美学课档案,刘刚纪在武汉大学的美学课档案。 第五部分,在新的历史境遇下考察美学课教师的重组,,在新中国执教的民国的美学课教师有: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马采、蔡仪、李长之,新加入的美学课教师有:黄药眠、马奇、李泽厚、杨辛、甘霖、蒋孔阳、刘刚纪、周来祥、狄其骢。以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为个案,探讨美学课教师的“思想改造”,分析美学界的理论转型及其阐释模式。阐述作为美学课教师的教学组织,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和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教研室在美学课的师资培养、资料建设方面的历史作用。 第六部分,考察教育决策部门对美学课教材编写工作的部署与规划,阐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译介的苏联美学课教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阐述新中国美学课教材在美学概论、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三个方面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结语,阐述新中国美学课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美学 美学课 美学课教师 美学课教材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2.3;B8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引言12-15
  • (一) 选题依据12
  • (二) 研究价值12-13
  • (三) 研究目标13-15
  • 一、 高等学校课程改革与美学课合法性15-31
  • (一) 旧课程?新课程?由两封读者来信说起15-17
  • 1. 《文艺报》的读者来信15-16
  • 2. 《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16
  • 3. 表象背后:由读者来信透视美学课16-17
  • (二) 北平军管会文管会关于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17-18
  • 1. “大学教育座谈会”17-18
  • 2. 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18
  • (三) 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领导下的课程改革18-22
  • 1. 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关于课程改革的讨论18-19
  • 2. 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19-22
  • (四) 教育部领导下的课程改革22-27
  • 1. 美学专家的缺席: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22
  • 2. “不应因人设课”:《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22-24
  • 3. “哲学史课程”中的美学专题:《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24-27
  • (五) 传统的断裂:以四位美学家的美学课为个案27-31
  • 1. 朱光潜的美学课27-28
  • 2. 宗白华的美学课28-29
  • 3. 邓以蛰的美学课29-30
  • 4. 李长之的美学课30-31
  • 二、 新中国美学课发生进程中的“苏联经验”31-40
  • (一) 借鉴苏联美学课体制31-33
  • 1. 院系调整中哲学专业的重置31-32
  • 2. 美学课教学组织的初步形成:从“美学组”到“美学教研室”32-33
  • (二) 译介苏联美学课教学资料33-37
  • 1. 1952 年教育部组织的译介33-34
  • 2. 1955 年高等教育部组织的译介34
  • 3. 译介苏联美学课教学大纲34-35
  • 4. 译介苏联美学课教科书35-36
  • 5. 译介苏联美学课参考教材36-37
  • (三) 聘请苏联专家讲学37-38
  • 1. 苏联专家的主要任务37
  • 2.瓦· 斯卡尔仁斯卡娅的美学课37-38
  • (四) 派遣美学家赴苏交流38-40
  • 1. 1954 年第一次赴苏交流38
  • 2. 1957 年第二次赴苏交流38-39
  • 3. 1958 年第三次赴苏交流39-40
  • 三、 意识形态与学科教育:新中国美学课的身份转型40-53
  • (一) “新课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40-42
  • 1. “新”文教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40-41
  • 2. 理解“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41
  • 3.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宗旨与美学课41-42
  • (二) 美学课的初现:重新修订文科专业教学方案42-49
  • 1.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和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42-43
  • 2. 《哲学系哲学专业教学方案(修订草案)》43-45
  • 3.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案(修订草案)》45-47
  • 4. 两份教学方案中的美学课47-49
  • (三) 两份教学方案在高等院校中的执行情况49-53
  • 1. 参照教学方案修订美学课50-51
  • 2. 参照教学方案新设美学课51-53
  • 四、 新中国美学课的档案考察——以美学家为对象53-101
  • (一) 北京大学:周扬、朱光潜、宗白华、马采、邓以蛰、甘霖、杨辛54-64
  • (二) 清华大学:邓以蛰、蔡仪64-67
  • (三) 中国人民大学:瓦斯卡尔仁斯卡娅、马奇、宗白华67-86
  • (四) 北京师范大学:李长之、黄药眠、朱光潜、蔡仪、李泽厚86-90
  • (五) 复旦大学:蒋孔阳90-96
  • (六) 山东大学:周来祥、狄其骢96-98
  • (七) 武汉大学:刘刚纪98-101
  • 五、 新中国美学课教师研究101-120
  • (一) 分化与重组:新历史境遇下的美学课教师102-109
  • 1. 在新中国继续执教的民国美学课教师102-106
  • 2. 美学课教师的新面孔106-109
  • (二) “思想改造”与美学课教师:以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为例109-115
  • 1. 批判“旧美学”:新中国伊始的美学论争110-111
  • 2. “百家争鸣,定于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成为“元理论”111-113
  • 3. 新准则与新方法:美学理论阐释模式的确立113-115
  • (三)美学教研室——美学课教师的教学组织115-120
  • 1. 正名辨物115-116
  • 2. 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和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教研室116-117
  • 3. 薪尽火传:美学教研室与美学课师资培养117-118
  • 4. 美学教研室与美学课资料建设118-120
  • 六、 新中国美学课教材研究120-158
  • (一) 高等学校文科和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120-133
  • 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表》(修订草案)121-127
  • 2.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调整方案)127-133
  • (二) 苏联美学课教材:建构“马克列宁主义美学”理论体系133-142
  • 1. “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的理论框架及主要问题133-135
  • 2.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的本质论问题及美学史观135-138
  • 3. “辩证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138-140
  • 4. “反映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的“党性”和“人民性”原则140-142
  • (三) 新中国美学课教材:“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142-158
  • 1. “实践论”美学与“反映论”美学的交响: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143-150
  • 2.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下的西方美学史阐述150-154
  • 3. 结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讲述中国美学史专题的初步探索154-158
  • 结语158-160
  • 参考文献160-177
  • 附录177-332
  • 后记332-334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3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世涛;;文艺美学应可为——胡经之先生访谈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雷昀;北京解放初期对反动党团的登记工作[J];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05期

3 聂运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纲纪先生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4年06期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美学课研究(1949-196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27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3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