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预防腐败视角下我国公职人员的权力监督研究 ——主体、信息及方式

发布时间:2021-11-06 05:0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重大成果”,腐败治理的重心向预防腐败转移。预防腐败可以进行思想教育,让公职人员“不想腐”;也可以抓紧制度铁笼,让公职人员“不能腐”;还可以做好监督工作,让公职人员“不敢腐”。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对公职人员权力的监督。2018年3月我国《监察法》颁布和实施。这些均表明监督对预防公职人员腐败具有重要意义。预防腐败视角下各监督要素如监督主体、监督信息、监督方式等对公职人员权力监督效果均产生影响。本研究主要围绕监督主体、监督信息和监督方式等要素对我国公职人员权力监督和预防腐败的有效性展开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预防腐败视角下公职人员权力监督机理分析。首先,阐述了预防腐败视角下监督主体、监督信息、监督方式等监督要素对公职人员权力监督的作用机理,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了各监督子系统的基模。然后,阐述了各监督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基于此构建了公职人员权力监督效果的整体模型。最后,根据公职人员权力监督效果的整体模型找到了抑制公职人员权力监督的3条负反馈环,为后文3个监督要素(监督主体、监督信息、监督方式)的详细分析做了...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预防腐败视角下我国公职人员的权力监督研究 ——主体、信息及方式


的“饮鸩止渴”基模可以看出,监督技术、监督成本、监督成功的奖励、渎职失职的处罚四个要素都能对公职

公职人员,信息公开,程度,公开信息


?度的负反馈回路。这条负反馈回路的因果链为(反馈回路2):监督信息的有效性→-不完全公开信息的程度→+不完全公开信息的额外收益→-不完全公开信息的意愿→+不完全公开信息的程度→-监督信息的有效性。在这条反馈链中,加强对信息公开主体不完全公开信息的处罚力度能够提高他们公开信息的意愿,进而降低不完全公开信息的程度,提升对公职人员权力的监督效果。(3)信息公开程度对公职人员权力监督效果的“成长上限”基模根据上面的2条反馈链,形成了信息公开程度对公职人员权力监督效果的“成长上限”基模,具体见图3.2所示。“成长上限”基模的管理启示是要将解决问题的关键策略放在抑制增长的负反馈环上,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杠杆解。从图3.2的信息公开程度对公职人员权力监督效果的“成长上限”基模可以看出,完全公开信息的程度和不完全公开信息的程度两个要素都能对公职人员权力的监督效果产生影响。完全公开信息的程度受信息公开主体完全公开信息的奖励这一要素的影响,该要素对公职人员权力监督效果的影响是正向的作用关系。不完全公开信息的程度受信息公开主体不完全公开信息的意愿这一要素的影响,该要素对公职人员权力监督效果的影响是负向的作用关系。在对公职人员权力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当完全公开43

模型图,公职人员,权力监督,腐败行为


第3章预防腐败视角下公职人员权力监督机理分析从图3.5预防腐败视角下提升公职人员权力监督效果的反馈模型可以看出,要抑制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加强对公职人员权力的监督,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杠杆解,将解决问题的关键策略放在抑制增长的负反馈环上。上图中抑制公职人员腐败数量的负反馈环共有3条,分别是由监督主体、监督信息、监督方式等子系统组成的因果反馈回路。因此抑制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提升对公职人员权力的监督效果需要从监督主体、监督信息、监督方式这几个要素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加强对公职人员权力监督,减少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后文将对上述几个子系统进行详细分析。3.3本章小结在对公职人员权力进行监督和预防腐败的过程中,监督效果不仅受到监督主体、监督信息、监督方式等要素的影响,而且受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本章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把当前对我国公职人员权力的监督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构建了公职人员权力监督效果反馈模型。本章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详细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监督主体子系统、5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开放政府数据与地区腐败: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 郑燕,廖晓明.  统计与决策. 2019(17)
[2]“监督全覆盖”背景下基层政府派驻纪检监察机构问责机制优化研究——以G省S区为例[J]. 阎波,林林,章磊.  行政论坛. 2019(02)
[3]毛泽东管党治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程水栋.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4]韩国历届政府反腐败治理的经验及借鉴研究[J]. 王生,骆文杰.  东疆学刊. 2019(01)
[5]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历史借鉴与现实动因[J]. 彭新林.  法学杂志. 2019(01)
[6]新时代微腐败治理的纪法衔接[J]. 邹东升,姚靖.  理论探讨. 2019(01)
[7]论大数据视阈下公职人员腐败治理[J]. 廖晓明,郑燕.  江西社会科学. 2019(01)
[8]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建构理路[J]. 张晋宏,李景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9]利益规制:新时代基层腐败治理的制度逻辑[J]. 章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10]权力的游戏——中国文化中的人情对腐败意图的影响[J]. 费定舟,刘意.  心理学探新. 2018(06)

博士论文
[1]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研究[D]. 刘序明.中共中央党校 2012



本文编号:3479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79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e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