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9 12:17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功能。大学生正处于个人道德水平发展与价值观生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公正价值取向逐渐成为道德判断的主要方面。当前,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公正观缺失与行为失范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成为社会的问题聚焦。然而,大部分高校并未对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给予足够重视,既缺少理论层面的深入探究,也缺乏实践层面的深度探索。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理论指导,科学借鉴中西方公正思想的精华部分,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观价值体系,提出了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路径,以此回应大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的现实困惑,消解社会转型与文化激荡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困境。对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进行系统性研究,应坚持学理性、政治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原则,沿着理论溯源、现状审视、归因分析与实践探索这条逻辑主线层层深入。在理论溯源方面,文章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及其中国化创新实践与中西方经典公正思想,从伦理准则、制度标准与道德规范三重维度阐述公正的多重意蕴;在现状审视方面,文章对省内部分高校在校...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大学生获得社会公正的渠道分布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现状审视73图3-1:大学生获得社会公正的渠道分布二、大学生公正情感调查结果统计在公正情感层面,文章着重考察大学生的正义感以及参与涉及正义的道德事件时的情感表达。调查显示,在被问到“你是否渴望成为有正义感的人?”,选择“非常渴望”与“渴望”的受访者比例之和超过了80%,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希望成为有正义感的人。但也有个别学生对正义感缺乏足够的认识,12.38%受访者表示“说不清”。图3-2:大学生对树立正义感的态度在问到“如果为了自己的私利做了损害同学利益的事情,你的内心情感状态是什么”,有73.18%受访者选择了“悔恨”,14.58%受访者选择“胆怯”,选择“坦荡”和“无所谓”的受访者比例总和不足5%。说明在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利益纠纷时,多数大学生能够保持基本的道德良知与正义感。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4图3-3:大学生在故意侵害他人利益时的情感状态在关于同班同学侵害他人利益的情感表达上,由于受害对象不同,结果出现较大反差。在面对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表达“义愤”情绪的比例高于面对他人利益受到损害时的比例。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70.53%受访者表示“义愤”,而当面对他人利益受到侵害时选择此项的比例下降到48.12%。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存在利己主义倾向。图3-4:大学生面对来自同学的两种损人利己行为时的情感反应三、大学生公正意识调查结果统计(一)看待不平等问题的基本立场贫富分化是最为典型的社会非公正表现,对贫富分化现象的态度与立场可以考察大学生对公正所蕴含的基本伦理准则的理解与应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二元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获得发展红利不同,进而产生了贫富分化现象。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收入现象与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 袁张帆. 广西社会科学. 2018(04)
[2]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正义问题与对策探究[J]. 杨嘉辉,俞田荣.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8(01)
[3]我国一二三线城市房价互动机制研究[J]. 张璋,周海川. 上海经济研究. 2018(01)
[4]论以公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J]. 钱广荣.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1)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思维[J].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6)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刻内涵[J]. 许耀桐. 行政管理改革. 2017(11)
[7]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 邸乘光.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8]民粹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渗透及其治理策略[J]. 刘小龙. 理论月刊. 2017(10)
[9]浅议“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陶倩,吴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7(05)
[10]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J]. 张羽,李玮玮,罗玉晗,华销嫣,王耘.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05)
博士论文
[1]“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培育研究[D]. 李苑静.西南交通大学 2017
[2]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D]. 金燕.南京师范大学 2017
[3]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范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
[4]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及当代价值[D]. 邬巧飞.中共中央党校 2015
[5]社会矛盾凸显期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研究[D]. 张晓飞.华东师范大学 2014
[6]经济市场化改革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 陈第华.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D]. 彭俊桦.福建师范大学 2014
[8]经济公正问题研究[D]. 高洁.武汉大学 2013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 邱国勇.武汉大学 2013
[10]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及其发展研究[D]. 马陆艳.电子科技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高校网络公正观教育研究[D]. 郭林霞.北方工业大学 2012
[2]中国青少年社会公平感的结构与测量[D]. 张媛.华中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96837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大学生获得社会公正的渠道分布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现状审视73图3-1:大学生获得社会公正的渠道分布二、大学生公正情感调查结果统计在公正情感层面,文章着重考察大学生的正义感以及参与涉及正义的道德事件时的情感表达。调查显示,在被问到“你是否渴望成为有正义感的人?”,选择“非常渴望”与“渴望”的受访者比例之和超过了80%,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希望成为有正义感的人。但也有个别学生对正义感缺乏足够的认识,12.38%受访者表示“说不清”。图3-2:大学生对树立正义感的态度在问到“如果为了自己的私利做了损害同学利益的事情,你的内心情感状态是什么”,有73.18%受访者选择了“悔恨”,14.58%受访者选择“胆怯”,选择“坦荡”和“无所谓”的受访者比例总和不足5%。说明在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利益纠纷时,多数大学生能够保持基本的道德良知与正义感。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4图3-3:大学生在故意侵害他人利益时的情感状态在关于同班同学侵害他人利益的情感表达上,由于受害对象不同,结果出现较大反差。在面对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表达“义愤”情绪的比例高于面对他人利益受到损害时的比例。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70.53%受访者表示“义愤”,而当面对他人利益受到侵害时选择此项的比例下降到48.12%。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存在利己主义倾向。图3-4:大学生面对来自同学的两种损人利己行为时的情感反应三、大学生公正意识调查结果统计(一)看待不平等问题的基本立场贫富分化是最为典型的社会非公正表现,对贫富分化现象的态度与立场可以考察大学生对公正所蕴含的基本伦理准则的理解与应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二元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获得发展红利不同,进而产生了贫富分化现象。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收入现象与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 袁张帆. 广西社会科学. 2018(04)
[2]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正义问题与对策探究[J]. 杨嘉辉,俞田荣.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8(01)
[3]我国一二三线城市房价互动机制研究[J]. 张璋,周海川. 上海经济研究. 2018(01)
[4]论以公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J]. 钱广荣.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1)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思维[J].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6)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刻内涵[J]. 许耀桐. 行政管理改革. 2017(11)
[7]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 邸乘光.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8]民粹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渗透及其治理策略[J]. 刘小龙. 理论月刊. 2017(10)
[9]浅议“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陶倩,吴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7(05)
[10]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J]. 张羽,李玮玮,罗玉晗,华销嫣,王耘.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05)
博士论文
[1]“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培育研究[D]. 李苑静.西南交通大学 2017
[2]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D]. 金燕.南京师范大学 2017
[3]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范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
[4]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及当代价值[D]. 邬巧飞.中共中央党校 2015
[5]社会矛盾凸显期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研究[D]. 张晓飞.华东师范大学 2014
[6]经济市场化改革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 陈第华.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D]. 彭俊桦.福建师范大学 2014
[8]经济公正问题研究[D]. 高洁.武汉大学 2013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 邱国勇.武汉大学 2013
[10]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及其发展研究[D]. 马陆艳.电子科技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高校网络公正观教育研究[D]. 郭林霞.北方工业大学 2012
[2]中国青少年社会公平感的结构与测量[D]. 张媛.华中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96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596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