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渗入现代行刑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0 13:31
在现代法治社会,责任主义刑法观占居了牢不可破的理论与实践主导地位。报应犯罪的本意是表达世俗社会否定犯罪行为和合理运行国家惩罚权,社会学家福柯由此敏锐觉察到刑罚作用点的改变,其另样观察颇有颠覆性——反酷刑引领下的刑罚机制从惩罚肉体走到同时讨伐灵魂程度。引宗教于行刑机制尤其是针对“讨伐灵魂”关照受刑人精神需求,得益于在法律之外观察法律,也是在惩戒制度之外做出研判,本意却不是解构现制,而是降低惩罚负作用,借文化软实力提升预防犯罪的效果。但现制向佛教开放存在一定隐忧:唯物论与缘起论在世界本源认知上存在分歧,引佛教于行刑活动似会紊乱意识形态;佛教慈悲反衬刑事法压制,后者的正当性似被否定;刑罚痛苦本质连同欧洲政教合一的血腥记忆,令驯服和皈依对个人形成双重钳制。然而,唯物主义法理念与佛教教义具有“以人为本”的相同立场,刑事法保护普通人和受刑人权利本身就是对立统一关系,宗教与法律共同促成监狱文明是历史另一面,都在相当程度上拨正了上述质疑。更何况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构建和以人为本的制度运作已是当下我国治国理政的权威话语,法治本身所具有深厚思想根基,法治体系的包容性和自...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23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重拾心灵的话题
一、消失了半世纪的“神俗唱和”
二、由救到赎的共同选择
三、从“罪犯”到“受刑人”的称谓改变
四、世俗法的短板与宗教救赎
五、佛教与行刑机制的深度结缘
第二章 天理与俗世的共同选择
一、应受处罚的罪与“孽”
二、支配犯罪的意志及“恶”
三、行刑处遇的复合目标
第三章 受刑人处于监禁的受刑状态
一、外部对待:逐出的异类
二、内部境遇:染污与诱惑
三、内心感受:时间剥蚀下的迷茫
第四章 佛教教义与矫正原理
一、监狱矫正的基本原理
(一)目的刑论视野下的矫正价值
(二)受刑人人格洗涤的方法
二、缘起性空:摆脱犯罪之因
三、破除“我执”:对待刑罚之痛
四、不住于相:缓解刑罚负效应
五、心性佛的合一:受刑人洗涤
六、因果观:忏悔与心罚
七、宇宙之心:开启慈悲心
第五章 佛教教诲与矫正措施
一、监狱矫正措施
(一)密集型的劳动矫正
(二)知识性的教育矫正
(三)干预式的心理矫治
二、佛教教诲的实践与比较
(一)大中华地区佛教教诲及延伸
(二)佛教教诲与基督教教诲的比较
三、佛教教诲辅佐方法
(一)佛禅闻思
(二)基础禅修
(三)特殊实修
第六章 佛教救助与法律救济
一、法律对受刑人的权利救济
二、佛教对受刑人的社会支持
三、佛教对人际关系的修复
第七章 佛教与规范的对接
一、佛教教诲与关照的适用性分析
(一)佛教教诲与关照的适法性分析
(二)与现行矫正模式的衔接
(三)预防走向偏执的限定
(四)在法治思维主导下开放空间
二、佛教帮扶的优势与质疑回应
(一)佛教帮扶的优势
(二)佛教帮扶的质疑回应
三、佛教渗入现代行刑机制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598911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23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重拾心灵的话题
一、消失了半世纪的“神俗唱和”
二、由救到赎的共同选择
三、从“罪犯”到“受刑人”的称谓改变
四、世俗法的短板与宗教救赎
五、佛教与行刑机制的深度结缘
第二章 天理与俗世的共同选择
一、应受处罚的罪与“孽”
二、支配犯罪的意志及“恶”
三、行刑处遇的复合目标
第三章 受刑人处于监禁的受刑状态
一、外部对待:逐出的异类
二、内部境遇:染污与诱惑
三、内心感受:时间剥蚀下的迷茫
第四章 佛教教义与矫正原理
一、监狱矫正的基本原理
(一)目的刑论视野下的矫正价值
(二)受刑人人格洗涤的方法
二、缘起性空:摆脱犯罪之因
三、破除“我执”:对待刑罚之痛
四、不住于相:缓解刑罚负效应
五、心性佛的合一:受刑人洗涤
六、因果观:忏悔与心罚
七、宇宙之心:开启慈悲心
第五章 佛教教诲与矫正措施
一、监狱矫正措施
(一)密集型的劳动矫正
(二)知识性的教育矫正
(三)干预式的心理矫治
二、佛教教诲的实践与比较
(一)大中华地区佛教教诲及延伸
(二)佛教教诲与基督教教诲的比较
三、佛教教诲辅佐方法
(一)佛禅闻思
(二)基础禅修
(三)特殊实修
第六章 佛教救助与法律救济
一、法律对受刑人的权利救济
二、佛教对受刑人的社会支持
三、佛教对人际关系的修复
第七章 佛教与规范的对接
一、佛教教诲与关照的适用性分析
(一)佛教教诲与关照的适法性分析
(二)与现行矫正模式的衔接
(三)预防走向偏执的限定
(四)在法治思维主导下开放空间
二、佛教帮扶的优势与质疑回应
(一)佛教帮扶的优势
(二)佛教帮扶的质疑回应
三、佛教渗入现代行刑机制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598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59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