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行为的人口学分析 ——基于年龄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2-06-16 08:55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第二年,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离不开需求的对应和配合。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消费信贷观念逐渐为国民所接受,成为促进消费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然而,近年来,从总量上看,消费信贷增速下降;从结构来看,不同年龄人口群体的消费信贷行为体现出很大的异质性。为此,本文从人口学的视角深入研究不同人口群体的消费信贷行为,试图理清消费信贷行为的年龄结构差异及其原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消费信贷发展政策提出建议性意见。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历史、社会、个体对于消费信贷行为的影响。本文认为,消费信贷行为不仅受到个体所处生命阶段,即年龄的影响;同时,年龄还意味着个体所经历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些独特的经历也影响着消费信贷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消费信贷行为年龄差异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家庭金融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对消费信贷行为的定量分析。本文发现,不同年龄人口群体在消费信贷的需求、结构、偿还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具体而言,70、80年代的中年人是...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思路和研究框架
1.2.1 基本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与不足
2.文献综述
2.1 消费信贷行为的定义
2.2 消费信贷需求行为的年龄差异
2.2.1 消费信贷行为的态度意愿方面
2.2.2 消费信贷行为的信贷约束方面
2.3 消费信贷配置行为的年龄差异
2.4 消费信贷偿还行为的年龄差异
2.5 研究述评
3.消费信贷行为的年龄差异:理论框架
3.1 消费信贷行为的经典理论
3.1.1 生命周期理论
3.1.2 消费信贷行为理论
3.1.3 生命历程理论
3.2 消费信贷行为的年龄差异:理论框架
3.2.1 年龄:个体生命、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的联结点
3.2.2 人口群体:观察个体生命和群体经历的切入点
3.2.3“历史-社会-个体”三位一体的人口群体消费信贷行为
3.2.4 人口群体消费信贷年龄差异的机制分析
3.3 本章小结
4.消费信贷需求行为的年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4.1 数据来源
4.2 变量描述
4.2.1 因变量描述统计
4.2.2 关注变量描述统计
4.2.3 控制变量描述统计
4.3 研究方法
4.4 实证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回归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4.5.1 不同年龄人口群体消费信贷行为的差异
4.5.2 对于上述年龄差异的解释
5.消费信贷配置行为的年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5.1 数据来源
5.2 变量描述
5.2.1 因变量描述统计
5.2.2 关注变量描述统计
5.2.3 控制变量描述统计
5.3 研究方法
5.4 实证结果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5.5.1 不同年龄人口群体消费信贷行为的差异
5.5.2 对上述年龄差异的解释
6.消费信贷偿还行为的年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6.1 数据来源
6.2 变量测量
6.2.1 因变量描述统计
6.2.2 关注变量描述统计
6.2.3 控制变量描述统计
6.3 研究方法
6.4 实证结果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6.5.1 不同年龄人口群体消费信贷行为的差异
6.5.2 对上述年龄差异的解释
7.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不同年龄人口群体的消费信贷需求行为
7.1.2 不同年龄人口群体的消费信贷配置行为
7.1.3 不同年龄人口群体的消费信贷偿还行为
7.2 对策与建议
7.2.1 完善消费信贷环境
7.2.2 提高平均收入水平
7.2.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7.2.4 引导消费信贷观念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蚂蚁花呗”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对武汉市7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 彭志浩,杨珂,许子萌.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2]人口抚养率对消费信贷影响的实证研究[J]. 杨蓬勃,朱飞菲. 统计与决策. 2016(22)
[3]流动性松约束下的城市居民跨期消费研究[J]. 王琳,任渝. 消费经济. 2016(05)
[4]信贷约束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黄倩,尹志超.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5(02)
[5]老年人与房产:中国文化情境的老年家庭资产配置研究[J]. 朱涛,谢婷婷,卢建.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4(08)
[6]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J]. 杨菊华,何炤华. 人口研究. 2014(02)
[7]信用态度世代变迁的实证研究[J]. 陈岩,宋红敏. 科学经济社会. 2013(02)
[8]中国经济改革:背景、机制与挑战[J]. 刘瑞明. 经济学家. 2011(12)
[9]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来自四个维度的经验证据[J]. 刘汶蓉. 社会科学. 2011(10)
[10]中国农村信贷违约行为的博弈分析[J]. 周亚玲,莫申生. 南方农村. 2011(01)
本文编号:3653670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思路和研究框架
1.2.1 基本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与不足
2.文献综述
2.1 消费信贷行为的定义
2.2 消费信贷需求行为的年龄差异
2.2.1 消费信贷行为的态度意愿方面
2.2.2 消费信贷行为的信贷约束方面
2.3 消费信贷配置行为的年龄差异
2.4 消费信贷偿还行为的年龄差异
2.5 研究述评
3.消费信贷行为的年龄差异:理论框架
3.1 消费信贷行为的经典理论
3.1.1 生命周期理论
3.1.2 消费信贷行为理论
3.1.3 生命历程理论
3.2 消费信贷行为的年龄差异:理论框架
3.2.1 年龄:个体生命、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的联结点
3.2.2 人口群体:观察个体生命和群体经历的切入点
3.2.3“历史-社会-个体”三位一体的人口群体消费信贷行为
3.2.4 人口群体消费信贷年龄差异的机制分析
3.3 本章小结
4.消费信贷需求行为的年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4.1 数据来源
4.2 变量描述
4.2.1 因变量描述统计
4.2.2 关注变量描述统计
4.2.3 控制变量描述统计
4.3 研究方法
4.4 实证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回归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4.5.1 不同年龄人口群体消费信贷行为的差异
4.5.2 对于上述年龄差异的解释
5.消费信贷配置行为的年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5.1 数据来源
5.2 变量描述
5.2.1 因变量描述统计
5.2.2 关注变量描述统计
5.2.3 控制变量描述统计
5.3 研究方法
5.4 实证结果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5.5.1 不同年龄人口群体消费信贷行为的差异
5.5.2 对上述年龄差异的解释
6.消费信贷偿还行为的年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6.1 数据来源
6.2 变量测量
6.2.1 因变量描述统计
6.2.2 关注变量描述统计
6.2.3 控制变量描述统计
6.3 研究方法
6.4 实证结果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6.5.1 不同年龄人口群体消费信贷行为的差异
6.5.2 对上述年龄差异的解释
7.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不同年龄人口群体的消费信贷需求行为
7.1.2 不同年龄人口群体的消费信贷配置行为
7.1.3 不同年龄人口群体的消费信贷偿还行为
7.2 对策与建议
7.2.1 完善消费信贷环境
7.2.2 提高平均收入水平
7.2.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7.2.4 引导消费信贷观念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蚂蚁花呗”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对武汉市7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 彭志浩,杨珂,许子萌.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2]人口抚养率对消费信贷影响的实证研究[J]. 杨蓬勃,朱飞菲. 统计与决策. 2016(22)
[3]流动性松约束下的城市居民跨期消费研究[J]. 王琳,任渝. 消费经济. 2016(05)
[4]信贷约束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黄倩,尹志超.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5(02)
[5]老年人与房产:中国文化情境的老年家庭资产配置研究[J]. 朱涛,谢婷婷,卢建.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4(08)
[6]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J]. 杨菊华,何炤华. 人口研究. 2014(02)
[7]信用态度世代变迁的实证研究[J]. 陈岩,宋红敏. 科学经济社会. 2013(02)
[8]中国经济改革:背景、机制与挑战[J]. 刘瑞明. 经济学家. 2011(12)
[9]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来自四个维度的经验证据[J]. 刘汶蓉. 社会科学. 2011(10)
[10]中国农村信贷违约行为的博弈分析[J]. 周亚玲,莫申生. 南方农村. 2011(01)
本文编号:3653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65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