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14:04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学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国家发展大计,涉及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乎千万学生的前途命运。1912年到1949年的民国时期,国立大学代表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其招生制度与实践的发展历史在国立大学的发展历史中异常重要,其招生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影响深远,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虽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已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原始资料发掘不足,研究视角狭窄,对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运行机制和实际情况的挖掘很不深入,其观点多有可商榷之处。因此,本文力图深入研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制度与实践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具体地说,本文除通过原始资料的梳理理清国立大学招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外,将视野聚焦于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选拔途径、招生考试、录取、照顾政策、对招生考试问题的争鸣等重要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国立大学招生变迁的动因、问题、影响与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除绪论外,正文分为八章。 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理由、研究目的、内容、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相关问题。 第一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及其招生概况。分析国立大学概况是探讨国立大学招生的必要前提。国立大学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的沿海、沿江大城市。国立大学数量从少到多,地域分布从偏于东部到相对均衡,学生数量波动上升,学科发展由文法科泛滥到文实科均衡。在北洋政府时期,教育考试权下放到学校。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随着政权趋于稳定,自由招生显现出一定的缺陷,教育部开始控制招生的数量、科类,直到抗战时期全面接管招生事务。尔后,战争环境恶化,以及控制招生带来的弊病,促使政府与大学分享招考权。招考权是招生的关键特征,它掌握在不同的主体手上,对招生制度的所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因此,根据国立大学招考权的变化,结合时代的演进,本文将国立大学的招生发展变化的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大学自由招生阶段(1912-1932);政府严格控制招生阶段(1933-1940);政府宏观调控招生阶段(1941-1949)。 第二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和选拔途径。招生的组织主体是指招生由谁来组织,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大学;选拔途径是指考试还是保送、推荐。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经历了从大学到政府,再到二者分担的发展过程。选拔途径以考试为主导方式,推荐、保送等是重要的补充形式。招考权和文化传统对组织主体、选拔途径的影响最大,进而影响了国立大学招生的概貌。 第三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考试。考试是招生的内核,尤其是在我国这种特别重视考试的国度里,考试科目与内容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决定了招生的成效。本章主要论述当时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舞弊等。考试科目变迁的趋势是由合科、分科并行,发展到合科、分科融合。当时考试的命题立意、试题编制、题型及题量等都有较大的合理因素,但也有明显的弱点。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考试方式有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等多种形式,但是单独考试是主流,多次数、多层次、多类型考试是其显著的特点。入学考试中新旧舞弊方式并存,媒体抨击之,大学和政府打压之,考生以上书、罢考、闹风潮等方式应对之,甚至发展到追究刑事责任,这反映了舞弊背后的教育和社会问题。 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录取。民国时期招生录取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兼顾其他因素。国立大学的入学机会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立大学在校生的区域分布、阶层分布,探讨了国立大学入学机会的公平性问题。通过对学生籍贯的分析,发现国立大学招生有本地化倾向,东西部省份入学机会差异极大。通过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分析,发现各阶层入学机会极端不平等。学、商、政、军界等优势阶层子弟在国立大学中占据支配地位,农工阶层子弟所占比例较小,与其庞大的人口数量不成正比。国民政府已经认识到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收效甚微。国立大学破格录取早已传为佳话,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探明偏才怪才的入学机会。 第五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照顾政策。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照顾政策基本形成了四大体系:侨生升学照顾体系,边疆少数民族升学照顾体系,国民党员、军人升学照顾体系,教职员子弟及公务员(包括官员)子弟升学照顾体系。这些照顾政策对于政权的稳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对国民党员、公务员特别是官员的照顾政策的实施也损害了国民政府的信誉,破坏了教育公平。 第六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失调与整顿。在民国时期,大学单独招生占主导地位,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招生“市场失灵”表现为:招生标准混乱,与中学教学相脱节,入学资格模糊,文实科失衡。政府对其进行了“宏观调控”,健全招生规则,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净化招生环境。这些整顿措施有利于整齐新生程度,提高录取标准,规范入学资格,加强中高等教育的联系,平衡文实科的发展,有效地保障了单独招生制度公平、有序、高效的运行。民国时期大学单独招生并未发生大面积的腐败,值得深思。政府对大学招生的整顿导致了一些风波,如因整顿国立劳动大学的招生而发生纠纷,这一事件不仅是教育问题,也反映了党派斗争、政治控制、青年失业、无政府主义泛滥等问题。 第七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考试问题的争鸣。民国时期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有关大学招生考试的论争:“废考运动”是对传统考试制度的批判:“新法考试运动”主要致力于引进西方的测验理论;“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则是探索本土化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三次论争推动了我国考试制度的现代化,促进了考试文化的更新。 第八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特点、经验与启示。通过对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发展的梳理,本文认为国立大学招生的发展历史有以下主要特点:招生的演进过程就是招考权的博弈过程;招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两难问题;招生改革具有过渡性,即从受科举影响的传统考试到受西方测验理论影响的现代考试的过渡。国立大学招生的发展历史有以下基本经验:招生标准强调全面性、学术性;招生的考试追求科学化,考试具有多样性、选择性;招生的录取侧重于“考试公平”;招生的照顾政策以补偿性为主。国立大学招生发展具有以下启示:政府宏观管理,大学依法自主招生;坚持以考试为主,考试多样化;高考在文理分科基础上融合合科因素较为合理;增加弱势群体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消除“升学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语考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破格录取偏才怪才;以制度、文化变革消弭单独招生中的腐败。
【关键词】:民国时期 国立大学 招生 历史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9.29
【目录】:
  • 目录3-7
  • 摘要7-10
  • Abstract10-12
  • 绪论12-24
  • 一、研究缘起12-13
  • 二、概念界定13-15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15-16
  • (一) 研究目的15
  • (二) 研究内容15-16
  • 四、研究意义16
  • 五、文献综述16-22
  • (一)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16-21
  • (二)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21-22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2-24
  • (一) 研究思路22
  • (二) 研究方法22-24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及其招生概况24-54
  • 第一节 国立大学发展概况24-35
  • 一、国立大学的数量、区域分布、学生及学科24-33
  • 二、关于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发展的反思33-35
  • 第二节 国立大学招生概况35-51
  • 一、大学自由招生阶段(1912-1932)35-43
  • 二、政府严格控制招生阶段(1933-1940)43-47
  • 三、政府宏观调控招生阶段(1941-1949)47-51
  • 小结51-54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和选拔途径54-68
  • 第一节 组织主体54-61
  • 一、大学作为单独主体54-56
  • 二、政府作为单独主体56-58
  • 三、大学与政府作为复合主体58-61
  • 第二节 选拔途径61-65
  • 一、考试占据主导地位61-63
  • 二、保送是重要的补充63-65
  • 小结65-68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考试68-96
  • 第一节 考试科目的变迁——以文理分合科发展变化历程为例68-74
  • 一、初创期:1912-1926年三种文理分合模式的鼎立68-70
  • 二、调试期:1927-1937年两种文理分合模式的并行发展70-71
  • 三、成熟期:1938-1949年两种文理分合模式的融合71-74
  • 第二节 考试内容的初步科学化74-81
  • 一、入学试题的特点74-78
  • 二、入学试题的缺陷引发部分教育问题78-80
  • 三、对入学试题的评价80-81
  • 第三节 考试方式的多样性81-85
  • 一、统一、联合与单独考试81-83
  • 二、多次数、多层次、多类型考试83-85
  • 第四节 招生考试舞弊及其防控85-93
  • 一、招生考试舞弊乱象85-88
  • 二、各方对招生考试舞弊的防控88-91
  • 三、招生考试舞弊的深层分析91-93
  • 小结93-96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录取96-128
  • 第一节 国立大学招生的录取标准96-101
  • 一、单独招生的录取标准96-99
  • 二、统一招生的录取标准99-100
  • 三、国立大学录取标准的特点100-101
  • 第二节 所录取学生的地域分布101-116
  • 一、全国在校大学生籍贯分布102-103
  • 二、国立大学在校生籍贯分布103-116
  • 第三节 所录取学生的阶层分布116-121
  • 一、全国在校大学生家庭出身116-117
  • 二、国立大学在校生家庭出身117-120
  • 三、国立学院、省立学院在校生家庭出身的对比120-121
  • 第四节 破格录取121-126
  • 一、破格录取历史真相的考察121-124
  • 二、破格录取的深层探析124-126
  • 小结126-128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照顾政策128-140
  • 第一节 对华侨的照顾政策128-132
  • 一、北洋政府时期对华侨的照顾政策128-129
  • 二、国民政府前期对华侨的照顾政策129-130
  • 三、国民政府后期对华侨的照顾政策130-132
  • 第二节 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132-135
  • 一、管理机构与总体规划132-133
  • 二、保送、蒙藏班与经济补助133-135
  • 第三节 对国民党党员、军人、教职员、公务员(包括官员)的照顾政策135-137
  • 一、对国民党党员、军人的照顾政策135-137
  • 二、对教职员、公务员(包括官员)的照顾政策137
  • 小结137-140
  • 第六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单独招生中的失调与整顿140-164
  • 第一节 招生标准混乱,与中学教学相脱节140-144
  • 一、混乱的招生标准及其整顿140-143
  • 二、与中学教学的脱节及其调整143-144
  • 第二节 入学资格模糊,文实科失衡144-150
  • 一、模糊的入学资格及其调整144-147
  • 二、失衡的文实科及其调整147-150
  • 第三节 单独招生中的腐败150-155
  • 一、民国时期大学单独招生中的“腐败”现象150-152
  • 二、博弈论视角下的单独招生:权利与利益152-154
  • 三、人情关系文化的制约:超越利益之争154-155
  • 第四节 整顿招生引发风波——以国立劳动大学为例155-162
  • 一、劳大“停招”风波发生的背景156-158
  • 二、劳大“停招”引发的争斗158-161
  • 三、对劳大“停招”风波的反思161-162
  • 小结162-164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考试问题的争鸣164-182
  • 第一节 废考运动164-170
  • 一、废考运动爆发的原因164-166
  • 二、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危害的讨论166-167
  • 三、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功能的讨论167-168
  • 四、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与教育关系的讨论168
  • 五、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权归属的讨论168-169
  • 六、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能否合理选拔人才的讨论169
  • 七、废考运动中关于考试能否废除的讨论169-170
  • 第二节 新法考试运动170-176
  • 一、新法考试概况170-173
  • 二、新法考试运动中关于考试程序的讨论173-174
  • 三、新法考试运动中关于题型、题量、覆盖面的讨论174
  • 四、新法考试运动中关于考查内容的讨论174-175
  • 五、新法考试运动中关于记分方式的讨论175-176
  • 第三节 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176-180
  • 一、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考试存废问题”的进一步讨论176
  • 二、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统独问题”的讨论176-177
  • 三、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科学性问题”的讨论177-178
  • 四、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多样化问题”的讨论178-179
  • 五、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录取标准问题”的讨论179
  • 六、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中关于“资料保存与研究问题”的讨论179-180
  • 小结180-182
  • 第八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特点、经验与启示182-198
  • 第一节 国立大学招生发展历史的主要特点182-184
  • 一、大学与政府博弈招考权182
  • 二、当时的招生面临诸多两难问题182-183
  • 三、当时的招生改革具有过渡性183-184
  • 第二节 国立大学招生发展历史的基本经验184-185
  • 一、招生标准突出全面性、学术性184
  • 二、考试具有科学性、多样性、选择性184-185
  • 三、录取侧重于“考试公平”185
  • 四、照顾政策强调补偿性185
  • 第三节 国立大学招生的启示185-198
  • 一、政府宏观管理与大学依法自主招生相结合186
  • 二、坚持以考试为主,考试形式多样化186-187
  • 三、高考在文理分科的基础上融合合科要素较为合理187
  • 四、增加弱势群体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187-188
  • 五、消除“升学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88-189
  • 六、外语考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89-194
  • 七、破格录取偏才怪才194-195
  • 八、以制度、文化变革消弭单独招生腐败195-198
  • 参考文献198-208
  • 后记208-210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21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列曙;论抗战时期国统区高考模式的改革[J];安徽史学;1997年01期

2 房列曙;民国时期高校考试制度的历史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孙利平;试析民国前期暨南大学的海外招生[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4 高耀明;民国时期高校招生制度述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5 ;伪满大学教育实况及抗战胜利后整理意见(二)[J];民国档案;2001年03期

6 房列曙;;南京国民政府的高等学校考试制度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7 半斋;国民政府考试院轶闻片段[J];钟山风雨;2002年01期

8 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9 刘海峰;传统文化与两岸大学招考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10 彭拥军;考试立意与人才选拔[J];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2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苏国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王中男;考试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夏兰;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81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9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