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保障房住区居民居

发布时间:2025-01-01 07:04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居住郊区化快于就业郊区化、居住郊区化快于公共服务郊区化以及由此引致的居住与就业空间分离、居住与公共服务空间分离等城市空间结构分异现象已成为一种整体趋势。受城市扩张、中心城疏散、土地财政以及资源约束等的持续影响,以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为目标、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的保障性住房往往被布设于动迁费用与机会成本相对较低、但就业机会不够发达、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的城市边缘区,从而形成与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的就业地、公共服务设施地空间分离的保障房住区。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会在当前城市空间结构分异的整体趋势上加剧保障对象所面临的居住与就业、居住与公共服务的空间分离程度,且这种空间分离可能转化成为保障对象就业与公共服务消费时的空间障碍,进而可能对保障对象就业福利以及公共服务消费福利产生不利影响。从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变迁角度揭示相关主体就业福利状况的空间错位理论内涵本质,使其在中国国情下具有较强适用性,但已有空间错位理论研究尚未涉及公共服务领域的空间关系及福利效应研究,这正是空间错位理论可进一步改进与发展之处。通过引入空间错位理论,结合空间错位理论的发展趋势与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情境的实际需求...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
        1.1.1 各级住房保障政策的推进与落实
        1.1.2 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引发居住—空间资源关系变动
        1.1.3 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引发保障对象福利变化
    1.2 理论背景
        1.2.1 空间错位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1.2.2 空间错位理论需要改进与发展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技术路线
2 空间错位理论研究综述
    2.1 研究的缘起
        2.1.1 空间错位假说的提出
        2.1.2 空间错位假说的应用与发展
    2.2 空间错位客观存在性的争论
        2.2.1 与Kain的直接争论
        2.2.2 各种错位之争
        2.2.3 空间错位的证实
    2.3 空间错位理论的拓展
        2.3.1 关注对象的多样化
        2.3.2 影响因素的复杂化
        2.3.3 空间关系表现的多元化
        2.3.4 后果效应的拓展
        2.3.5 作用机制的演进
    2.4 空间错位:从假说到理论
        2.4.1 劳动力市场效应模型
        2.4.2 搜寻—匹配模型
    2.5 已有研究述评
        2.5.1 空间错位作用机理从强调居住隔离转向多重障碍性因素分析
        2.5.2 空间错位不仅带来就业福利受损,还可能导致其他福利受损
        2.5.3 微观主体的空间行为响应开始进入空间错位研究视野
        2.5.4 中美空间错位产生背景与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本质是—致的
3 理论分析框架
    3.1 空间错位理论的解构与建构
        3.1.1 空间错位初始涵义的解构
        3.1.2 空间错位理论内涵的拓展
        3.1.3 新空间错位理论内涵的建构
    3.2 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引发空间错位的作用机理解析
        3.2.1 阶段Ⅰ:空间关系变动
        3.2.2 阶段Ⅱ:福利效应
    3.3 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引发空间错位的理论模型推演
        3.3.1 模型总体设定
        3.3.2 居住不受限情境
        3.3.3 居住受限情境
        3.3.4 通勤障碍与就业搜寻障碍情境
    3.4 保障性住房政策引发空间错位的分析框架构建
        3.4.1 分析尺度
        3.4.2 层次体系
        3.4.3 分析框架
        3.4.4 一般方法
        3.4.5 研究指标
    3.5 小结
4 样本选择、数据处理、变量刻画与描述性统计
    4.1 杭州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历史沿革
        4.1.1 杭州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演进的整体特征
        4.1.2 杭州市保障性住房类型的政策演进特征
    4.2 样区选择与样本抽取
        4.2.1 样区选择
        4.2.2 样本抽样
    4.3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4.3.1 属性数据
        4.3.2 空间数据
    4.4 变量刻画与描述性统计
        4.4.1 变量刻画
        4.4.2 描述性统计
    4.5 住房保障前后相关特征比较
        4.5.1 通勤特征比较
        4.5.2 就业特征比较
        4.5.3 公共服务设施特征比较
    4.6 小结
5 保障对象就业可及性变化及就业福利效应
    5.1 影响路径分析与研究假设
    5.2 住房保障对就业可及性影响的Tobit模型检验
        5.2.1 模型的构建
        5.2.2 模型的运行
        5.2.3 模型的解释
    5.3 就业可及性对就业福利影响的有序Logistic模型检验
        5.3.1 模型的构建
        5.3.2 模型的运行
        5.3.3 模型的解释
    5.4 住房保障影响就业福利的有序Logistic模型检验
        5.4.1 模型的构建与运行
        5.4.2 模型的解释
    5.5 就业可及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5.5.1 中介效应理论模型与检验方法
        5.5.2 就业可及性为中介变量的模型构建与运行
        5.5.3 就业可及性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解释
    5.6 小结
6 保障对象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变化及公共服务消费福利效应
    6.1 影响路径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住房保障与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关系的OLS模型检验
        6.2.1 OLS模型构建与运行
        6.2.2 模型的解释
    6.3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与公共服务消费福利关系的计量检验
        6.3.1 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与运行
        6.3.2 模型的解释
    6.4 住房保障与公共服务消费福利关系的计量检验
        6.4.1 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与运行
        6.4.2 模型的解释
    6.5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6.5.1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为中介变量的模型构建与运行
        6.5.2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解释
    6.6 小结
7 保障对象空间错位行为响应研究
    7.1 保障对象“感知—需求—决策”行为响应框架
    7.2 保障对象空间行为剖析
        7.2.1 居住行为响应
        7.2.2 其他空间行为响应
    7.3 行为规范与引导
        7.3.1 居住行为的引导与规范
        7.3.2 其他空间行为的引导与规范
    7.4 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之处
    8.3 尚存不足之处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本文编号:4022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022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a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