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4 12:10
本文关键词: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吉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被美国媒体称为“批判教育学之父”。近年来,他的思想在教育理论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吉鲁致力于探索教育、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他借鉴社会理论中的新进展,突破了保守主义者对教育的固有观念。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想,形成了关于学校、教育本质的独创性见解,对批判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教育哲学思想成为推动批判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话语和研究基础。本文在对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对吉鲁思想的研究现状及不足,确立了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着眼于批判理论、意识形态、权力、知识、主体、文化、教育与民主等关键词,围绕经典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以及杜威、弗莱雷的教育理论,梳理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与已有理论的承续关系,考察吉鲁批判教育哲学得以构建的理论基础与来源,揭示其思想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相关研究成果的联系。第二,抵抗理论——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点。吉鲁的抵抗理论基于批判理论而发展,同时批判性地借鉴了再生产理论的部分观点。在他看来,再生产理论为霸权主义逻辑提供了支持,而抵抗则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矛盾性、反抗性,认为处于从属状态、被支配地位的阶级具有抵抗和自我创造的能力。因此,需要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考察以政治本质的目的观、抵抗行为的权力观为核心的抵抗理论。抵抗理论为吉鲁分析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形成了其分析教育活动的基本问题域和框架,拓宽了吉鲁的教育研究领域和视野。吉鲁将学校视为斗争、抵抗的场所,用以反对操纵的教育观,推动新的民主身份、机构形式以及斗争模式的形成,彰显了教育的政治与文化之维。第三,拒绝价值中立——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立场。对于教育这一特殊的政治性活动,不能仅仅用唯科学的方式探究,还要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以解释教育现象背后种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与权力纷争。吉鲁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批判教育哲学立场——拒绝价值中立。他充分借鉴后现代主义对多元性的重视,强调边缘话语和差异声音的重要性。吉鲁十分赞同后现代批判理论的这一观点,即在人发展的过程中,意义的生产重要于劳动力的生产。为此,吉鲁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了他对批判教育哲学的理解,倡导主体性与身份政治学以构建差异教育。通过对知识的选择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形成对现有界限的挑战,突出边界教育的主旨。第四,激进教育理论——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宗旨。如果说吉鲁在强调差异教育的基础上去建构一种边界教育,使其在众多的批判教育观点中独树一帜。那么,他的批判教育观则统领着差异教育与边界教育的发展,体现了两者的统一与融合。在差异教育、边界教育的双重奏中,始终回响着“批判”的主旋律。吉鲁从历史的维度、意识形态的维度对美国学校的发展方式以及教育实践中的特殊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在本体论的层次上对教育、学校做出了新的诠释,即教育是文化生产的一种形式,学校是批判性的民主机构和公共空间,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激进教育理论。第五,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践行。吉鲁的批判教育观不仅是对教育根本性问题的探究,更重要的是,他鲜明的指向具体的教育实践。吉鲁认为,教师角色不能仅仅从专业发展的单一视角和狭隘语言来看待,也应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公共斗争中来审视。为此,吉鲁指出,教师要解放记忆并反抗文本,形成一种对话性的师生关系,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二元张力。同时,还要实现教师教育的文化政治转向,以一种批判性与可能性相结合的语言推进批判性课程建设。第六,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意义。追问使人明智,反思使人理性,批判孕育创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意味着对自身的发展。吉鲁从诸多角度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很多关键问题,不仅在于使教育理论保持活力,更重要的是,他向我们展示了通过教育如何构建一个未来的美好世界。那就是,一个更加公正民主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离不开对学生公民责任感的培养和权能的发展。第七,余论分析了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哲学和社会主体培育的启示。吉鲁将教育意义和本质的争论置于批判性公民、政治和人类生活命运等更为广泛的背景之中。对于教育来说,不好的教学并不是最危险的,而是普遍漠视学生用来感受世界以及自我的意义、经验和声音的范畴,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教育哲学对社会主体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吉鲁丰富而深邃的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通过完成“穿越意识形态雷区”的特殊之旅,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吉鲁所关注的教育问题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他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将教育视为公民的、政治的、道德的深度实践。他认为个人的能力、知识、技术以及社会关系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以发展,最终成为政治及社会的代理人。只有当人们把握了时代的主题之后,才能以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的身份介入到现实中去,以一种永久性的批判态度克服调和的姿态,摆脱教育的盲区。吉鲁运用批判性与可能性相结合的理论架构方式,指出教育既需要脚踏实地,但也应仰望星空,体现了“乌托邦”的理想色彩。吉鲁自始至终将学校视为民主的公共领域,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其整个学术历程。在吉鲁看来,希望也是一种政治性的教学实践。只有在希望的感召下,个人的权能与社会的变革才能得到充分而紧密的结合,从而成为推动民主社会形成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吉鲁 批判教育哲学 抵抗理论 差异教育 边界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0-02
【目录】:
- 中文摘要12-15
- Abstract15-19
- 绪论19-48
- 一、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9-28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28-31
- 三、已有研究成果述评31-42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42-48
- 第一章 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48-73
- 1.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借鉴48-55
- 1.1.1 超越经济与阶级首位论49-52
- 1.1.2 意识形态与实践的再审视52-55
- 1.2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吸收55-58
- 1.3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58-64
- 1.4 杜威和弗莱雷教育哲学的继承64-72
- 1.4.1 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哲学64-68
- 1.4.2 弗莱雷的解放教育哲学68-72
- 小结72-73
- 第二章 抵抗理论: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点73-100
- 2.1 抵抗理论的发展73-84
- 2.1.1 经济再生产理论的批判74-77
- 2.1.2 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批判77-81
- 2.1.3 霸权再生产理论的批判81-84
- 2.2 抵抗理论的核心84-91
- 2.2.1 政治本质的目的观85-88
- 2.2.2 抵抗行为的权力观88-91
- 2.3 抵抗理论视野下教育的审视维度91-99
- 2.3.1 政治的维度91-94
- 2.3.2 文化的维度94-99
- 小结99-100
- 第三章 拒绝价值中立: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立场100-121
- 3.1 差异教育:主体性与身份政治的彰显100-108
- 3.1.1 以多层次的方式突出作为个体的主体差异101-104
- 3.1.2 以身份政治突出作为群体的主体差异104-108
- 3.2 边界教育:知识选择与权力分配108-119
- 3.2.1 权力的运行机制108-111
- 3.2.2 知识创造与批判性思维的生成111-115
- 3.2.3 知识与权力对现有界限的挑战115-119
- 小结119-121
- 第四章 激进教育理论: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宗旨121-151
- 4.1 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批判121-134
- 4.1.1 历史的维度:对20世纪美国学校发展方式的批判121-128
- 4.1.2 意识形态的维度:对教育实践中不同价值观的批判128-134
- 4.2 激进的批判教育:差异与边界的有机结合134-143
- 4.2.1 批判教育的发展历程134-139
- 4.2.2 追求解放与希望139-143
- 4.3 对教育、学校的新诠释143-149
- 4.3.1 作为文化生产形式的教育143-146
- 4.3.2 作为批判性民主机构的学校146-149
- 小结149-151
- 第五章 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践行151-184
- 5.1 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151-162
- 5.1.1 有组织观念的知识分子152-154
- 5.1.2 解放者和符号生产者的知识分子154-157
- 5.1.3 文化工作者与边界穿越者的转化性知识分子157-162
- 5.2 转化性知识分子的形成路径162-174
- 5.2.1 解放记忆与反抗文本163-165
- 5.2.2 形成对话性的师生关系165-167
- 5.2.3 教师教育的文化政治转向167-170
- 5.2.4 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张力170-174
- 5.3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得益彰174-183
- 5.3.1 隐性课程存在的必要性174-176
- 5.3.2 批判性课程的构建176-179
- 5.3.3 批判性与可能性相结合的语言179-183
- 小结183-184
- 第六章 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意义184-207
- 6.1 发挥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责任184-192
- 6.1.1 正视社会病症的集体性185-188
- 6.1.2 有效地抵抗支配性结构188-192
- 6.2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192-201
- 6.2.1 知识与生命的互动192-196
- 6.2.2 充分发展师生的权能196-201
- 6.3 追求一个更加民主的社会201-206
- 小结206-207
- 第七章 余论207-219
- 7.1 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哲学的启示207-212
- 7.1.1 教育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审视207-209
- 7.1.2 教育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之思209-210
- 7.1.3 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的互动拷问210-211
- 7.1.4 教育哲学研究视野的开阔211-212
- 7.2 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体培育的启示212-218
- 7.2.1 社会主体培育与价值追求213-214
- 7.2.2 社会主体培育与文化创造214-216
- 7.2.3 社会主体培育与知识创新216-218
- 小结218-219
- 结语219-225
- 参考文献225-242
- 附录 吉鲁学术成果年表242-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263-264
- 致谢264-268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268-269
- 承诺书269-270
本文关键词: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9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49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