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漠南武术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04:10

  本文关键词:漠南武术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漠南武术 武术文化 游牧武术 农耕武术 骑射 搏克 传承


【摘要】:漠南地域位于我国华北北部,泛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的地方,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草原地区,清代以来成为内蒙古的代称。漠南地域游牧民族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曾经以其突出的骑射武艺南下中原,与汉族农耕文化发生了交流和融合,影响了中华武术的发展,从武术历史文化的角度审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漠南武术文化是指漠南地域存在的与武术活动相关的所有文化,既包括漠南少数民族创造的游牧武术文化,也包括漠南农耕民族传承的农耕武术文化。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为基础,对漠南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解,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法,社会学口述历史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为主要手段,深入漠南地域,对漠南地域存在的武术文化进行了田野调查,并对获取的各种文本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漠南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进展;漠南游牧武术的相关文化;历史文献中漠南游牧民族的彪悍民风;漠南游牧民族地域性特色的传统武艺;漠南游牧民族尚武文化的归因寻绎;漠南农耕武术文化概貌;漠南南部农耕武术拳械个案探析;漠南地域孕育的汉族战将;清代中期以来漠南农耕武术的发展轨迹;漠南游牧民族传统武技的现状诊断与对策;漠南武术文化发展模式的构建与探寻。结果发现: 1.漠南地域游牧武术文化的主体民族是中华民族中最骁勇、最彪悍的民族群体之一。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对话,促进了民族尚武文化的交融。 2.漠南武术文化包含了南部农耕武术文化和北部游牧武术文化两种类型,这两种武术文化的分布基本上以阴山、狼山山脉走向为分界线。游牧武术文化的特色是豪迈奔放,粗犷实用;农耕武术文化以质朴醇厚,击舞和融为特色。 3.游牧民族的传统武艺包括马上使用的马刀、马枪和骑射等内容,地上使用的搏克、射箭等内容,这些传统武艺的功能价值主要通过战争得以体现。蒙古弯刀出现在蒙古族崛起于草原时代,弧形背屈的刀身形制特点,配合骑兵前冲的速度运用劈、抹技术,主要功能是增加杀伤面积,而非注重杀伤程度。 4.固有的自然条件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对英雄的崇拜情结等促成了游牧民族尚武性格的形成。 5.漠南农耕武术文化的分布呈现带状格局特征,这是由当地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和农耕文化繁荣及商贸活动频繁等因素决定的。漠南农耕武术文化的成因主要是移民运动导致的武术文化传播。漠南农耕武术文化的重心不在农村而在城镇,其传播和发展模式是由城镇而城镇,村落武术文化现象在漠南没有形成。 6.民国绥远省国术馆的成立,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促进了该地农耕武术的传播。农耕武术传入漠南后并没有因游牧文化的影响产生显著的技术流变。漠南农耕武术文化利用传统节日举行民间社火,展演武术文化,为传统武术群众基础的形成和自身的传承、普及找到了适宜的民俗文化空间。 7.清代中期以来,漠南农耕武术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具体表现在武科举人才涌现、镖师职业的出现、农耕武术的集中传入。散打运动的兴起,形成了漠南竞技武术运动的特色优势。 8.搏克和射箭等尚武活动呈现出弱化甚至濒危现象,其原因包括尚武体育自身的原因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变迁原因。漠南武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由漠南武术的二元分布特征决定。游牧武术应结合漠南地域民俗文化旅游业,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漠南竞技武术的发展,应重点发展散打、中国式摔跤等身体直接对抗项目。传统武术应利用武术之乡的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让传统武术回归全民健身,服务社会人群。
【关键词】:漠南武术 武术文化 游牧武术 农耕武术 骑射 搏克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5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录9-13
  • 1 导论13-35
  • 1.1 研究缘起13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13-14
  • 1.3 研究方法14-15
  • 1.4 研究理论假设15
  • 1.5 可能的创新点15-16
  • 1.6 相关文献综述16-35
  • 1.6.1 漠南地域文化研究综述16-20
  • 1.6.2 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新进展20-25
  • 1.6.3 漠南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前沿25-33
  • 1.6.4 小结33-35
  • 2 漠南地域及漠南武术文化界定35-42
  • 2.1 漠南地望35-37
  • 2.2 漠南地域亚文化区划分37-39
  • 2.3 漠南武术文化的界定39-41
  • 2.3.1 武术文化界定39-40
  • 2.3.2 漠南武术文化界说40-41
  • 2.4 小结41-42
  • 3 漠南游牧武术相关文化42-52
  • 3.1 无处不现的马文化42
  • 3.2 婚丧、生活习俗中的尚武文化42-44
  • 3.2.1 婚丧习俗中的勇武42-43
  • 3.2.2 生活中的尚武信息43-44
  • 3.3 祭祀舞蹈中的武文化44-45
  • 3.4 人生礼仪的武文化45
  • 3.5 图腾信仰中的武文化45-46
  • 3.6 蒙古医学中的武医文化46-48
  • 3.7 岩画记载的武事遗存48-50
  • 3.8 史诗文学中的崇武情结50-51
  • 3.9 小结51-52
  • 4 野蛮与文明——漠南游牧民族的盛武雄风52-79
  • 4.1 鸣镝射马——秦汉匈奴人的武风52-56
  • 4.2 北狄骁武——南北朝游牧人的剽悍56-60
  • 4.2.1 简牍黄卷中的乌桓与鲜卑56-58
  • 4.2.2 “木兰从军”映射的柔然58-60
  • 4.3 突厥狼骑——隋唐时期的北方强族60-63
  • 4.4 辽金争雄——两宋时期的契丹女真63-72
  • 4.4.1 强弓利矢——英武契丹望影射敌63-68
  • 4.4.2 鸷劲沉雄——彪悍女真接矢就射68-72
  • 4.5 饮马欧亚——元代蒙古人的铁骑72-77
  • 4.6 小结77-79
  • 5 武术奇枝——漠南游牧民族的传统武艺79-104
  • 5.1 马上武技79-92
  • 5.1.1 马刀79-87
  • 5.1.2 马枪武艺87-89
  • 5.1.3 骑射武艺89-92
  • 5.2 搏克(蒙古族摔跤)92-99
  • 5.2.1 搏克的规则制度92-93
  • 5.2.2 搏克的仪式93-95
  • 5.2.3 搏克的技术95
  • 5.2.4 草原摔跤的不同风格类型95-97
  • 5.2.5 搏克名将97-99
  • 5.3 射箭99-103
  • 5.3.1 草原民族的射箭习俗99-102
  • 5.3.2 草原民族射箭活动的现状102-103
  • 5.4 小结103-104
  • 6 适者生存——漠南游牧民族崇尚勇武的归因104-111
  • 6.1 自然环境决定的身体基础和民族性格104-105
  • 6.2 政权频替的社会环境105-106
  • 6.3 英雄崇拜的民族情结106-110
  • 6.4 小结110-111
  • 7 漠南游牧民族传统武术的现状与对策111-122
  • 7.1 游牧民族尚武文化的历史与现实111-115
  • 7.2 游牧民族武术文化弱化归因115-117
  • 7.2.1 尚武体育项目自身的原因115-116
  • 7.2.2 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致使116-117
  • 7.3 漠南游牧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17-121
  • 7.3.1 自然环境:游牧经济运转的物质基础118-119
  • 7.3.2 文化生态:游牧武术文化生存的内环境119-120
  • 7.3.3 政府扶持与政策引导120-121
  • 7.4 小结121-122
  • 8 漠南农耕武术文化概貌122-141
  • 8.1 漠南农耕武术文化的拳种及分布122-127
  • 8.2 汉民族农耕武术的传承与传播127-130
  • 8.2.1 传承方式128-129
  • 8.2.2 传播过程与方式129-130
  • 8.3 回族武术的传承130-132
  • 8.3.1 回族传承的武术拳种130-131
  • 8.3.2 回族武术传承的特征131-132
  • 8.4 漠南农耕武术文化的存在特征及其归因132-139
  • 8.4.1 尚武遗风构筑的漠南农耕武术文化骨架132-135
  • 8.4.2 漠南农耕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分布特征135-137
  • 8.4.3 移民携技成为漠南农耕武术文化形成的原因137-139
  • 8.5 小结139-141
  • 9 见微知著——漠南农耕武术拳械个案分析141-182
  • 9.1 阴把枪141-160
  • 9.1.1 漠南阴把枪的源流及赵老同141-143
  • 9.1.2 阴把枪技术143-148
  • 9.1.3 干壮枝疏:漠南阴把枪的地域性传承与横向传播148-153
  • 9.1.4 阴把枪的代表人物153-160
  • 9.2 形意拳160-170
  • 9.2.1 漠南地域形意拳的源流与传承161-165
  • 9.2.2 漠南形意拳技术165-168
  • 9.2.3 漠南形意拳代表人物168-170
  • 9.3 弹腿砸拳170-180
  • 9.3.1 赤峰市弹腿砸拳的历史源流171-174
  • 9.3.2 赤峰市弹腿砸拳的技术内容及特征174-178
  • 9.3.3 赤峰市弹腿砸拳的代表人物178-180
  • 9.4 小结180-182
  • 10 忠武报国——征战漠南地域的汉族武将182-189
  • 10.1 两代战神逐漠北182-183
  • 10.2 射石没镞飞将军183-185
  • 10.3 一门忠烈杨家将185-187
  • 10.4 天下奇男常十万187-188
  • 10.5 小结188-189
  • 11 清中叶以降漠南农耕武术的发展189-205
  • 11.1 清代农耕武术的壮大189-197
  • 11.1.1 武术职业人口涌现189-194
  • 11.1.2 武术拳种的传入集中194
  • 11.1.3 习俗文化为武术提供的文化场域194-197
  • 11.2 民国武术组织的活动197-200
  • 11.2.1 绥远省国术馆197-199
  • 11.2.2 各县级国术馆199-200
  • 11.3 建国后农耕武术的样态200-204
  • 11.3.1 传统武术稳步发展200-202
  • 11.3.2 竞技武术发展失衡202-204
  • 11.4 小结204-205
  • 12 漠南武术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发展模式探寻205-221
  • 12.1 漠南武术文化的特色205-208
  • 12.1.1 游牧武术:集体传承与时间连续特色205-206
  • 12.1.2 骑射搏克:粗犷豪放的实用特色206
  • 12.1.3 传统武术:击舞相融的质朴特色206-207
  • 12.1.4 摔跤散打:身体对抗的优势特色207
  • 12.1.5 漠南武术文化的特色导览207-208
  • 12.2 漠南武术的发展模式208-220
  • 12.2.1 以民俗文化旅游为平台,振兴游牧武术文化210-215
  • 12.2.2 立足选材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对抗项目215-218
  • 12.2.3 依托传统底蕴,回归全民健身218-220
  • 12.3 小结220-221
  • 13 结论与建议221-223
  • 14 致谢223-224
  • 15 参考文献224-232
  • 16 附录232-2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敏卿;张艳霞;;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齐鲁文化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2 李凤新;;那达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崔海明;崔雪梅;;“那达慕”与“人文奥运理念”的契合点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4 张曙光;;蒙古族那达慕辨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贾瑞光;;蒙古族传统体育——那达慕文化变迁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陈振勇;温佐惠;;论历史移民对巴蜀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赵晓峥;;浅谈地域武术与武术文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包呼格吉乐图;;论蒙古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兼论蒙古族那达慕的起源及今昔嬗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白红梅;;蒙古族搏克的文化性格及其教育功能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10 白红梅;额尔敦巴根;;那达慕对蒙古人文化知识体系建构的意义[J];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807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807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5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