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23:39

  本文关键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全球化 大学生 政治社会化 结构方程模型 双进程圈


【摘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为公民政治社会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受到学校、家庭、朋辈、社会、大众传媒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又外化为其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直接作用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传承和沿革。 本文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全球化的社会发展方式和生产格局极大地促动了学校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家庭教育理念以及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朋辈交往方式和沟通渠道的多样化、媒介技术和传播模式的创新以及政治生态各方变革等,其必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极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本文就将研究视角锁定在全球化背景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系统解读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实结构构成,尝试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构建更为系统、完整和立体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体系,不断促进政治系统和大学生个体间的协同互构。 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中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将不能够直接测量的变量作为潜在变量进行因果判断,最终通过竞争性模型筛选确定了四个作为“因”的外因潜在变量高校政治教育μ、家庭政治遗传μ、朋辈群体政治影响μ和政治生态μ,两个作为“果”的内因潜在变量政治认知μ和政治参与μ,并将全媒体政治传播μ作为同时具有外因潜在变量与内因潜在变量属性的中介变量,形成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结构方程模型μ。 2.全媒体政治传播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起到了最为凸显的作用,形成了显著的中介μ效应。这也证明了全球化所带来的信息技术的变革,加速了全媒体格局的形成,大学生不仅享受着全媒体带来的便捷,但同时也为媒体现实μ所困扰,特别是新媒体政治舆论环境的复杂、媒体道德的弊端、境外媒体的滋扰以及全球媒体霸权所带来的去文化μ和再文化μ的趋势,都阻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 3.高校政治教育着重作用于大学生政治认知图式μ的形成,高校也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创造了各种途径。然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对于政治类课程尤其是理论类课程学习差强人意,导致了政治信息的传递失效;在校园政治参与中,大学生政治观见习阻力较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理想信念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工作思路仍较为局限;大学校园文化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不足;高校中政治权威形象与大学生仍相距较远,全员育人多停留在口号和理念,大学生与高校教师的关系并不利于人际转移等。 4.政治生态已经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生态构成了大学生的经验性的政治知识库存。大学生对于国家能力、政治职能、各类政治事件、民族文化、社会团体有自身的判断和考量,并对国家濡化能力的提升,有限政府、有效政府的政府角色塑造,避免经济类、外交类事件的负面影响,发挥民族文化的感召力,鼓励社会团体开展公益类、志愿服务类活动等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5.家庭政治遗传主要作用于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形成。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父亲和母亲的政治关注度、家庭教育、与子女的亲疏关系等都积极作用于家庭政治观的形成以及代际间的传递。然而,家庭也因其现实状况,形成了家庭政治动机,家庭政治动机与大学生自身的政治人动机产生了矛盾,对大学生的政治人心理造成困扰,因此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了逆向的作用,造成了家庭政治遗传的不完全。 6.朋辈群体在大学生政治参与中起到显著作用。他们对于政治类问题关注度低,沟通力不强,造成了政治认知相互影响小,但是他们在政治参与中会形成同化μ作用。 7.根据以上研究,积极构建全球化背景下双进程圈μ互构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体系:(1)建立以自构μ为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圈,强调从大学生主体性出发,侧重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所必须的政治心理的完备以及政治能力的锻炼,,即包含大学生政治兴趣、政治人心理以及政治效能感的提升,除必须具备的政治学习和政治实践能力,提出必须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以应对全媒体的挑战。(2)建立以他构μ为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圈,主要从大学生所处政治环境、政治生态角度出发,提出强化核心价值引导,加强全媒体政治舆论环境治理,凸显国家、政府、政党的终极关怀,发挥重大事件和社会团体所产生的正向政治影响等举措。(3)将自构μ进程圈与他构μ进程圈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互构,提出要始终以培育健全、理性的政治人μ为目标导向,形成建制化政治学习和经验化政治学习的互耦系统,提升全媒体在双进程圈μ互构中的中介μ作用等举措,以此切实保障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序、有效推进。
【关键词】:全球化 大学生 政治社会化 结构方程模型 双进程圈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37
  • 1.1 问题的提出14-20
  • 1.1.1 研究背景15-17
  • 1.1.2 理论价值17-19
  • 1.1.3 现实意义19-20
  • 1.2 文献综述20-27
  • 1.2.1 政治社会化的源流20-21
  • 1.2.2 政治社会化的“早衰”和“复兴”21-23
  • 1.2.3 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23-24
  • 1.2.4 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24-26
  • 1.2.5 几个新兴的研究视角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26-27
  • 1.3 研究构想27-30
  • 1.3.1 研究拟探讨的问题和基本构想27-29
  • 1.3.2 研究框架29
  • 1.3.3 研究创新点29-30
  • 1.4 研究设计30-37
  • 1.4.1 结构方程模型及研究步骤30-35
  • 1.4.2 其他研究方法35-37
  • 第二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理论37-67
  • 2.1 政治社会化37-41
  • 2.1.1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37-38
  • 2.1.2 政治社会化的特征38-39
  • 2.1.3 政治社会化的分类39-41
  • 2.2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41-52
  • 2.2.1 有关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41-43
  • 2.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践43-50
  • 2.2.3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50-52
  • 2.3 全球化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52-67
  • 2.3.1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52-54
  • 2.3.2 全球化的家庭54-57
  • 2.3.3 全球化的朋辈群体57-59
  • 2.3.4 全球化的全媒体格局59-63
  • 2.3.5 全球化的政治生态63-67
  • 第三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构方程模型设计与检验67-101
  • 3.1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67-69
  • 3.2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69-70
  • 3.2.1 问卷设计69
  • 3.2.2 数据采集69-70
  • 3.2.3 分析工具70
  • 3.3 潜在变量指标选择70-73
  • 3.4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统计73
  • 3.5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内因潜在变量、外因潜在变量结果73-80
  • 3.5.1 内因潜在变量结果73-75
  • 3.5.2 外因潜在变量结果75-80
  • 3.6 测量模型的拟合80-88
  • 3.6.1 对于内因潜在变量进行测量模型的拟合80-82
  • 3.6.2 对于外因潜在变量进行测量模型的拟合82-88
  • 3.7 结构模型拟合88-91
  • 3.8 竞争性模型的选择91-96
  • 3.9 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分析96-98
  • 3.9.1 效度分析96-97
  • 3.9.2 信度分析97-98
  • 3.10 各潜在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98-101
  • 第四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外因潜在变量分析101-157
  • 4.1 高校政治教育101-118
  • 4.1.1“政治类课程”与政治认知图式101-105
  • 4.1.2 “校园政治参与”与政治观见习105-109
  • 4.1.3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政治人格塑造109-112
  • 4.1.4 “校园文化”和文化浸润112-114
  • 4.1.5 “全员育人”与人际转移114-117
  • 4.1.6 小结117-118
  • 4.2 家庭政治遗传118-126
  • 4.2.1 “父母的政治关注”与家庭政治观119-120
  • 4.2.2 “家庭教育方式”、“与父母的亲疏关系”、“父母海外教育经历”与政治观的代际传递120-123
  • 4.2.3 “家庭基本情况”、“父母职业类型”与家庭政治动机123-126
  • 4.2.4 小结126
  • 4.3 朋辈群体政治影响126-139
  • 4.3.1 朋辈群体政治角色期待127-132
  • 4.3.2 “对朋辈的评价”与政治角色认同132-135
  • 4.3.3 创新朋辈教育,完善大学生政治角色定位135-139
  • 4.3.4 小结139
  • 4.4 政治生态139-157
  • 4.4.1 国家能力139-143
  • 4.4.2 政府工作143-147
  • 4.4.3 重大事件147-149
  • 4.4.4 民族文化149-151
  • 4.4.5 社会团体151-156
  • 4.4.6 小结156-157
  • 第五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中介变量及内因潜在变量分析157-189
  • 5.1 全媒体政治传播对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中介”作用157-170
  • 5.1.1 大学生媒体使用现状157-160
  • 5.1.2 新媒体政治舆论影响160-164
  • 5.1.3 媒体道德与公信力164-166
  • 5.1.4 培育大学生媒体素养166-168
  • 5.1.5 从结构方程模型看全媒体的“中介”效应168-170
  • 5.1.6 小结170
  • 5.2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知分析170-183
  • 5.2.1 国家认同171-173
  • 5.2.2 政党情感173-175
  • 5.2.3 价值取向175-177
  • 5.2.4 政治知识掌握177-178
  • 5.2.5 政治制度认同178-183
  • 5.3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参与分析183-189
  • 5.3.1 政治参与兴趣183-185
  • 5.3.2 政治效能感185-187
  • 5.3.3 行为参与、话语参与、网络参与187-189
  • 第六章 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体系189-203
  • 6.1 构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双进程圈”体系190-201
  • 6.1.1 以“自构”为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圈190-194
  • 6.1.2 以“他构”为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圈194-198
  • 6.1.3 “双进程圈”的互构198-200
  • 6.1.4 将“双进程圈”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中200-201
  • 6.2 研究展望201-203
  • 参考文献203-214
  • 附录214-227
  • 致谢227-229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2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家军,杨玉洪;家庭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卢乃桂;张永平;;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政府角色变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3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项贤明;;教育全球化全景透视:维度、影响与张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任艳华;袁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宁德强;王志章;;全球化背景下政党软实力的建构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7 关迪;;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误区和发展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1期

9 喻继军,王大员,张随成,胡志红;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体变革及教育呼应[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郭健;;全球化媒体时代的形成及其特点概述[J];东南传播;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史晓东;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家职能[D];吉林大学;2012年

2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肖强;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邱凌;软实力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王少萍;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90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990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b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