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9 15:48
“科技改变媒介,媒介更新人文”。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被纳入到数字化生存的状态中,“数字故宫”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博物馆形态——数字博物馆。其通过对文物的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传播以及与新兴媒体的合作而具备了媒介的属性,从而能够发挥文化传播的职能。“数字故宫”的诞生与当下的社会语境息息相关,体制改革与政策牵引、媒介变革与技术助力、观念革新与文化询唤都为“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数字故宫”借助交互的传播主体、多元的传播文本和精湛的传播策略展现出了超越传统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非凡魅力和感染力。政府组织、运营者与参观者共同构筑了多样化的传播主体;同时,透过“可感”“可视”“可触”的文物载体,器物文化与精神文化、故宫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均被呈现出来。此外,依托线上的多渠道传播平台、线下的数字化展览和文创产品的全新表达方式,满足了受众的休闲娱乐需求、知识文化诉求和互动参与追求,同时产生了塑造民众意识、凝聚社会民心以及传承文化价值观等效应。然而,在文创热潮、技术追逐和数字鸿沟的影响下,其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亦出现了一些失范,从而在一定...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分布
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研究39图3-3受众关注频率分布在关注的信息内容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图3-4),受众通过“数字故宫”关注的信息内容较为丰富。“故宫展览活动”和“文物藏品、宫廷建筑信息”是受众关注较多的内容,受访者人数分别为211人和20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67.63%和64.62%。“故宫旅游信息”“故宫新闻动态”和“故宫文创产品”紧随其后,受众人数分别为182人、173人和15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8.33%、55.45%和49.68%。还有三位受访者选择了“其他”,占总人数的0.96%。这表明受众对故宫文物藏品、宫廷建筑信息和展览活动有很大的兴趣,数字技术让静止于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鲜活了起来,寓教于乐的文化体验获得了受众的认可。
硕士学位论文40图3-4受众关注的信息内容分布(二)“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效果考察受众通过“数字故宫”获取信息之后,对故宫博物院及其文物信息的体验感如何?受众是否向周围的人推荐过“数字故宫”?是否参与过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微信的线上讨论?在关注“数字故宫”之后,受众对故宫博物院的印象是否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我们考察“数字故宫”文化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时需要关注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图3-5),受众通过“数字故宫”了解故宫博物院及其文物信息时,获得的“休闲娱乐”的体验感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70.51%;其次是“信息获缺和“缓解压力”的体验感,分别占总人数的68.91%和50.96%;而“寻求共鸣”和“参与互动”的体验感相对较低,分别占总人数的35.26%和29.49%。由此可知,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数字故宫”借助数字技术搭建的文化环境,可以帮助人们从紧张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获得短暂的休闲娱乐时光。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众开始追逐精神文化层面的富足,而“数字故宫”满足了受众获取文化信息的需求。但是,寻求共鸣和参与互动的体验感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类微信公众号视觉传播策略分析——以“微故宫”公众号为例[J]. 千叶万希子. 出版广角. 2019(15)
[2]器以藏礼:中国玉器的传播功能及其当代价值[J]. 张兵娟,刘佳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2)
[3]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传播与文化认同建构——以大型电视文博节目《国家宝藏》为例[J]. 张兵娟,刘停停. 新闻爱好者. 2019(01)
[4]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研究——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J]. 曾一果,陈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5]融媒环境下故宫文化传播的策略分析[J]. 万韵菲,詹秦川. 出版广角. 2018(21)
[6]乐趣需求与游戏化范式的耦合——“盈余传播时代”的进阶之道[J]. 喻国明,杨嘉仪. 编辑学刊. 2018(05)
[7]当传统文化遇见新兴媒体——以故宫博物院新媒体产品《韩熙载夜宴图》为例[J]. 刘凡.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0)
[8]数字故宫未来之路的思考[J]. 冯乃恩.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8(02)
[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培育[J]. 李秀敏,刘春延.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10]新媒体时代数字博物馆文化传播[J]. 王建明. 新闻战线. 2018(04)
博士论文
[1]文化消费与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研究[D]. 鞠叶辛.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 王晓刚.中共中央党校 2007
硕士论文
[1]基于叙事理论的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内容营销研究[D]. 谢晓彤.华东师范大学 2018
[2]制度、内容、媒介:恩施州政府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播活动研究[D]. 熊秋萍.渤海大学 2018
[3]民族博物馆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 马乐.电子科技大学 2018
[4]《中国成语大会》的文化使命研究[D]. 粟佳惠.湘潭大学 2017
[5]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策略与效果研究[D]. 魏佳瑞.辽宁大学 2017
[6]被展示的传统: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传播[D]. 陈爽.苏州大学 2017
[7]博物馆泛在传播与用户参与性研究[D]. 林冰洁.福建师范大学 2016
[8]微博裂变式传播的新媒体噪音研究[D]. 毛益苏.湘潭大学 2014
[9]基于网络传播的湘绣数字博物馆建设研究[D]. 陈兆邦.湖南师范大学 2013
[10]新媒体在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信息传播中的运用研究[D]. 龙泉.西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20866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分布
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研究39图3-3受众关注频率分布在关注的信息内容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图3-4),受众通过“数字故宫”关注的信息内容较为丰富。“故宫展览活动”和“文物藏品、宫廷建筑信息”是受众关注较多的内容,受访者人数分别为211人和20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67.63%和64.62%。“故宫旅游信息”“故宫新闻动态”和“故宫文创产品”紧随其后,受众人数分别为182人、173人和15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8.33%、55.45%和49.68%。还有三位受访者选择了“其他”,占总人数的0.96%。这表明受众对故宫文物藏品、宫廷建筑信息和展览活动有很大的兴趣,数字技术让静止于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鲜活了起来,寓教于乐的文化体验获得了受众的认可。
硕士学位论文40图3-4受众关注的信息内容分布(二)“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效果考察受众通过“数字故宫”获取信息之后,对故宫博物院及其文物信息的体验感如何?受众是否向周围的人推荐过“数字故宫”?是否参与过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微信的线上讨论?在关注“数字故宫”之后,受众对故宫博物院的印象是否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我们考察“数字故宫”文化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时需要关注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图3-5),受众通过“数字故宫”了解故宫博物院及其文物信息时,获得的“休闲娱乐”的体验感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70.51%;其次是“信息获缺和“缓解压力”的体验感,分别占总人数的68.91%和50.96%;而“寻求共鸣”和“参与互动”的体验感相对较低,分别占总人数的35.26%和29.49%。由此可知,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数字故宫”借助数字技术搭建的文化环境,可以帮助人们从紧张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获得短暂的休闲娱乐时光。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众开始追逐精神文化层面的富足,而“数字故宫”满足了受众获取文化信息的需求。但是,寻求共鸣和参与互动的体验感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类微信公众号视觉传播策略分析——以“微故宫”公众号为例[J]. 千叶万希子. 出版广角. 2019(15)
[2]器以藏礼:中国玉器的传播功能及其当代价值[J]. 张兵娟,刘佳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2)
[3]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传播与文化认同建构——以大型电视文博节目《国家宝藏》为例[J]. 张兵娟,刘停停. 新闻爱好者. 2019(01)
[4]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研究——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J]. 曾一果,陈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5]融媒环境下故宫文化传播的策略分析[J]. 万韵菲,詹秦川. 出版广角. 2018(21)
[6]乐趣需求与游戏化范式的耦合——“盈余传播时代”的进阶之道[J]. 喻国明,杨嘉仪. 编辑学刊. 2018(05)
[7]当传统文化遇见新兴媒体——以故宫博物院新媒体产品《韩熙载夜宴图》为例[J]. 刘凡.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0)
[8]数字故宫未来之路的思考[J]. 冯乃恩.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8(02)
[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培育[J]. 李秀敏,刘春延.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10]新媒体时代数字博物馆文化传播[J]. 王建明. 新闻战线. 2018(04)
博士论文
[1]文化消费与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研究[D]. 鞠叶辛.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 王晓刚.中共中央党校 2007
硕士论文
[1]基于叙事理论的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内容营销研究[D]. 谢晓彤.华东师范大学 2018
[2]制度、内容、媒介:恩施州政府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播活动研究[D]. 熊秋萍.渤海大学 2018
[3]民族博物馆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 马乐.电子科技大学 2018
[4]《中国成语大会》的文化使命研究[D]. 粟佳惠.湘潭大学 2017
[5]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策略与效果研究[D]. 魏佳瑞.辽宁大学 2017
[6]被展示的传统: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传播[D]. 陈爽.苏州大学 2017
[7]博物馆泛在传播与用户参与性研究[D]. 林冰洁.福建师范大学 2016
[8]微博裂变式传播的新媒体噪音研究[D]. 毛益苏.湘潭大学 2014
[9]基于网络传播的湘绣数字博物馆建设研究[D]. 陈兆邦.湖南师范大学 2013
[10]新媒体在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信息传播中的运用研究[D]. 龙泉.西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20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322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