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金属光栅的电浸润显示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纳米金属光栅的电浸润显示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纳米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金属光栅结构上的新颖光学效应不断被发现和应用到各个领域。金属表面电子和电磁波的耦合振荡—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被认为是这些新颖特性产生的主要机制。近些年来,由于在节能显示上的巨大应用潜力,利用亚波长周期结构实现彩色滤光和偏振透射集成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显示公司和研究机构的关注热点。目前国内外的主要工作还是集中在无源器件,而有源器件的报道则较少。我们利用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波长对环境折射率敏感的特点,更进一步结合电浸润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主动可调透射式彩色电子书显示器件。本论文是基于纳米金属光栅结构的SPR增强透射效应,利用严格耦合波分析法仿真设计出合适的光栅参数用以得到高效率和高单色性的红、绿、蓝三个子像素,并进一步在理论和实验上研究了这些子像素的灰度和颜色随光栅表面材料折射率的变化。根据设计的参数,制备出相应的纳米金属光栅并进行实验验证,最终归纳总结出相关显示器件的关键设计参数。这种显示器件具有低功耗、宽色域、高对比度以及易于制备和集成等优点,有望成为未来电子纸显示的主流技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基于SPR的基本理论,详细推导了表面等离子体的产生机制并介绍常见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激发模式。着重强调基于纳米金属光栅的表面等离子体波激发,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光栅结构模型各参数对SPR透射光谱的影响。其次,通过严格耦合波分析算法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理论,仿真设计出合适的光栅参数用以得到红、绿、蓝三个子像素并进一步探究灰度和颜色随光栅表面折射率的变化。根据仿真得出的参数,利用激光干涉曝光和电子束蒸发制备出相应光栅。通过对光栅的透射光谱测试,得到了和理论设计一致的结果并进一步验证了透射光谱的灰度和颜色随折射率的变化,从而证明纳米金属光栅用于透射式电子书的可行性。最后根据上述讨论,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光栅结构的电浸润显示模型。通过搭建接触角测试系统,我们发现纳米金属光栅的表面具有疏水性,验证了其在电调制浸润下的可恢复性。进一步验证了器件工作的可行性,为下一步电极主动调控显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双层纳米金属光栅 电浸润效应 电子书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87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引言9-10
- 1.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相关应用10-14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14-15
- 第二章 纳米金属光栅的理论研究及数值分析方法15-40
- 2.1 引言15
- 2.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基本理论15-21
- 2.2.1 表面等离子体的产生机制15-19
- 2.2.2 SPR的几种激发方式19-21
- 2.3 纳米金属光栅的数值分析法21-27
- 2.3.1 严格耦合波分析法22-23
- 2.3.2 TE入射光波的相关分析23-25
- 2.3.3 TM入射光波的相关分析25-27
- 2.4 双层纳米金属光栅显示的仿真设计27-39
- 2.4.1 双层纳米金属光栅的结构分析27-29
- 2.4.2 RGB三原色的仿真设计29-37
- 2.4.3 折射率改变对显示中灰度和颜色的影响37-39
- 2.5 本章小结39-40
- 第三章 双层纳米金属光栅显示器件的制备与测试40-54
- 3.1 引言40
- 3.2 双层纳米金属光栅的制备与表征40-48
- 3.2.1 双层纳米金属光栅的制备40-45
- 3.2.2 双层纳米金属光栅的表征45-48
- 3.3 双层纳米金属光栅结构的测试与验证48-52
- 3.4 仿真与测试结果分析52-53
- 3.5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基于纳米金属光栅的电浸润显示单元研究54-68
- 4.1 引言54
- 4.2 电浸润效应的理论研究54-56
- 4.3 电浸润实验平台搭建和工艺测试56-62
- 4.3.1 电浸润实验平台的搭建56-58
- 4.3.2 电浸润工艺测试58-62
- 4.4 双层金属光栅的电浸润显示单元结构62-67
- 4.4.1 电浸润显示技术的研究现状62-64
- 4.4.2 双层金属光栅的显示单元结构64-67
- 4.5 本章小结67-68
- 第五章 结束语68-70
-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68-69
- 5.2 研究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3
- 致谢73-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和专利74-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培琨,李育林,刘家英,乔学光,忽满利,贾宏志;线性啁啾光栅结构参数优化的定量研究方法[J];光子学报;1998年06期
2 吴建宏,陈家璧,唐敏学,吴中林;随机光栅定向散射器的设计[J];光电子·激光;2001年10期
3 卢向东,傅克祥,王植恒,麻建勇;椭偏法测光栅参数的可行性理论研究[J];激光杂志;2003年01期
4 陈德伟;;采样光栅设计与衍射行为分析[J];激光杂志;2006年03期
5 叶超;谢永军;付绍军;何世平;;采用弹性基底制作变间距光栅[J];微细加工技术;2006年02期
6 叶锡标;周成刚;张阳;黄文浩;;基于透反式二维绝对零位光栅的光刻对准技术[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叶燕;陈林森;;埋入式光栅双通道特性及其应用研究[J];光学学报;2008年12期
8 沈洪斌;张雏;司宾强;;基于狭缝方程的二次扭曲光栅的设计与衍射模拟[J];激光杂志;2008年02期
9 方明月;段永远;谌夏;彭姝慧;蒲利春;;非线性光栅器件[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刘荣祁;陈建荣;林宝卿;庄其仁;;浮雕矩形光栅刻槽深度的衍射测量方法[J];应用激光;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恒彪;王占山;;纳米光栅结构长度标准研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耿康;陈新荣;吴建宏;;用衍射效率的光谱分布判断多层介质膜光栅掩膜形貌[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白昱;金玉;刘岳峰;冯晶;孙洪波;;光栅微结构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取出效率的研究[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术新;梁东;邢岐荣;徐世祥;郎利影;田震;柴路;王清月;;零级深度金属光栅对太赫兹波透过特性的理论研究[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曹召良;卢振武;李凤有;孙强;;亚波长周期结构光栅的制作工艺和理论关系研究[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成希革;黄吉发;尹振宇;李雪玲;;内置多叶光栅集成[A];第八届全国医用加速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德兴;王海滨;赵建林;张鹏;郭夏锐;;层状多重体全息光栅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周常河;;低密度光栅的飞秒信息处理技术[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闵长俊;焦小瑾;王沛;明海;;表面有凹槽的亚波长金属光栅结构中光的透射现象的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赖建军;梁华锋;王彬;翟小锋;;基于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的窄带红外发射/吸收结构设计[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通讯员 周晔 记者 李雪林;0.1秒干完10分钟的活[N];文汇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娃;PCF热传导与形变机理及在熔接和光栅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武华;面向硅基光子集成的光栅器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吴丽翔;取样光栅的刻蚀深度空间分布微调方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李朝阳;物像光栅自拼接在超短超强激光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廖云飞;大口径精密光栅拼接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吴华明;硅基微纳二元非均匀光栅的研究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董毅;用于光互连的体波导光栅耦合器:分析、制备和应用[D];山东大学;2008年
8 韩建;全息光栅曝光光学系统优化及光栅掩模参数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9 陈上碧;多层介质膜脉宽压缩光栅的清洗及阈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王斌;亚波长介质光栅设计简化模式法的修正及相关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培栋;基于LiNbO_3的波导及光栅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阳;全息深亚波长光栅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张嘉赫;OCB模式液晶光栅的光学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卢鹭云;宽光谱光栅侧面耦合集光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陈剑科;新型二维折叠光谱仪的工程化研制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6 汪瑾;片状光栅内各模式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胡瑞;基于复合微纳金属光栅—波导结构的双通道带通滤波器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杨倩;基于叠印采样光栅的光码分多址编解码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9 张新彬;偏振分束光栅的设计和制造[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任建文;光折变光栅滤波器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纳米金属光栅的电浸润显示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386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