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评价:演变轨迹和社会影响探究
发布时间:2024-03-09 10:31
建国以来,我国媒介产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媒体性质由早期收归国有到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改革,媒介属性由纸质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媒体,媒介边界不断扩大。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不断更新媒介评价手段,尤其到21世纪初,更是打造出一套“政策、市场、专业”平衡的综合评价体系,分别代表“追求政治导向、经济收益和专业权威”,对稳固我国媒介生态平衡,促进国家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媒体融合”、“互联网+”等成为时代热潮,该平衡体系被逐渐消解,呈现“受众话语增强”、“市场占据主导”、“政府规制前弱后强”这几大新型特征。这一现象的产生使得媒介生态失调、舆论场杂音不断。为防止新媒体越轨,政府需重新主导评价体制,以政策力量调整媒介生态。本文将对不同时期的媒介评价方式进行分析,了解不同主体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政府在其间的地位,以寻求如何在新时期构建媒介评价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媒介评价与特色媒介产业高度契合,经历了早期追求“政治诉求”到改革开放后“领导、专家主导评价话语”、“市场评价手段介入”转向“多元评价”的一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质都未脱离“国家管控”,媒介评价体系被视为在...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价值
(四) 关键概念
(五) 研究方法
(六) 创新之点
(七) 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政策主导时期(1949年-1978年)
(一) 产生背景
1. 政治层面: 建国初期斗争激烈
2. 技术层面: 建立覆盖全国媒介网
3. 文化层面: 媒体以公有制为主体
(二) 评价手段
1. 思想指导: 毛泽东新闻思想贯穿始终
2. 作用场景: 在整风运动中自我完善
3. 具体标准: 政治精英发表权威话语
(三) 作用机制
1. 结合政治运动
2. 借助集体意识
3. 紧跟发展需求
(四) 社会影响
1. 强化政治
2. 凝聚人心
3. 促进发展
二、市场崛起时期(1979年—1995年)
(一) 产生背景
1. 政治层面:国家话语转向幕后
2. 经济层面: 广告经营日渐恢复
3. 文化层面: 媒介形态日益多样
(二) 评价手段
1. 早期格局: 社会精英主导
2. 主要评价: 数据决定价值
3. 潜在力量: 多元方式萌芽
(三) 作用机制
1. 政策规制减弱
2. 追逐市场利益
3. 契合新型格局
(四) 社会影响
1. 解放生产力
2. 出现虚假数据
3. 媒介过度竞争
三、多元平衡时期(1995—2009年)
(一) 产生背景
1. 经济层面: 产业化成熟
2. 技术层面: 媒介边界扩大
3. 政治层面: 政府加强管制
(二) 评价手段
1. 隐形评价: 政策奠定底线
2. 荣誉赋予: 奖项树立典范
3. 市场多元: 注重受众满意度
4. 精英重归: 专业贯穿始终
(三) 作用机制
1. 政府重塑话语权威
2. 媒体人员身份转换
3. 精英学者价值追寻
(四) 社会影响
1. 政策: 塑造荣誉场
2. 市场: 激发新动力
3. 学术: 保证专业性
四、网络评价时期(2009年—至今)
(一) 产生背景
1. 技术层面: web1.0到web3.0的变迁
2. 文化层面: 文化危机渐显
3. 经济层面: 新型盈利模式
(二) 评价手段
1. 市场评价: 点击率、舆情热度到流量为王
2. 学术评价: 内容变现
3. 政策评价: 管理力度前弱后强
(三) 作用机制
1. 技术驱动下评价方式变革
2. 后真相时代受众情感需求
3. 媒介业态变化需国家规制
(四) 社会影响
1. 技术变革下的自我沉迷
2. 情感诉求下的伦理缺失
3. 网络管控道阻且艰
五、总结
(一) 单一力量至多元平衡
(二) 市场化呈原始冲动
(三) 政府力量难以缺失
(四) 重新塑造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923290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价值
(四) 关键概念
(五) 研究方法
(六) 创新之点
(七) 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政策主导时期(1949年-1978年)
(一) 产生背景
1. 政治层面: 建国初期斗争激烈
2. 技术层面: 建立覆盖全国媒介网
3. 文化层面: 媒体以公有制为主体
(二) 评价手段
1. 思想指导: 毛泽东新闻思想贯穿始终
2. 作用场景: 在整风运动中自我完善
3. 具体标准: 政治精英发表权威话语
(三) 作用机制
1. 结合政治运动
2. 借助集体意识
3. 紧跟发展需求
(四) 社会影响
1. 强化政治
2. 凝聚人心
3. 促进发展
二、市场崛起时期(1979年—1995年)
(一) 产生背景
1. 政治层面:国家话语转向幕后
2. 经济层面: 广告经营日渐恢复
3. 文化层面: 媒介形态日益多样
(二) 评价手段
1. 早期格局: 社会精英主导
2. 主要评价: 数据决定价值
3. 潜在力量: 多元方式萌芽
(三) 作用机制
1. 政策规制减弱
2. 追逐市场利益
3. 契合新型格局
(四) 社会影响
1. 解放生产力
2. 出现虚假数据
3. 媒介过度竞争
三、多元平衡时期(1995—2009年)
(一) 产生背景
1. 经济层面: 产业化成熟
2. 技术层面: 媒介边界扩大
3. 政治层面: 政府加强管制
(二) 评价手段
1. 隐形评价: 政策奠定底线
2. 荣誉赋予: 奖项树立典范
3. 市场多元: 注重受众满意度
4. 精英重归: 专业贯穿始终
(三) 作用机制
1. 政府重塑话语权威
2. 媒体人员身份转换
3. 精英学者价值追寻
(四) 社会影响
1. 政策: 塑造荣誉场
2. 市场: 激发新动力
3. 学术: 保证专业性
四、网络评价时期(2009年—至今)
(一) 产生背景
1. 技术层面: web1.0到web3.0的变迁
2. 文化层面: 文化危机渐显
3. 经济层面: 新型盈利模式
(二) 评价手段
1. 市场评价: 点击率、舆情热度到流量为王
2. 学术评价: 内容变现
3. 政策评价: 管理力度前弱后强
(三) 作用机制
1. 技术驱动下评价方式变革
2. 后真相时代受众情感需求
3. 媒介业态变化需国家规制
(四) 社会影响
1. 技术变革下的自我沉迷
2. 情感诉求下的伦理缺失
3. 网络管控道阻且艰
五、总结
(一) 单一力量至多元平衡
(二) 市场化呈原始冲动
(三) 政府力量难以缺失
(四) 重新塑造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923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3923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