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形微流道内复杂特性粒子惯性迁移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1 17:20
【摘要】:微流控芯片的提出和发展催生了疾病即时检测技术(Point-of-care-testing,POCT)的兴起。单纯依靠流体惯性实现粒子聚焦的惯性微流控芯片技术,因其摆脱了鞘流和外加力场的束缚尤为引人瞩目。本文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耦合浸入边界法(Immersed Boundary Method,IBM)模拟研究流场变化以及其与微尺寸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结合CUDA工具实现并行计算,提高了计算效率。研究了不同尺寸、不同柔度以及不同形状的复杂特性粒子在惯性微流控芯片中的迁移规律。具体的工作内容总结如下:(1)在不同尺寸粒子的迁移特性研究方面:将粒径分别为5μm和10 μm的球形粒子放入对称蛇形流道内,对其迁移行为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流速较低时,惯性升力和Dean流拖曳力能够将粒子平衡于流道两侧靠近壁面位置,而当流速不断增大时,在流道截面不断变换方向的Dean流在流场内占主要作用,能够将粒子聚焦于流道中心,并且在流速继续增大时粒子能够聚焦成两束符合Dean流流向的迁移轨迹。相比于小粒子,大粒子的聚焦位置更偏向流道中心且聚焦效果更好,其原因在于大粒子因为体积效应远离壁面,且在Dean流漩涡中受到上下方向相反的流体作用而产生稳定的横截面内的旋转,导致大粒子受到Dean流漩涡中心一定的吸附作用,进而表现出了更为理想的聚焦效果。最后通过验证实验证实了本文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的蛇形流道内粒子的聚焦轨迹较为吻合,以格子玻尔兹曼方法耦合浸入边界法模拟粒子在惯性流内的运动是较为可靠的。(2)在柔性粒子的迁移特征以及形态变化方面:分别以惯性直流道和对称蛇形流道为计算环境研究不同柔性粒子在惯性流场中的迁移特性和形态变化,并计算了柔性粒子受到的形变诱导升力。在结构较为简单的截面深宽比AR=0.5的惯性直流道中,粒子聚焦于流道水平中心,而柔度较大的粒子其聚焦位置更靠近流道竖直方向中心。粒子在相同截面深宽比AR=0.5的对称蛇形流道中,由于不同柔度粒子在高度方向的聚焦位置存在差异,所以粒子所受Dean流作用强度不尽相同。柔性较大的粒子聚焦位置靠近流道竖直方向中心,能够受到更强的Dean流的作用,故而其迁移聚焦轨迹更加符合Dean流的作用方向,与柔性小的粒子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分离。(3)椭球形粒子的迁移特性以及粒子取向方面:首先,分别计算了体积相等但短径与长径之比各异的椭球形粒子在惯性直流道的迁移特性。通过计算得到椭球粒子能够在深宽比较大的惯性直流道中聚焦并伴有周期性的翻转运动,且长径与短径之比较大的粒子其旋转周期较长且聚焦位置更靠近流道中心,但是不同长径比的粒子的聚焦位置之间距离较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选精度。通过对较大长径比的椭球粒子在狭窄直流道内运动行为的分析,发现了在宽度与椭球粒子长径相当的狭窄流道内,壁面作用可以有效阻碍粒子在其中的旋转。利用超低深宽比AR=0.25的对称蛇形流道对不同长径比的椭球粒子进行分选,较低的流道高度阻碍了长径比较大的粒子在竖直平面的旋转作用,强化了水平方向的聚焦作用,拉大了不同粒子间聚焦位置的距离,优化了不同长径比的椭球粒子间的分选效果,为不同长径比的椭球粒子提供了一种新的较为高效的分选方式。并且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椭球粒子在蛇形流道中的粒子取向,找到了相同形状的椭球粒子以相同取向流经流道出口的粒子操纵办法,为椭球粒子的排列组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46;TN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辉;郑小林;蒲晓允;;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6年10期

2 丁伟峰;王惠民;鞠少卿;毛丽萍;陆建荣;祝文彩;;APRIL siRNA表达载体构建、微流控芯片筛选及转染优化[J];交通医学;2007年03期

3 孙克;;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09年16期

4 何晨光;杨春江;王馨;;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0年05期

5 赵莹莹;李勤;葛洋;胡晓明;李晓琼;邓玉林;;微流控芯片在血液检验中的应用及航天医学应用前景分析[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2年04期

6 马新华;欧国荣;刘楠;袭著革;高志贤;;水质检测微流控芯片的快速加工技术[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7 丛辉,王惠民,王跃国;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应用展望[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8 张国豪;马波;秦建华;林炳承;;集成药物代谢微流控芯片的研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7期

9 刘妍如;黄荣清;肖炳坤;杨建云;;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10 卢斯媛;蔡绍皙;蒋稼欢;;微流控芯片在细胞微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卓荣;徐涛;岳婉晴;杨梦u&;;高通量细胞分析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建模,制备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刘文明;李立;任丽;王雪琴;涂琴;张艳荣;王建春;许娟;王进义;;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生命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涂琴;王建春;任丽;李立;刘文明;许娟;王进义;;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温慧;秦建华;;基于微流控芯片平台的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C];2012年

5 黄和鸣;蒋稼欢;李远;贾月飞;蔡绍皙;K.-L.Paul Sung;;一种新颖的磁微流控芯片[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韩建华;李少华;张建平;江龙;;一种微流控芯片的封接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童艳丽;陈缵光;;微流控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在手性药物拆分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岳婉晴;徐涛;李卓荣;杨梦苏;;基于传统丝印技术快速制备低成本微流控芯片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周莹;申洁;郑春红;庞玉宏;黄岩谊;;高通量集成细胞培养微流控芯片[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傅新;谢海波;杨华勇;;集成微泵式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测试[A];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提升中国制造业——200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微纳制造技术应用专题)[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慧聪;体检只需“一滴血”测试芯片研制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6年

2 大学生记者团 安薪竹 记者 任晶惠;体检有望只需“一滴血”[N];大连日报;2006年

3 记者 罗冰 通讯员 胡永峰;微流控芯片可测出SARS病毒[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绵红;用于疾病诊断及环境毒物检测的微阵列及微流控芯片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周围;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内钙离子检测及细胞驱动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3 魏慧斌;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技术用于细胞代谢及相互作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4 徐涛;多功能微流控芯片在悬浮细胞通讯研究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5 汪志芳;生化样品的微流控芯片在线富集及检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吴元庆;基于流式细胞技术的微流控芯片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柳葆;用于细胞内钙离子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8 王桐;干细胞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制备、检测与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张瑞巧;基于磁场集成微流控芯片的禽流感病毒荧光检测[D];武汉大学;2013年

10 李志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纳光纤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瑞霞;基于透气钢的微流控芯片气动吸脱模系统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于虹;集成化混合和驱动单元的微流控芯片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蔡秋莲;环烯烃共聚物微流控芯片的功能化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4 陈斌;固定化酶阵列微流控芯片应用于药物代谢筛选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5 富景林;微流控芯片高灵敏度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其在集成生化分析系统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6 李丽潇;微流控芯片细胞培养和药物诱导凋亡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何艳;微流控芯片中功能化器件的制备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绍前;面向双颗粒捕捉的介电电泳微流控芯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任玉敏;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电泳及微球制备中的研究和应用[D];青岛大学;2013年

10 王艳;层粘连蛋白/岩藻聚糖类基膜微环境的构建及微流控芯片内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25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325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4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