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提纯多晶硅线切割废料中硅粉的工艺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1 18:29
【摘要】:太阳能相比于化石能源具有诸多显著优点,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作为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的核心组分,太阳能级多晶硅的产能在逐步扩大。在多线切割法生产多晶硅片过程中,至少会产生40%以上硅粉,与磨损的碳化硅磨料等混杂在一起,基本上处于闲置或低价值利用状态。若能设法将其中的硅粉经济、高效的回收、提纯、重熔成高纯太阳能级多晶硅,实现硅屑料的高值化再利用,则不仅解决了硅资源的浪费问题,也可显著降低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生产成本。然而,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需解决两个关键问题:(1)硅/碳化硅微粉的有效分离;(2)脱除硼、磷等高温硅冶金方法难以分离的杂质。本研究工作即围绕以上两个难题而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对多晶硅线切割废料组成的化学成分、赋存形态和组分含量进行了详细考察。分析确定本研究所采用的废料粉末中碳化硅含量约为72.2 wt%,硅含量约为24.9 wt%,金属和非金属杂质含量约为3.1 wt%。其中硅、碳化硅和金属碎屑完全混合并发生了较严重的团聚。针对硅和碳化硅微粉的分离,本研究提出了以颗粒表面电位调控预分散为主,耦合多种分散技术的综合分离方案,取得了显著良好的分离效果。一,设计了表面电位调控-离心沉降分离的新技术方案:利用硅粉和碳化硅粉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两种颗粒的Zeta电位、体积和密度的差异对二者进行初步分离。通过估算,碳化硅颗粒在沉降时的速度为硅颗粒的数百倍,并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颗粒的沉降速度显著加快,使离心分离效率更高。通过该方法回收硅粉的纯度可达到91.8 wt%,回收的碳化硅粉中碳化硅的纯度也超过95 wt%。其二,设计了表面电位调控-膜分离的新技术方案,即基于两种颗粒的平均粒径不同,碳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约为9μm,硅的平均粒径约为1μm,选用合适孔径的微孔滤膜,在颗粒进行电位调控预分散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离,硅粉的回收率可达76.2%。以上分离方法,均具有高效、经济、容易实施等特点,对于碳化硅微粉颗粒的有效脱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开展硼、磷杂质的脱除研究之前,首先对硅粉中杂质硼、磷的来源进行了分析探究,确定其源自于切割钢丝在制造过程中的表面磷化处理,在多线切割时磨损、脱落而混入废料中。因此B和P赋存于钢丝碎屑中,该研究发现启示我们,如果能够在切割钢丝表面加工过程中,以合适的方法替代磷化工艺,则可望从源头避免硼、磷的引入,显著减轻切割废料中硅粉的再生回收难度。对于初步分离得到的富硅相粉末,考虑到其中杂质Fe的含量超过了5.5wt%,且硼、磷、铁赋存在一起,由此设计了酸浸除铁-连带除硼磷的酸洗脱除技术思路。通过对搅拌加热酸洗效果的考察发现,温度对杂质的去除影响显著,进一步通过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该酸洗除杂过程为内扩散控制。但即使温度升高至90℃以上,酸洗后杂质含量仍较高。尝试了微波促浸技术,发现其可以有效提高杂质的去除率,但仍有两个问题未能解决,一是耗酸量大,二是硼、磷含量仍达不到太阳能级多晶硅的要求。为此,设计采用了磁选-微波酸洗法处理富硅相粉末。在磁选前,富硅相粉末必须经过充分的电位调控预分散及超声波分散等作用,使微粉团聚体尽可能地被解离分散开来,从而使铁、硼、磷等杂质充分暴露,以利于磁选和酸浸处理。根据DLVO理论的指导,及对硅粉表面电位值的测试结果,确定通过调节富硅相混合溶液的pH值至13.0以上,可使颗粒表面的静电斥力最大,最利于硅粉颗粒的分散。颗粒经过分散后,90%以上的杂质Fe可以通过磁选的方式去除,大大减少了耗酸量,并通过优化氢氟酸和盐酸的混合溶液配方,在微波场的强化作用下,杂质B和P的含量降低至太阳能级多晶硅的要求,实现硼、磷杂质在进入高温冶金精炼之前就有效脱除。总之,本课题通过电位调控预分散-离心沉降和磁选-酸洗除杂等技术的耦合组配使用,成功解决了多晶硅线切割废料粉末中硅粉再生提纯至太阳能级多晶硅中的两大难题——碳化硅的脱除、杂质B和P的去除,为该特殊固体废料的高值化利用和循环再生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和理论支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30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忠,王敬义,何笑明,肖成章,赵宁;等离子体提纯硅粉的实验研究[J];微细加工技术;1996年01期

2 虞澜,杨瑞明;微米硅粉的基本物性[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3 尹盛;王敬义;李战春;张繁;沈亮;赵伯芳;;硅粉在直流氩等离子体中的刻蚀提纯[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3期

4 王卫乡,,刘颂豪,梅宴标,廖健宏,陈强,陈可心,张有;激光法纳米硅粉的制备工艺研究[J];应用激光;1995年01期

5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P·C·Aitcin;G·Ballivy;R·Parizeau;冯善彪;;硅粉在灌浆浆液中的应用[A];现代灌浆技术译文集[C];1991年

2 孙瑞莲;王复生;王建军;;硅粉及含硅粉复合外加剂性能检测方法的研究[A];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3 李光伟;周麒雯;;硅粉抑制砂岩碱活性的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卫华;王金福;罗务习;金涌;;工业硅粉流化特性实验[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王利国;;硅粉含量对金属结合滑板性能的影响[A];第十四届晋、鲁、豫、冀、京、辽六省(市)金属(冶金)学会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马少军;张慧莉;;双掺硅粉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技术[A];第二届全国水工泄水建筑物安全及抗冲磨新材料开发新技术应用论文集[C];2010年

7 宋振国;印万忠;韩跃新;;机械法制备超细硅粉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东锋;陈振文;;硅粉钢纤维混凝土在滩坑泄洪洞工程中的应用[A];泄水建筑物安全及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论文集[C];2010年

9 王东锋;陈振文;;硅粉钢纤维混凝土在滩坑泄洪洞工程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水工泄水建筑物安全及抗冲磨新材料开发新技术应用论文集[C];2010年

10 干伟忠;;高弹模超高强硅粉砼的配制[A];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饶钦富;江西产学研联合攻关硅粉回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记者陈敬农;一小时生产5公斤纳米氮化硅粉体[N];科技日报;2002年

3 李荣 李爱兵;永修县1.2亿元硅粉加工项目落户[N];九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苏宁;湿法提纯多晶硅线切割废料中硅粉的工艺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2 丁琳;硅粉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邱庆利;聚丙烯纤维和硅粉对隧道衬砌混凝土抗渗阻裂性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6年

2 林伟兰;锂硅粉吸附除磷及稀土改性性能研究[D];西华大学;2014年

3 李浩然;硅粉流态化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4 肖葳;硅粉改性超细水泥裂缝修补材料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邹瑞洵;电子束处理多晶硅粉体除杂的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涛;硅粉及纤维改性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薛媛;矿物掺和料/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冲磨特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方磊;镁碳和铝锆碳滑板材料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25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325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