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肝癌的天然倍半萜内酯化合物
本文关键词:靶向肝癌的天然倍半萜内酯化合物
更多相关文章: 肝癌 脱氧地胆草素 裂叶苣荚莱内酯 HepG2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NF-κB STAT3
【摘要】: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第五位的癌症,分别是男性和女性与癌症有关的第二和第六大死因。在全球范围内,肝癌发病人数由2008年的748300人上升至2012年的782500人,肝癌相关死亡人数由2008年的695900人上升至2012年的745500人。仅在中国,由于肝癌而造成的死亡人数为383000人,占全世界所有死亡人数的50%。现有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和策略来治疗肝癌,治疗方案与策略的选择、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治疗条件,诊断时的分期、肝功能、门静脉高压症程度、Child-Pugh和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目前,肝癌的现有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尽管现有疗法取得了进步,晚期肝癌的整体预后仍然很差,5年生存率仅为10%。肝癌的异质性使得治疗方案的选择更加困难。目前,索拉非尼是唯一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肝癌的药物。然而,耐药性和严重的毒性已成为该药物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除索拉非尼外,其他化疗药物如阿霉素、5-氟尿嘧啶和顺铂分别对肝癌进行了测试,但是这些药物未能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多个信号通路异常的结果,由于分子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它仍是药理学家开发多目标靶向药物治疗癌症的一种持续的挑战。然而,癌症是可预防的疾病,天然产物特别是植物来源的化学预防的概念越来越重要,因为它被认为是安全的,可有效替代治疗癌症的方法。天然产物是杰出的化学和结构多样性的最丰富来源,代表了小分子药物发现最有成果的认证方法。纵观人类历史,天然产物尤其是植物为基础的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疾病。植物被认为是奠定了传统医药体系基础的基本里程碑。据报道,目前仍在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和炎症的1000种植物衍生制剂的医药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天然产物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事实来评估:87%的人类疾病包括癌症,细菌或寄生虫感染以及炎症都被天然产物制剂所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80%的人口仍然依赖植物源性药物进行初级卫生保健。统计报告显示,超过60%的FDA批准的市售抗癌药物来自天然来源,包括植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据报道有超过3000种植物用于治疗癌症。此外,更多的水果和蔬菜消费,可以防止约20%的癌症发生和20万例与癌症有关的死亡。植物化合物如包括姜黄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槲皮素,染料木苷和辣椒碱,以及倍半萜内酯,包括小白菊内酯,二氢青蒿素,青蒿素和青蒿琥酯,肋骨瓜内酯和脱氢曲霉内酯等植物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针对各种癌症的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包括食管癌,白血病,肺癌,胰腺癌,乳腺癌,结肠癌和肝癌。倍半萜内酯代表大量具有15个碳骨架的天然存在和生物活性的植物化合物“萜类化合物”。超过5000种的sls已经在各种植物科包括伞形科、漆树科、爵床科,araceae,仙人掌科、大戟科、禾本科、樟科、木兰科、防己科芸苔科,茄科和芸苔科被鉴定出。α-亚甲基-γ-内酯实体的存在属于广谱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的多种生物学活性,如抗真菌,抗细菌,抗病毒,细胞毒性,抗疟疾和抗肿瘤活性。一些研究表明,倍半萜内酯化合物通过多种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中一些已经达到治疗癌症临床试验阶段。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倍半萜内酯和其潜在的癌症治疗机制。本研究旨在鉴定具有良好前景的抗肝癌活性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我们已经确定了几种具有抗癌活性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只有两种化合物:脱氧地胆草素和裂叶苣荚莱内酯被选定为进一步的研究,以找出其抗hepg2肝癌细胞的细胞靶标和潜在的分子机制。在第一项研究中,我们研究了脱氧地胆草素(det)抗肝癌机制。中药材elephantopusscaber和elephantopuscarolinianus中存在的天然倍半萜内酯det已被证明可以在体外在人类各种癌细胞中发挥抗炎作用和抗癌作用。然而,det诱导细胞凋亡的确切分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被探索,特别是在人类肝细胞癌g2(hepg2)细胞中。我们发现det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增殖并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这种det介导的细胞凋亡被认为与活性氧(ros)产生,谷胱甘肽(gsh)消耗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活性降低,线粒体膜电位(mmp)破坏,bcl-2家族蛋白调节,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3激活,parp分裂和nf-κb活化抑制有关。det抑制nf-κb的组成型和诱导易位进入细胞核,增强吉西他滨的凋亡作用。ikk-16(ikk抑制剂)进一步增强det和吉西他滨的细胞毒性,表明det至少部分通过抑制nf-κb活化来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进一步的机理研究表明,det通过降低ikbα的磷酸化来抑制组成型以及诱导的nf-κb转移到细胞核中。此外,用3mmnac预处理细胞逆转det介导的细胞死亡和nf-κb抑制,表明det主要通过氧化应激发挥其抗癌作用。因此,det可以作为单一的化疗药物或与其他临床药物联合应用有效治疗肝癌。第二项研究中,我们已经确定并展示了新型倍半萜内酯“裂叶苣荚莱内酯(STM)”在HepG2细胞中的潜在抗癌机制。裂叶苣荚莱内酯是Saussurealappa,Costusspeciosus和Ambrosia confertiflora的一种成分,已被证明具有抗菌和抗炎活性。在这里,我们发现其抑制增殖并诱导凋亡呈剂量依赖性,IC50约为70μM。我们发现凋亡诱导与增加的活性氧(ROS)产生,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活性降低,谷胱甘肽(GSH)消耗,线粒体膜电位(ΔΨm)耗散,Bcl-2家族蛋白调节,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8,-9和-3激活和PARP裂解有关。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STM通过减少IkB-α的磷酸化,将NF-κB的组成型和TNF-α诱导的转位抑制成细胞核。此外,STM通过减少酪氨酸705的磷酸化来抑制STAT3的活化NAC预处理逆转STM介导的细胞死亡,NF-κB抑制和STAT3活性阻断的作用,表明氧化应激参与STM介导的抗癌活性。IKK-16抑制STAT3的激活,表明NF-κB可能作为STAT3激活的上游调节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STM诱导的细胞凋亡的确切分子机制,将其发展成为未来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治疗药物。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生,袁肇凯,郭志华;细胞凋亡与中医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年12期
2 万晓艳,于苏国,郭玉芹,何庆;细胞凋亡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2年06期
3 祝伟民,林建棣,马晓东,段小平;运动与细胞凋亡[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7期
4 王会玲,景文莉,张小红,高维娟;细胞凋亡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梁薇;细胞凋亡的中药调节机制[J];四川中医;2005年11期
6 张松彪;细胞凋亡与细胞养生[J];中国科技产业;2005年01期
7 杨竹林,伍汉文;细胞凋亡调控因素有关基因的研究[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7年02期
8 刘恩梅,杨锡强;细胞凋亡及其影响因素[J];重庆医学;1998年01期
9 ;美开发调控细胞凋亡药物[J];中国肿瘤;1999年07期
10 管孝鞠,廖明阳;细胞凋亡在致畸中的作用[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颖丽;李前忠;;不同亚细胞位置的细胞凋亡蛋白质的结构特性分析[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孙英丽;赵允;朱山;翟中和;;植物细胞凋亡及其机理的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3 刘二龙;袁慧;;锌与细胞凋亡[A];2003全国家畜内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4 邱洁;高海青;;锌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进展[A];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俞雅萍;;细胞凋亡的机制及途径和影响因素[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于青;袁伟杰;姚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引起足细胞凋亡的机制[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季宇彬;尹立;汲晨锋;;调控细胞凋亡的线粒体因素[A];肿瘤病因学研究与中西医结合肿瘤综合诊疗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经纬;汤长发;;运动中细胞凋亡的线粒体变化特征[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蒲小平;李长龄;屠鹏飞;宋志宏;;中药肉丛蓉成分抗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江键;宋诚荣;崔黎丽;方影;王小平;;静电场对细胞凋亡作用的初步探讨[A];中国物理学会第九届静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东;“细胞凋亡”与临床医学[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张志军;细胞凋亡与中医药[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细胞凋亡疗法”正逐步成为治疗癌症的新途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4 记者张建松;治疗癌症新途径:细胞凋亡疗法[N];科技日报;2002年
5 李明辉;“细胞凋亡”治癌症[N];医药导报;2002年
6 洪敏;细胞凋亡研究引人关注[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陶春祥;细胞凋亡对心脏疾病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梁媛媛;薛定:发现癌症“开关”[N];北京科技报;2010年
9 高书明;诱导癌细胞凋亡[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勇汇;中药诱导癌细胞凋亡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利;系列多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张浩;从分子、细胞和动物水平研究铅诱发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的效应与机理[D];山东大学;2015年
3 何欣怡;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抑制家蚕BmN细胞凋亡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冯全服;从线粒体途径研究川芎嗪诱导HepG2细胞凋亡效应机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张晓倩;高糖诱导Bim蛋白高表达而促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15年
6 孙健玮;PTEN基因负调控Raf1磷酸化的作用及其对PC3细胞凋亡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7 徐林艳;肿瘤细胞凋亡过程中TNFRSF10B和CFLAR调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樊庆端;生物调控网络的建模与动力学行为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9 王德选;WNK_3对钠氯协调转运子的调节及在胚肾细胞凋亡中的保护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10 叶嘉;Nogo-B在急性肺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璐璐;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人胚肾细胞(HEK293)的毒理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张薇;蒜头果蛋白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3 唐建国;视黄醇X受体出核抑制对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安璐;3-氯-1,2-丙二醇细胞毒性及其诱导HEK293细胞凋亡途径探究[D];江南大学;2015年
5 杨翔;Procaspase-8的异常表达抑制TRAI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张昌明;I3C通过调控p53泛素化对喉癌Hep-2细胞凋亡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5年
7 彭涵;共轭亚油酸对仔猪脂肪细胞凋亡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8 李立辉;ΔFosB通过MMP-9调控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杨鑫铖;Hedgehog信号通路在大鼠急性胰腺炎腺泡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10 贾琼琼;MicroRNA-214对H_2O_2损伤L6骨骼肌成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61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26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