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人群大动脉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和采用高通量蛋白芯片筛选新的血清自身抗体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汉族人群大动脉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和采用高通量蛋白芯片筛选新的血清自身抗体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单核苷酸多态性 IL12B HLA-B/MICA FCGR2A/FCGR3A RSP9/LILRB3 IL6 大动脉炎大动脉炎 自身抗体 血清生物标志物 HuProt高通量蛋白芯片
【摘要】:目的: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机制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现IL 2B、IL6、HLA-B/MICA、FCGR2A/FCGR3A 和RSP9/LILRB3、MICA、EEFSEC、RIPPLY2和MLX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TA相关。由于TA发病具有种族差异性,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这些GWAS报道的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中国汉族人群的TA相关。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共有412例TA患者和597例健康对照参与其中。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方法对以下基因的14 个 SNP 位点进行基因分型:IL12B(rs6871626、rs4921492、rs60689680 和rs4921493)、IL6(rs2069837)、HLA-B/MICA(rs9366782 和 rs12524487)、MICA(rs3763288 和 rs1 14202986)、FCGR2A/FCGR3A(rs2099684)、RSP9/LILRB3(rs11666543)、EEFSEC(rs10934853)、RIPPLY2(rs1570843)和 MLX(rs665268)。同时探讨这些SNP与TA疾病早发和伴发高血压的关系。结果:IL12B 基因的位点 rs6871626、rs4921492、rs60689680 和 rs4921493 的最小等位基因都与 TA 相关(OR =1.52,95%CI=1.26-1.81;OR =1.46,95%CI=1.21-1.75;OR=1.41,95%CI=1.17-1.69;OR =1.45,95%CI=1.21-1.75)。这四个位点基因型也都与TA 相关(P=1.14×10-5,P=1.67×10-4,P=4.36×10-4和P=1.91×104)四个 SNP 呈强连锁遗传,构成的单体型AATC在疾病组的频率高于对照组(P=4.61×10-4),疾病组单体型CCGT的频率低于对照组(P=4.69×10-5)。HLA-B/MICA的rs9366782和rs12524487与TA相关(P=0.028和P=0.01)。rs12524487的基因型与TA相关(P=0.011)MICA 的 rs3763288 和 rs114202986 与 TA 不相关。由rs9366782、rs12524487、rs3763288和rs1 14202986构成的单体型ATGT在疾病组的频率高于对照组(P=6.2×10-11),单体型TTAC在疾病组的频率低于对照组(P=0.026)。条件分析发现rs12524487对TA的作用不依赖于其他3个SNP。FCGR2A/FCGR3A的rs2099684 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都与 TA 相关(P=3×10-9和 P=9.8×10-8)。RSP9/LILRB3的 rs11666543 的基因型 GG/AA+AG 与 TA 有关(P=0.033,OR=1.43,95%CI=1.10-2.0)。IL6 的 rs2069837、EEFSEC的rs1 0934853、RIPPLY2的 rs1 570843和MLX的rs665268与中国汉族人群的TA不相关。IL6的rs2069837和RSP9/LILRB3的 rs11666543 与 TA 伴发高血压相关(OR=2.12,95%CI=1.32-3.44;OR=1.74,95%CI=1.01-2.97)。未发现这些基因的多态性与TA疾病早发的关系。结论:本研究表明IL12B、HLA-B/MICA、FCGR2AIFCGRAA和RSP9/LILRB3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TA的易感基因。IL6和RSP9/LILRB3与中国汉族人群TA伴发高血压相关。目的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自身免疫疾病。由于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且临床上缺乏可靠的标志物,TA的诊断常常造成延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包含20,240种人类蛋白的HuProt芯片来全面筛选TA特异性的血清标志物以帮助TA诊断。方法我们采用二阶段的筛选策略,即筛选阶段和验证阶段。第一阶段采用HuProt高通量蛋白芯片在小样本中筛选TA候选自身抗原,包括40例TA患者,15例自身免疫病对照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43种TA相关自身抗原。第二阶段将这43种抗原纯化和制备成TA靶抗原蛋白小芯片,在大样本中进行验证,包括109例TA患者(稳定期78例,活动期31例),110例自身免疫病对照患者(包括RA患者50例,ANCA相关血管炎患者37例和SS患者23例)和96例健康对照的血清进行临床扩大样本验证。最后为了确保方法学可靠性,我们纯化了验证得到的8个标志物中的3个,SPATA7,QDPR和PRH2,在每组代表性样本中进行Western blot 验证。结果经过筛选和验证后得到8种TA特异性自身抗原,分别为SPATA7,QDPR,SLC25A22,PRH2,DIXDC1,IL17RB,ZFAND4 和 NOLC1。两种自身抗原 SPATA7和QDPR的AUC最高分别为0.803和0.801。SPATA7以73.4%的灵敏度和85.4%的特异性与疾病对照和健康对照分开,QDP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1.6%和86.4%。8个标志物中SLC25A22的灵敏度最高为80.7%,而特异性稍差为67.0%。PRH2,IL17RB和NOLC1的特异性较高85%,而特异性较差50%。其余两个标志物DIXDC1和ZFAND4的灵敏度分别为67.%和50.5%,特异性分别为65.5%,77.7%。这8个标志物的联合使用与单个标志物SPATA7和QDPR相比AUC、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没有提高。且这8个标志物与TA的活动性都无关。3个标志物SPATA7,QDPR和PRH2在各组代表性样本中成功验证。结论采用两阶段的筛选策略,我们在390例大样本人群中发现和验证了 8个新的TA血清学标志物,能够帮助TA的诊断。3个标志物SPATA7,QDPR和PRH2已经具备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93.2;R4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爽,樊东升,张华纲,王晓飞,张俊,傅瑜,康德;中国汉族人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年03期
2 平洁,汪晖,黄敏;中国汉族人群hGSTA1基因C-69T多态性分析[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3 刘卓;张永伟;冯起平;李云峰;吴国栋;左瑾;肖新华;方福德;;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30个候选基因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宋宝;刘杰;宋现让;谢丽;吕丽燕;郑燕;;中国汉族人群DNA修复基因XRCC1多态性[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9年09期
5 苏宇清,吴国光,魏天莉,李大成,喻琼,梁延连;中国汉族人FUT2基因点突变初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3年04期
6 王福生,金磊,雷周云,施红,洪卫国,徐东平,施明,蒋建东,汪悦,张冰,刘明旭,李跃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4期
7 付良青,黄丰,吴德政,郭军华;中国汉族人群不同性别细胞色素氧化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比较[J];药学学报;2004年03期
8 徐张巍,梅俏,许建明,胡乃中,胡咏梅;中国汉族人群N-乙酰基转移酶1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周丹;张印则;庄乃保;孔令魁;;2458名中国汉族人类HPA-1~6、15基因多态性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2年04期
10 邵华,左武,李艳,廖声荣,张晓炜,王宗和;中国汉族人群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爽;樊东升;张华纲;王晓飞;张俊;傅瑜;康德;;中国汉族人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周晶;王邦康;吕婴;沈岩;陈育才;;中国汉族人群生长激素受体基因SNPs与颅面形态的相关性[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韩学尧;;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中国汉族人群相关分析[A];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吴宝玉;杨森;张学军;;瘢痕疙瘩易感基因/位点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验证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魏天莉;吴国光;苏宇清;邓志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分泌型基因的研究[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6 孔芳;李萍;王立;章丽娜;师天燕;李永哲;张奉春;;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候选基因研究[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陈国林;王伟;许振华;朱冰;聂晚频;周淦;周宏灏;;中国汉族人群中组胺N-甲基转移酶表型与基因型的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8 陈国林;王伟;许振华;朱冰;聂晚频;周淦;周宏灏;;中国汉族人群中组胺N-甲基转移酶表型与基因型的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一部分)[C];2002年
9 严华成;石磊;李健;黄牧坤;曾晓晖;张营;关慧;赵树进;;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A];2014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4年
10 苗青;肖婧;孙琳;焦伟伟;申阿东;;中国汉族人群细胞色素氧化酶CYP450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代谢表型分布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光;中国汉族人群寻常型天疱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2 关欣颖;中国汉族人群中COX-2基因多态性与偏头痛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
3 郑磊;Treg细胞转录因子-Foxp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Graves病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温晓婷;中国汉族人群大动脉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和采用高通量蛋白芯片筛选新的血清自身抗体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5 卫玲;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易感基因位点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6 张永伟;以单核苷酸多态性为遗传标记鉴定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7 邢泽宇;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的易感基因位点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8 李超;基于中国汉族人群的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的关联研究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舒畅;中国汉族人群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硬化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10 孔芳;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候选基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唯;中国汉族人群BTLA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的关联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静;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症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3 刘文淼;中国汉族人群SLC5A7基因多态性与抽动秽语综合征遗传易感性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4 王赓;中国汉族人群肺结核病宿主基因易感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5 刘权威;基于通路分析的中国汉族人群身高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玲玲;中国汉族人群CYP2C19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郑红霞;MC1R基因多态与皮肤颜色等表型特征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关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晓庆;中国藏、汉人群UGT1A1多态性比较分析及汉族人群UGT1A9,1A7,1A1多态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9 宫雪丽;中国汉族人群药物代谢酶CYP2D6基因上游调控区多态性功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肖苏妹;骨几何结构的种族差异及其遗传决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80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280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