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探索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 第二部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本文关键词:第一部分: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探索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 第二部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 全外显子测序 基因表达 乳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复发 预后
【摘要】: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影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较多,但转移机制仍处在探索阶段。方法本研究纳入10例术前超声、术中触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存在多枚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留取外周血、肿瘤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灶标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获得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突变位点。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并同已知数据库对比分析,获得可能与转移相关位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评估相关基因编码蛋白在肿瘤细胞、转移淋巴结中表达情况。结果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10例患者原发肿瘤、外周血、转移淋巴结进行测序,平均测序深度123×,20以上覆盖率达到90%以上。原发灶平均SNV数为5066,转移灶平均SNV数目为5141。原发灶平均Indel数为1400,转移灶平均Indel数为1476。经筛选及与已知数据库对比分析后,9个基因被筛选为原发性肿瘤中的显著特异性突变,15个基因为转移性淋巴结中的显着特异性突变。应用MutSigCV筛选发现HRNR、AHNAK2基因是淋巴结转移特异性基因,可能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对HRNR和AHNAK2编码的蛋白进行石蜡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应用Image Pro-Plus6.0软件计算不同部切片平均光密度值,研究结果提示转移淋巴结组织平均光密度值为0.0471±0.0185,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0.0027±0.000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9)。结论乳腺癌原发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各自存在特异性突变,其中淋巴结转移灶突变数量更多,不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验证结果提示AHNAK2、HRNR等基因突变可能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癌变影响因素,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预后,探讨诊治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67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674例患者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547例,导管内乳头状癌患者88例,囊内乳头状癌患者32例,实性乳头状癌患者7例。中位随访46个月,54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中有13例(2.4%)原手术部位同象限出现导管内乳头状瘤局部复发,10例(1.8%)原手术部位同象限出现乳腺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和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7.7%和93.5%,无复发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典型增生是影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无复发生存的主要因素(P=0.020)。4例(3.1%)导管内乳头状癌患者出现局部复发。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物、肿瘤最大径≥2cm是恶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可能临床表现(均P0.05)。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年龄、临床特征及肿瘤大小可能是恶性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预测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蒙;张程达;李真;刘秀玮;刘东升;孟新;张卫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拓扑异构酶Ⅱ等相关因素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年07期
2 胡卫东,汪必成,陈慧莉,杨国j;首发腋窝淋巴结转移瘤26例临床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02年06期
3 王丰;宋苏云;张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1年04期
4 雷海;权毅;;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部位的微淋巴管密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西南军医;2012年06期
5 孙长青;袁媛;王蒙;李真;刘秀玮;李君;孟新;贾晓灿;张卫东;;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预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6期
6 福慧妹;;腋窝淋巴结转移与乳癌的预后[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1年06期
7 廖瑜倩;徐兵河;;118例小肿块多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7年08期
8 于静;聂宏娟;王军;;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0年01期
9 王玉琛;刘奇伦;;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回顾性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3年07期
10 王淑莲,李晔雄,余子豪;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靶区的确定[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莲;;腋窝淋巴结转移数≥10个的乳腺病人改良根治术后的治疗结果[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计静丹;贾懿;张晓晓;周建桥;陈曼;詹维伟;;超声评价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价值的探讨[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3 赵俊京;董大敏;杨光;;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张毅;王正滨;王海波;李玉军;袁梅;郑淑芳;张积华;;三阴性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检查特点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荣雪余;冀鸿涛;朱强;肖萍;;对超声影像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价[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王升晔;杜向慧;;1至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的应用[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7 徐栋;钱超文;边晔萍;赵惠铮;陈俊英;杨琛;陈丽羽;汪丽菁;王立平;;能量多普勒检测乳腺癌血流状况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A];200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姜倩;季秀珍;何英;;高频彩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邵力飞;;超声检查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观察分析[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康丽;郭瑞军;;高频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衣晓峰 孙理;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早期监测成为现实[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龙帆;PET可用于确定女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N];医药经济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文彦;第一部分: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探索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 第二部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2 徐文通;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3 张明帅;新疆维、汉民族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危险因素对比分析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4 刘海燕;~(99)Tc~mN-NOET SPECT鉴别诊断肿瘤良恶性及探测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入裴;Twist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2 柴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3 孙凯;4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晓晓;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5 崔竹山;cT_(1-2)N_0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6 姜朋丽;T1-T2期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及生存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7 边旺X;B超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及阴性预测值的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16年
8 王晓丽;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黄富盛;腋窝淋巴结转移年轻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因素[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10 陈珍英;~(99m)Tc-3PRGD_2 SPECT显像对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D];福建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81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28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