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复极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复极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T波峰末间期 跨壁复极离散度 TpTe间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电重塑 解剖重塑 T波峰末间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室性心律失常
【摘要】:目的:通过对首次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访,分析CRT-D植入术后T波峰末间期(TpTe)和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事件随时间的变化,探讨CRT-D术后不同时期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接受CRT-D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1例。记录入选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相关病史。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h、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行心电图检查及起搏器程控测试,测量TpTe间期并记录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将患者分为左心室逆重构组和无逆重构组,分析比较两组TpTe间期演变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定义为经正确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和(或)电除颤(shock)的VT/VF事件。CRT-D术后左心室逆重构定义为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绝对值较基线水平缩短至少10%。结果:所有患者TpTe间期在CRT-D植入术后即刻有所延长,随后呈逐渐缩短趋势;与术前相比,术后 12 个月(102.72± 19.39ms vs.108.28± 18.34ms,P=0.025)明显缩短。在1年的随访中,共22例(22%)患者发生VT/VF事件(VF事件5例,VT事件17例),VT/VF事件发生呈时间依赖性,术后1个月VT/VF事件6例,术后前3个月内的VT/VF事件共有14例,占总事件的63.6%。逆重构组(59例,58%)术后 6 个月(100.29± 16.37ms vs.108.12± 18.78ms,P=0.001)和 12 个月(98.76±18.51msvs.108.12±18.76ms,P=0.002)TpTe 均较术前显著缩短。无逆重构组(42例,42%)各时间点TpTe无显著变化(P0.05)。逆重构组与无逆重构组相比,TpTe间期在术后 6 个月(100.29± 16.37ms vs.109.00± 16.97ms,P=0.011)和术后 12 个月(98.76± 18.51ms vs.108.29± 19.45ms,P=0.014)均明显缩短。逆重构组 VT/VF事件为8例(13.6%),无逆重构组14例(33.3%),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逆重构组VT/VF事件发生率显著小于无逆重构组(log-rank test,P=0.024)。结论:CRT-D植入术后TpTe间期逐渐缩短,需抗心动过速起搏或电除颤治疗的VT/VF事件逐渐减少。左心室逆重构患者的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改善显著。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有时间依赖性,通过评估CRT对复极离散度的即刻和慢性影响,探讨复极离散度改变与CRT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初次植入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1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4h及随访期自身ECG均记录完整。分别测量术前(TpTe术前)、术后 24h(TpTe24h)、术后 1 年(TpTe1年)的 TpTe 间期,记录 CRT 植入前后TpTe间期的即刻改变(δTpTe即刻=TPTE24h-TPTE术前),CRT术后1年TpTe间期的慢性改变(ATpTe 慢性=TpTe1年-TpTe24h)。记录术前、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CRT反应定义为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绝对值较基线水平减小≥10%。所有患者定期行起搏器程控随访,根据程控报告记录患者术后1年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定义为经恰当ICD治疗的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事件。比较TpTe间期急性和慢性改变患者心脏超声指标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差异。结果:CRT-D术后24h,43例患者(43%)TpTe间期较前缩短,1年后65例患者(64%)TpTe间期缩短。59例(58%)患者发生左室逆重构,22例(22%)患者发生经ICD正确治疗的VT/VF事件。TpTe间期即刻改变组(ATpTe24h-术前0,δTpTe24h-术前≥0)组间比较:CRT 反应率[24 例(56%)vs.35 例(60%),P=0.648],δ LVEF(12.51%±7.78%vs.10.50%±9.61%,P=0.365),δLVEDD(-7.19±10.53mmvs.-7.02±9.37 mm,P=0.933),室性心律失常事件[11 例(26%)vs.11 例(19%),P=0.426]均无显著差异。TpTe间期慢性改变(ATpTe1年-24h0,ATpTe1年-24h≥0)组间比较发现:术后1年TpTe间期缩短患者具有较高的CRT反应率[43例(65%)vs]16例(44%),P=0.034],LVEF(ΔLVEF,12.66%±11.32%vs.9.00%±10.06%,P=0.04)和 LVEDD(ΔLVEDD,-7.95±9.64mmvs.-5.53±10.12mm,P=0.01)均有明显改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也明显降低[8例(12%)vs.14例(399%),P=0.002]。结论:CRT术后TpTe间期的即刻延长或缩短有相似的心室重构及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电逆重构和解剖逆重构相互作用,CRT术后电重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需要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显著减少。CRT术后1年,TpTe间期缩短患者具有较高的左室逆重构率和较少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目的:T波峰末(TpTe)间期作为跨膜复极离散度(TDR)的量化指标,可用于筛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但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价值仍有待研究。本研究旨在评估TpTe间期对CRT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1月到2014年12月于我院首次植入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留取CRT-D术前及术后即刻(≤24h)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TpTe间期(TpTe术前,TpTe24h,TpTe1年)。术后随访1年,并定期行起搏器程控检查,根据程控仪报告分析1年内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定义为经正确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或电除颤(Shock)治疗的室速/室颤(VT/VF)事件。根据CRT-D术后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将患者分为VT/VF事件组和无VT/VF事件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寻找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结果:共101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0.0±10.7)岁,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7例(26.7%)。CRT-D术后1年,22例患者因VT/VF事件(VT:17例;VF:5例)接受恰当的ICD治疗(ATP:14例;Shock:8例)。8例(8%)患者出现不适当ICD治疗,其中包括窦性心动过速3例,房性心律失常5例。分析术前术后心电图,VT/VF事件组和无VT/VF事件组相比,术前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110.55 ± 18.01ms vs.107.65± 18.50 ms;P=0.515),但 CRT-D 术后 24h 的 TpTe 间期较无 VT/VF 事件组明显延长(124.27±21.66 ms vs.107.00± 15.71 ms;P0.001),1 年后的TpTe 间期仍显著长于无 VT/VF 事件组(120.14±21.15ms vs.97.87± 15.89ms,P0.001)。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发现,TpTe 24h(HR:1.052;95%CI:1.030-1.074,P0.001)以及 ΔTpTe(1年-24h)(HR:1.021;95%CI:1.006-1.035,P=0.005)是 CRT-D术后需ICD治疗的VT/VF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中,术后即刻TpTe间期改变多111.5ms预测CRT术后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70.9%。对比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术后即刻TpTe间期≥111.5ms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log rank test χ 2=12.580,P0.001)。结论:术后TpTe间期是CRT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后即刻TpTe间期≥111.5ms的患者发生需ICD治疗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4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剑英,韩明华;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现状[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李英姿 ,李平途;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附125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5期
3 谢中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4 占晓玲,陈文备;120例大学生室性心律失常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06期
5 张萍;心理因素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6 张涌,李阳,杨柄权,王宪华,王秀兰;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何顺平;吴伟玲;丘蓉;;正压通气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8 范观荣;;心脏以外脏器感染所致室性心律失常[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4期
9 王松宁;;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12期
10 朱晴;刘永刚;;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百鸣;;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查与评价[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2 屈百鸣;;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查与评价[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周建中;袁文娟;周勇;杨大东;王俊;孙鹏;;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蔡广;;心肌病和室性心律失常[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5 冯予春;王露今;张相尧;王洪泉;;97例飞行人员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6 李珉;王晓明;史丽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血卵磷脂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老年康复学术大会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暨老年康复诊疗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桃;李新新;梁丽梅;劳海燕;;11种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及药物经济学研究[A];2013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8 向晋涛;朱刚艳;朱志先;;心理社会因素与室性心律失常[A];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9 朱志先;;应激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薛南荣;;血清钾与室性心律失常[A];中国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学会全国第一届心脏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河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郭艺芳;室性心律失常 欧亚共识怎么说[N];健康报;2014年
2 上官岩;室性心律失常适用胺碘酮[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3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陈广平;室性心律失常处理要点[N];健康报;2000年
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田颖;压力监测 让房颤消融更精确[N];健康报;2014年
5 南昌市第三医院 副主任医师 李钦俦;长期使用倍他乐克不宜骤然停药[N];家庭医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冠琪;代谢综合征血小板活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轩永丽;心脏自主神经重构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邬涛;厄贝沙坦对心肌缺血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影响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4 刘铮;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和导管消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袁嘉敏;CLOCK-BMAL1 对慢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调控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6 程文娟;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江河;解剖结构与儿童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相关性分析[D];清华大学;2016年
8 薛聪;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复极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9 何文博;心脏自主神经调控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2年
10 丁e醵,
本文编号:1298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298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