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2型糖尿病脂联素表达水平与乳腺癌发生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7 14:29

  本文关键词:2型糖尿病脂联素表达水平与乳腺癌发生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肥胖症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脂联素 西格列汀 糖尿病 乳腺癌 脂联素


【摘要】:背景 脂联素(Adiponection)是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IR),脂联素水平的下降可加重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相关的疾病如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1]。西格列汀作为二肽基肽酶-4(DPP-IV)抑制剂之一,刺激胰岛β细胞产生和分泌胰岛素,改善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性,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抑制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综合作用从而降低血糖。目的 了解肥胖糖尿病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及肾周脂肪、骨骼肌、肝脏组织脂联素表达水平,并观察西格列汀干预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脂联素在三种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60只普通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喂养组(HD组,n=45)和普通饲料喂养组(NC组,n=15)。12周后,经高脂饮食喂养成功建立肥胖模型(n=35),随机留取肥胖对照组(OB组,n=8)。其余肥胖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肥胖DM大鼠造模成功(n=20)后,再随机分为2组:DM对照组(DM组,n=10),西格列汀干预组(SP组,n=10)。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干预前后各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和体质量(BW)、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再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C组、DM组和SP组的大鼠骨骼肌、肾周脂肪、和肝脏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成功建立肥胖大鼠模型和肥胖糖尿病大鼠模型。2.各组生化指标比较:⑴西格列汀干预前,与NC组相比,OB组BW、FINS、HOMA-IR、LDL-C均升高,HOMA-β降低(均P0.05),但FBG、TG、TC无明显升高(P0.05);DM组和SP组BW、FBG、FINS、HOMA-IR、TG、TC、LDL-C、FINS均升高,HOMA-β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OB组相比,DM组和SP组的FBG、HOMA-IR、TG升高(均P0.05);但DM组和SP组两组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糖尿病大鼠给予西格列汀干预后,与NC组相比,SP组大鼠FBG、FINS升高,HOMA-β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DM组相比,SP组大鼠的FBG、TG、LDL-C、FINS、HOMA-IR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OMA-β轻度升高,BW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B组相比,SP组BW、FINS、HOMA-IR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⑴西格列汀干预前,与NC组相比,DM组、SP组和OB组脂联素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DM组和S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西格列汀干预后,SP组的脂联素水平上升,与DM对照组和OB组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N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OB组的脂联素水平与NC组和SP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DM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织脂联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NC组相比,DM组与SP组大鼠肾周脂肪、肝脏组织、肌肉组织脂联素的表达量减少(均P0.05);与DM组相比,SP组大鼠肝脏组织、肌肉组织的脂联素蛋白表达量增加(均P0.05),肾周脂肪组织脂联素蛋白表达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分析显示西格列汀干预后脂联素与BW、TG、TC、LDL-C、FBG、FINS及HOMO-IR、HOMA-β始终独立相关(P0.05)。结论肥胖大鼠及肥胖糖尿病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肾周、肝脏及肌肉组织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西格列汀干预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且提高肌肉及肝脏组织中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背景:众多研究表明,在糖尿病女性人群中乳腺癌患病率明显增加,特别是在肥胖患者中。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脂肪因子表达分泌异常起重要作用。脂联素是一种重要的脂肪因子,目前认为脂联素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拟通过收集2型糖尿病伴乳腺癌和非糖尿病乳腺癌患者的血清和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标本及相关临床资料,观察正常血糖和糖尿病患者乳腺癌组织细胞周期相关指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的差异,分析脂联素与它们表达的相关性,探讨脂联素参与2型糖尿病乳腺癌发病的可能机制。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伴乳腺癌与非糖尿病乳腺癌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差异;两组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脂联素、RAGE、Cyclin D1和NF-κB表达的差异,分析脂联素与三种指标表达的相关性,探讨脂联素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乳腺癌发生的可能途径及机制,从而为降低2型糖尿病患乳腺癌风险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纳入20例2型糖尿病伴乳腺癌患者和30例非糖尿病乳腺癌患者,采集临床资料,抽取静脉血5ml,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脂联素(Adiponectin)、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HMW adiponectin),并计算HOMA-IR。2.2组患者手术时,切取适量癌组织及癌旁3cm以外的正常乳腺组织;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归为DBCC组,正常乳腺组织为DBCN组,单纯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为BCC组,正常乳腺组织为BCN组。采用Western Blot和q RT-PCR检测脂联素、RAGE、Cyclin D1和NF-κB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与肿瘤分期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之间年龄、体重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合并糖尿病组患者年龄偏大;两组研究对象之间肿瘤大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的分期级别更高;但是两组之间肿瘤淋巴转移情况及远处转移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2.两组患者之间血清学指标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之间血清TG水平、HOMA-IR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血清TG水平及HOMA-IR更高;两组之间比较,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血清HDL水平、血清脂联素水平及血清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血清TC水平与血清LD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总脂联素水平与血清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均与BMI及HDL水平无相关性(P0.05),与HOMA-IR呈负相关(P0.05),与血清TG水平呈正相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总脂联素水平、血清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均与肿瘤大小呈负相关(P0.05)。4.组织学指标检测结果: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技术用于四组不同组织RAGE蛋白表达量的检测,结果显示DBCC组RAGE蛋白表达量高于BCC组及DBC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N组RAGE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DBCN及BCC组(P0.05)。Western blot和q PCR技术用于四组不同组织蛋白NF-κB和Cyclin D1蛋白及m RNA表达量的检测,结果显示DBCC组NF-κB和Cyclin D1蛋白及m RNA表达量均高于BCC组和DBC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BCN组与BC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联素蛋白和m RNA表达量在DBCC组显著降低于DBCN、BCC和BCN组(P0.05)。5.组织学指标RAGE、NF-κB及cyclin D1蛋白表达量线性相关分析:cyclin D1的表达量与RAGE表达量呈正相关(R=0.931,P0.001),但NF-κB的表达量与RAGE表达量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6.血清总脂联素、高分子量脂联素与组织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总脂联素水平与RAGE、Cyclin D1、NF-κB表达水平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与RAGE、NF-κB表达水平显著负相关(P0.05),与Cyclin D1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7.乳腺癌组织脂联素表达与RAGE、NF-κB及cyclin D1表达量相关分析:肿瘤组织脂联素表达量与RAGE、Cyclin D1及NF-κB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1.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的分期级别更高。2.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血清HDL-C水平、血清总脂联素水平及血清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降低,提示脂联素可能是糖尿病患者乳腺癌发生的保护因素。3.糖尿病伴乳腺癌患者RAGE、Cyclin D1、NF-κB表达明显增高,脂联素的表达下降,提示细胞增殖周期的异常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而脂联素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周期。4.血清总脂联素、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与RAGE、NF-κB表达呈负相关,组织脂联素表达与RAGE、NF-κB和Cyclin D1表达负相关,提示脂联素可能通过调节RAGE-NF-κB信号通路调控糖尿病患者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87.1;R73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钙粘素E水平低提示乳腺癌细胞转移[J];中国肿瘤;2000年08期

2 黄啸原;用“印度阅兵”形容乳腺癌合适吗?[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3 张嘉庆,王殊,乔新民;乳腺癌的现状和远景[J];中华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4 张维彬,汪波,石灵春;中医药在现代乳腺癌治疗中的运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年01期

5 薛志勇;食物与乳腺癌[J];山东食品科技;2002年04期

6 王旬果,王建军,郑国华;乳腺癌相关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2年33期

7 陆尚闻;;男人也患乳腺癌[J];环境;2003年12期

8 ;新技术清晰拍摄早期乳腺癌细胞[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04期

9 田富国;郭向阳;张华一;;乳腺癌诊治研究新进展[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5年S1期

10 马涛,谷俊朝;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永利;;抗乳腺癌免疫治疗融合蛋白[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郭红飞;;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策略[A];江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庞朋沙;伍会健;;乳腺癌治疗靶标的研究进展[A];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陆劲松;邵志敏;吴炅;韩企夏;沈镇宙;;新型维甲酸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爱国;胡冰;;乳腺癌临床治疗进展[A];安徽省抗癌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暨乳腺癌、肺癌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安徽省肿瘤防治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张嘉庆;王殊;乔新民;;乳腺癌的现状和远景[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刘清俊;;乳腺癌综合治疗的新进展[A];山西省抗癌协会第六届肿瘤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邵志敏;;21世纪乳腺癌治疗的展望[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4年

9 陈松旺;张明;;乳腺癌治疗的回顾与展望[A];西部地区肿瘤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白霞;傅建新;丁凯阳;王兆钺;阮长耿;;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血检有望揭示乳腺癌治疗效果[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记者 郑晓春;乳腺癌细胞扩散基因被找到[N];科技日报;2007年

3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肿瘤中心主任 宋三泰;乳腺癌有了新疗法[N];中国妇女报;2002年

4 王艳红;抑制DNA修补可消灭乳腺癌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5年

5 詹建;乳腺癌饮食 两个时期不一样[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辛君;乳腺癌扩散基因“浮出水面”[N];大众卫生报;2009年

7 记者 毛黎;美发现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王丽霞;乳腺癌治疗将有新途径[N];光明日报;2011年

9 王乐 沈基飞;我科学家发现导致乳腺癌耐药的新标志物[N];科技日报;2011年

10 刘霞;一种天然分子能阻止乳腺癌恶化[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红琳;2型糖尿病脂联素表达水平与乳腺癌发生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2 柴红燕;疾病状态下CYP4Z1和4A的生物学行为及其药物干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李凯;ID(inhibitor of DNA binding)家族蛋白调控乳腺细胞的分化并影响乳腺癌的预后[D];复旦大学;2014年

4 江一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基因变异检测及其功能论证[D];复旦大学;2014年

5 马邵;酪氨酸去磷酸化增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乳腺癌治疗中靶向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姚若斯;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7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表皮—间质转换及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侯培锋;α-酮戊二酸二甲酯(DM-2KG)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诱发高致瘤性干细胞样乳腺癌细胞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8 李丽丽;分泌蛋白SHON调控乳腺癌细胞EMT的分子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陈丽艳;PI3K抑制剂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乳腺癌协同杀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10 朴俊杰;乳腺癌差异基因筛选及PAIP1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文英;乳腺癌分子亚型的临床与病理特点[D];郑州大学;2011年

2 贾晓菲;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乳腺癌病理及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靳文;乳腺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吴坤琳;TLR4/MyD88信号通路对乳腺癌侵袭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葛广哲;树,

本文编号:1300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00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1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