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基因变异与年轻继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05:15

  本文关键词:基因变异与年轻继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年轻高血压 肾上腺皮质相关单基因高血压 罕见变异 基因型-表型分析 年轻高血压 多发性大动脉炎 单核苷酸多态性 FCGR2A FCGR3A


【摘要】:第一部分肾上腺皮质相关单基因高血压在年轻高血压人群中的筛查背景及目的:肾上腺皮质相关高血压为年轻高血压中的常见类型,其中,单基因致病的包括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FH)、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拟盐皮质激素过多综合征(AME)和糖皮质激素抵抗综合征(GR)。相关基因变异导致肾上腺类固醇合成异常,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或作用异常,肾脏钠、氯和水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增多而引起高血压。本文旨在研究年轻高血压人群中肾上腺皮质相关单基因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基因型-临床表型特点。方法:选取阜外医院高血压病区住院患者中患病年龄小于等于40岁的高血压患者,排除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主动脉缩窄、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继发因素,共入选280例高血压患者。选取300例大于等于55岁,心血管疾病风险较低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病例行长PCR测序,明确有无携带FH-Ⅰ即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致病嵌合基因;对FH-Ⅲ、CAH、AME、GR相关的5个致病基因KCNJ5、CYP17A1、CYP11m1、HSD11B2和NR3C1的编码区及侧翼区进行二代测序检测,并进行生物信息软件预测。将人群中最小等位基因频率1%、正常对照组中不存在且生物信息软件预测可能有害的变异定义为罕见变异。对罕见变异携带者行sanger法测序验证,并分析基因型-临床表型关系。结果:280例年轻高血压患者中,未发现FH-Ⅰ嵌合基因携带者,共14位患者携带15种罕见变异。发现1例患者携带CYP17A1基因C183Y和T390R复合杂合突变,家系调查发现该家系中共三人携带相同变异,临床及内分泌功能检查均符合不典型17-α羟化酶缺陷症,地塞米松治疗后,血压控制有效。将13例罕见变异携带者与未携带罕见变异高血压患者对比,发现罕见变异携带者发病年龄较小(21.20±6.83 vs.28.61±8.31 岁,p=0.01),收缩压较高(142.17±12.43 比138± 18.2,p=0.018),罕见变异携带者有年轻高血压及年轻脑卒中家族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携带者(30.8%vs.6.4%,p=0.011),而血钾、血清肾素、醛固酮、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合并症均无统计学差异。隐性遗传CAH、GR相关基因,即CYP1C7A1、Y11B1和NR3C1单个罕见变异携带者虽无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及糖皮质激素抵抗表型,但较对照组相比,存在更高的血清游离皮质酮(10.36(5.72,11.58)vs.1.86(0.77,6.74)ng/ml,p=0.007),而 11-去氧皮质酮虽稍高,但无统计学差异(0.66(0.30,1.27)vs.0.60(0.21,0.93)ng/ml,p=0.057)。结论:CYP17A1基因突变引起的CAH可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在年轻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筛查单基因高血压相关基因有助于临床诊断。KCNJ5、HSD11B2、CYP11B1、CYP17A1及NR3C1罕见变异可能与年轻高血压发病相关,其中CYP11B1、CYP17A1和NR3C1携带者可能存在盐皮质激素前体蓄积情况。第二部分:大动脉炎易感性与基因多态性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TA)是是一类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的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发病率低,常见于亚洲育龄期女性。当病变累及肾动脉或主动脉时,常引起血压升高。大动脉炎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病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在大动脉炎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旨在探讨TA在中国人群中的遗传易感性。方法:选取阜外医院高血压病区住院患者中确诊为大动脉炎的患者123例,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对照组患者147例。所有患者均检测四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分别位于IL12B区域(rs56167332)、MLX区域(rs665268)、FCGR2A/FCGR3A区域(rs10919543)和HLA-B/MICA区域(rs12524487)。对病例组及对照组进行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析,对不同基因型TA进行基因型-表型分析。结果:大动脉炎患者中,FCGR2A/FCGR3A区域rs10919543危险等位基因G频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398 vs.0.264,p0.001)。而rs56167332、rs665268及rs12524487等位基因频率均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以隐性模型分析时,rs10919543位点纯合突变型GG TA患病风险较GA及AA基因型患者增加了约 5.5 倍(OR=6.532,95%CI:2.402-17.763,p0.001)。在 TA 患者中,rs10919543 GG基因型携带者与GA和AA基因型患者相比,GG携带者(n=23,Eos=0.11(0.08-0.17)× 109/L)比 GA 和 AA 携带者(n=100,Eos=0.08(0.05-0.13)X 109/L,p=0.028)的血嗜酸性粒细胞含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CGR2A/FCGR3A基因相关SNP位点rs10919543与大动脉炎易感性相关,rs10919543 GG基因型是大动脉炎的高危险因素。rs10919543可能通过调控FCGR2A及FCGR3A基因转录,使基因表达产物增加,导致体液免疫异常并介导血管自身免疫反应。FCGR2A/FCGR3A基因对大动脉炎易感性的关联有可能通过嗜酸性粒细胞作用实现,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4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晓旭,陈明,丁丽华;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2 张秋菊,田岗 ,许兴义;家族性大动脉炎3例报道[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10期

3 魏文娟,蒋雄京,郑德裕,谢晋香,刘国仗;不同方法治疗大动脉炎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5年02期

4 赵瑞贞;卢伟;陈刚;;发热、咳嗽、咯血为主要表现的大动脉炎1例报告[J];国际呼吸杂志;2006年12期

5 杨义;李明康;王慎堂;曹尚超;高飞;;64层容积CT诊断大动脉炎2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年05期

6 张健;戴荣平;陈有信;叶俊杰;董方田;;大动脉炎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J];眼科研究;2010年02期

7 裘锦;;综合治疗大动脉炎的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2期

8 S.K.Garg;S.Mohan;S.Kumar;付娇慧;;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大动脉炎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5期

9 郭承吉;儿童大动脉炎18例临床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1990年05期

10 张立新;张德;郭启军;王宗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诊断大动脉炎上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初洁秋;刘冼宜;韩莉;;环磷酰胺治疗大动脉炎活动期的体会[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年

2 刘霞;袁凯;舒晓明;王国春;张韬;庄晓峰;;大动脉炎216例分析[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刘亚欣;李琳;蒋雄京;王林平;张慧敏;吴海英;宋雷;邹玉宝;关婷;郑德裕;惠汝太;周宪梁;;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邓小虎;张江林;黄烽;;30例男性大动脉炎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胡剑威;冯金山;王轶;;大动脉炎十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郜建新;周茂荣;王美英;;男性大动脉炎一例[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刘冼宜;;大动脉炎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俞钟明;金华伟;楼大钧;官莉莉;朱麒钱;;广泛型大动脉炎1例[A];浙江省医学会2008年风湿病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郭根凯;孙凌云;;45例大动脉炎临床分析[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王志广;党爱民;吕纳强;高倩;成艳美;郑德裕;;白介素18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炎的关联研究[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专家 哈尔滨 刘冰 执笔 陈英云;大动脉炎为何青睐年轻女性[N];家庭医生报;2005年

2 刘道安;针灸治疗大动脉炎[N];健康报;2004年

3 邢冬梅 王振岭;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动脉炎[N];健康报;2006年

4 王璐;大动脉炎可引发高血压[N];保健时报;2007年

5 周颖;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取得新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6 西京医院心脏外科博士 杨剑邋朱立明 整理;换人工血管 治大动脉炎[N];健康报;2007年

7 方彤;分期治疗脑缺血型大动脉炎[N];健康报;2004年

8 苏海;“缠”出来的大动脉炎[N];家庭医生报;2008年

9 刘道安;针灸可治大动脉炎[N];中国医药报;2001年

10 姚洪丽;为5岁患儿大动脉打“补丁”[N];健康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菲;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2 秦芳;基因变异与年轻继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3 王潇;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4 吕纳强;免疫相关基因与大动脉炎[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金敬琳;电子束CT在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6 李岳华;RANTES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大动脉炎的关联研究及鱼类食用与心衰发生率,鸡蛋的食用与心血管病、糖尿病风险的荟萃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7 党爱民;HLA-DRB基因与大动脉炎相关性的系列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明;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2 吴海涛;大动脉炎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3 黄必润;头臂型大动脉炎的复合血运重建技术疗效评价[D];郑州大学;2016年

4 吕芳;35例大动脉炎回顾性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5 孙颖;评价大动脉炎病情活动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及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6 吕纳强;HLA-DQ基因与大动脉炎[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7 丁晓蓉;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的临床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0年



本文编号:1302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02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3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