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队列及生物标志物研究
本文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队列及生物标志物研究 出处:《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肺动脉高压 多中心队列研究 危险因素 生存率 预后因素 单核苷酸多态性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肺动脉高压(pSS-PAH)的临床特征、PAH发病危险因素、生存率、治疗达标率及其预测因素,同时筛选pSS-PAH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旨在为pSS-PAH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策略提供研究证据。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及全国其它8家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诊治中心基于右心漂浮导管(RHC)确诊的pSS-PAH患者的基线及随访资料,建立单中心及多中心研究队列。首先进行横断面疾病基线特征描述,并与同期纳入的全国多中心pSS非PAH患者(pSS-nonPAH)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SS-PAH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二,以全因死亡为主要临床终点,PAH治疗达标为次要临床终点进行预后研究,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通过Cox回归分析寻找pSS-PAH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三,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比较pSS-PAH、pSS-nonPAH及健康对照的SNP表达差异,探究遗传学背景与pSS-PAH的相关性。结果多中心研究队列共纳入pSS-PAH患者105例,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64例。临床研究部分:(1)基线特征:pSS-PAH患者中女性占97.1%,PAH起病年龄为41.1岁,其中有46.7%患者以PAH为pSS首发表现;pSS疾病活动度(ESSDAI:6分)及损伤程度(SSDDI:2分)均较低;肺动脉平均压为48.1mmHg,心指数为2.6L/(min×m2);采用免疫抑制剂及靶向药物联合治疗者占68.6%。(2)危险因素:抗 SSB 抗体阳性(p0.001,OR=4.095,95%CI[2.183,7.681])和抗 U1RNP抗体阳性(p0.001,OR=29.518,95%CI[6.026,144.600])为pSS 患者患 PAH 的独立发病危险因素,pSS起病年龄(p0.001,OR=0.651,95%CI[0.524,0.810])和角膜荧光染色阳性(p=0.003,OR=0.409,95%CI[0.229,0.732])为患PAH的独立保护性因素。(3)生存分析:pSS-PAH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0%,88.8%及 79.0%。心指数2.5 L/(min×m2)(CI,p=0.044,HR=8.393,95%CI[1.060,66.475])与 SSDDI 升高(p=0.031,HR=1.446,95%CI[1.035,2.021])为 pSS-PAH独立的死亡预后因素。(4)达标预后:pSS-PAH患者1、3、5年治疗达标率分别为 40.6%、67.4%及 73.9%。右室前后径≥32mm(p=0.017,HR=0.345,95%C1[0.144,0.829])及应用免疫抑制(p=0.032,HR=3.746,95%CI[1.124,12.490])为 pSS-PAH的独立达标预后因素。基础研究部分:在显性遗传模型下,EBFlrs3843489(p=0.042,OR=2.367,95%CI[1.019,5.497])和 STAT4rs10168266(p=0.012,OR=0.378,95%CI[0.175,0.815])在 pSS-PAH 与 pSS-nonPAH 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目前国际上最大的经RHC确诊的pSS-PAH研究队列,针对pSS起病年龄早,有抗SSB、抗U1RNP抗体阳性的pSS患者应进行PAH亚临床期的筛查;pSS-PAH的预后差,提示心功能差、右室增大或合并其它脏器受累的患者应强化以免疫抑制剂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基础研究提示EBF1 rs3843489及STAT4rs10168266有望成为pSS-PAH的新型生物标志物,pSS-PAH的遗传背景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存在差异,可能与pSS更具有相关性,需深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93.2;R54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Kakishita M,于忠和,王自强;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升高[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07期
2 黄震华;肺动脉高压治疗进展[J];高原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3 袁志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2年03期
4 郭明好,牛文革,刘云,刘向东,许清玉,杨磊;激素加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肺动脉高压5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4期
5 王虹,王祥;肺源性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J];江苏医药;2004年09期
6 朱萍,倪松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进展[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7 邓长金;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致肺动脉高压1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04期
8 钱卫民;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05期
9 彭翠萍;;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J];罕少疾病杂志;2005年06期
10 刘超,刘刚,刘坤申;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敏;张p,
本文编号:1309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09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