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多酸基荧光生物探针的制备及其在单增李斯特菌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2-24 08:44

  本文关键词:多酸基荧光生物探针的制备及其在单增李斯特菌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单增李斯特菌 抗体制备 荧光微球 液相芯片


【摘要】:近年来,全球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发,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它不仅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及其致病菌的监测体系,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传播已引起世界各国卫生部门和食品安全部门的高度重视。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传染性病原菌,它广泛存在于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及冷藏食品中等,由其引起的感染疾病可导致人和动物的脑炎、脑膜炎、败血症以及孕妇的流产早产、流产、及死胎,且病死率较高,给畜牧业以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已被WHO列为食源性病原菌主要监测菌之一。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的食品中LM病原菌的检测技术,对于食品安全的防控、保障居民的健康、促进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功能化多酸基荧光微球,将其与LM单克隆抗体进行偶联制备荧光生物探针,利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原理,借助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平台,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灵敏且特异的LM检测方法。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LM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以LM全菌作为抗原,制备弗式完全佐剂和弗式不完全佐剂疫苗,采用皮下多点注射法免疫新西兰白兔,收集抗血清,用辛酸-饱和硫酸铵法对血清中的抗体进行粗提,Protein G亲和层析法进一步纯化,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抗体蛋白含量,优化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抗体的纯度,选用生物素标记试剂盒对上述纯化的兔LM多克隆抗体Ig G进行生物素标记。结果显示,经Hi Trap Protein G HP纯化后的LM多克隆抗体Ig G纯度较高,可明显观察到两条目的条带,蛋白含量为10.65 mg·L-1,效价可达到1:25600,特异性较好,且每摩尔Ig G抗体标记的生物素摩尔数为3.63。(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应用杂交瘤细胞技术,以LM全菌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分离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用优化的间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筛选亚克隆,筛选出能稳定分泌LM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经扩大培养后,制备小鼠单抗腹水。采用间接ELISA测定腹水中的单抗效价和特异性,单抗亚型鉴定试剂盒鉴定得到的抗体亚型,硫酸铵沉淀法结合Hi Trap IgM HP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SDS-PAGE凝胶电泳试验测定纯度,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抗体蛋白含量。结果显示,经过亚克隆筛选出1株能稳定分泌LM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5-B3,腹水中抗体效价大于1:12800,抗体亚型为Ig M型,纯化后所获得的抗体纯度较高,浓缩后的抗体蛋白含量为1.75 mg·L-1,且特异性较好。第二部分功能化多酸基荧光微球及其LM生物探针的制备(1)功能化多酸基荧光生物微球的制备及表征采用层接层静电自组装技术,选用聚电解质PEI和PAA对表面含有羧基带负电荷的聚苯乙烯微球进行表面改性,然后将所制备的带负电荷的多酸荧光染料[N(C_4H_9)_4]_2[V_6O_(13){(OCH_2)_3CNH-CH_2-C_(16)H_9}_2](简称POMs-FD)包覆在微球表面,然后通过聚电解质PEI和PAA进一步修饰,最终使微球表面带有羧基官能团。利用Zeta电位分析仪、荧光光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对所制备的荧光微球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多酸荧光染料POMs-FD可成功包覆到聚苯乙烯微球上,所制备的功能化多酸基荧光微球(POMs-FD@PS)具有良好的荧光发光特性,且稳定性较好。(2)多酸基荧光生物探针的制备及表征利用EDC/NHS活化所制备的表面含有-COOH的POMs-FD@PS荧光微球,并与所制备的LM单克隆抗体进行偶联,优化LM单克隆抗体标记量,制备可识别LM的多酸基荧光生物探针,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平台,将制备的多酸基荧光生物探针初步用于LM菌抗原的检测。结果显示,微球最佳蛋白偶联量为105个微球:56μg蛋白,成功制备了识别LM的多酸基荧光生物探针,经验证该探针可用于LM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检测。第三部分LM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1)LM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将所制备的多酸基荧光生物探针,依据“双抗体夹心”荧光免疫分析原理,利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平台,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一种LM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本课题所建立的LM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检测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单抗最佳偶联浓度为28μg·mL~(-1),生物素标记的多克隆抗体工作浓度为250μg·mL~(-1),SA-PE的工作浓度为15μg·mL~(-1)。(2)LM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检测方法的评价对所建立的LM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检测方法的检出限、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同时与利用商品化的荧光微球所建立LM 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方法和分离培养鉴定法进行比较,评价该方法的检测效果。结果显示,LM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检测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0×106 CFU·mL~(-1),且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所建立LM 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为:单抗最佳偶联浓度为15μg·mL~(-1),生物素标记的多克隆抗体工作浓度为250μg·mL~(-1),SA-PE的工作浓度为8μg·mL~(-1);将LM 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方法与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法进行比较,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法的检出限更低,稳定性更好。将LM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检测法与分离培养鉴定法进行比较,48份实验室模拟样本,经过24 h增菌培养后,利用已建立的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法和传统分离培养法分别检测,两种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均可达到6 CFU·g-1,结果符合率为100%,表明所建立的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但LM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方法可节省时间,且检测工作无需带菌操作,安全性更高。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15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家望;吴小伦;王小玉;李丹琳;陈静静;唐食明;游淑珠;;多重-巢式PCR检测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7年01期

2 丁建英;韩剑众;;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12期

3 熊国华;于莉;曹际娟;曹远银;王静;;单增李斯特菌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2期

4 侯敏;翟珏明;廖斌;文静波;;从袋装生鲜食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1期

5 薛超波;戴意飞;王萍亚;孙瑛;;舟山市6类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监测[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6 李秀娟;徐保红;高伟利;李波;宋红梅;张仁伟;;单增李斯特菌鉴定方法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01期

7 冯晓慧;王庆国;王仁欢;陈庆敏;苏亚东;朱瑞良;朱立贤;罗欣;;牛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热失活模型[J];微生物学报;2011年05期

8 ;4b型单增李斯特菌更易引发疾病[J];中国乳业;2011年04期

9 张春琳;张家国;;单增李斯特菌增殖的影响因素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7期

10 张加林;杨林娴;;单增李斯特菌的食源性污染状况及检测方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轶;周小明;邢达;;基于磁珠分离和超分支滚环扩增的单增李斯特菌电化学发光检测[A];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丁建英;韩剑众;;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耀祺;石磊;;分离自生肉的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慧燕;;单增李斯特菌室间比对活动实验室结果评价[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5 陈健舜;方维焕;;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与致病力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郑华英;江元山;吕均;熊燕;龙一兵;曾莹春;;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多重PCR鉴定分型[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何冬梅;王洪敏;柯昌文;邓小玲;杨杏芬;赖蔚傮;柯碧霞;李柏生;谭海玲;;单增李斯特菌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与评价[A];2011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8 斯国静;俞骅;刘涛;胡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市售食品中污染现状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郭明星;朱堂明;陈晨;赵晖;王振华;陈建军;徐新生;;湖北省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基因分型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程超男;张笑言;彭媛;白家磊;刘原媛;宁保安;高志贤;;基于3-巯基丙酸修饰金电极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牛奶中的单增李斯特菌[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重视单增李斯特菌风险防范[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张启华邋姜文辉;烟台首次从进口水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3 记者  胡其峰;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4 黄全权;进口日本食品连出问题,质检交涉[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夏文俊;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N];中国质量报;2006年

6 吕壮;日本输华食品频现安全问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高亚兰;小心:进口日本食品频现质量问题[N];国际商报;2006年

8 记者 黄全权;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问题[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谱系Ⅲ强毒株与弱毒菌株比较基因组及致病力差异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亢春雨;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遗传多态性及其毒理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一敏;三种有机酸对单增李斯特菌诱导性耐酸响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李长城;三文鱼鱼籽中单增李斯特菌预测模型建立及控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夏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应激转录组学与RsbX对SigB表达和细菌存活的调控[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曲笑锋;多酸基荧光生物探针的制备及其在单增李斯特菌免疫检测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7年

7 郗远;植物提取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及乳化香肠的品质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建锋;抗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溶血素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隋建新;单增李斯特菌鸡卵黄抗体的抑菌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田静;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措施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晓慧;单增李斯特菌在肉牛屠宰过程中的流行特点及其热失活模型的建立[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于旖斯;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0年

3 赵一鸣;三种分型技术对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分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万松华;食品中污染微生物通用型荧光PCR检测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周阳;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昊宇;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7 周旋;姜黄素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张星星;漆黄素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妊娠小鼠流产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9 解新方;单增李斯特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李云霞;纳米磁珠对单增李斯特菌低场磁共振检测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27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27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2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