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脑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6 00:18

  本文关键词: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脑保护研究 出处:《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主动脉夹层 选择性顺行脑灌注 全弓置换术 灌注不良 乌司他丁 依达拉奉


【摘要】:研究背景:A型主动脉夹层(TAAD)是一种极为危险的心血管急症,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认为外科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外科手术的日益精熟,TAAD手术死亡率逐年降低,但就目前而言,TAAD脑保护问题仍是影响患者恢复的临床难题。在所有脑保护措施中,脑灌注技术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一项,然而临床中单侧脑灌注和双侧脑灌注方式哪一种更具有优势目前尚无定论,虽然相当一部分中心选择单侧脑灌注作为常规灌注方式,但理论上有接近半数人群存在脑Willis动脉环不完整,所以仍有学者坚持进行双侧脑灌注,期望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此外,伴有头部分支血管夹层或者灌注不良的TAAD患者,由于病变与脑部关系密切或者伴有组织和器官缺血等问题,手术后脑部和其它脏器功能不全时有发生,仍是影响患者恢复的主要因素;在药物方面,激素、抗炎药物、自由基清除剂甚至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均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但临床意义不明显,在用药时机、剂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在国内外尚缺少针对TAAD脑保护的规范用药方案,其是否能够降低TAAD术后脑部并发症的发生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去明确。为了能够使TAAD患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在总后勤部临床高新技术重大专项(2010gxjs031):“主动脉疾病的杂交治疗技术”资助下,以脑保护为切入点,从手术方式、疾病特点和围术期药物应用方面进行临床研究,通过记录临床数据,检测围术期脑损伤相关血液指标,并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研究TAAD围术期脑损伤的特点并制定脑保护临床处置策略。一、应用改良双侧脑灌注A型主动脉夹层单中心手术疗效分析研究目的:观察单中心应用改良双侧脑灌注TAAD手术疗效。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中心手术治疗的130例TAAD患者,将其中50例手术中采取单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UACP)的患者设置为UACP组,80例患者采取改良双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BACP)设置为BACP组,观察:1、两组患者手术中指标包括: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选择性顺行脑灌注(ACP)时间和心脏停搏时间;2、术后临床指标包括:ICU时间,长期机械通气例数,再次开胸止血例数,肾功能不全血液过滤治疗例数,院内死亡例数;3、脑损伤相关指标包括:ACP结束时瞳孔直径,术后麻醉清醒时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PND)和一过性神经功能缺损(TND)例数,患者出院前CSS评分;4、两组中复杂型患者(体外循环240min)脑部并发症和CSS评分情况。结果:1、手术操作方面,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操作,与UACP组比较,BACP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ACP时间和心脏停搏时间较少;2、一般临床指标方面,两组患者长期机械通气例数,再次开胸止血例数,肾功能不全血液过滤治疗例数无明显差异。与bacp组比较,uacp组患者icu时间长,死亡例数多;3、脑损伤指标方面,两组患者pnd无明显差异,bacp组acp结束时瞳孔直径较小,术后麻醉清醒时间较短、tnd例数较少、出院前css评分中型以上神经功能障碍例数较少。4、与bacp组比较,uacp组复杂型患者手术后pnd和tnd合计发生例数较多,术后ccs评分较高,p0.05。结论:单中心应用改良双侧脑灌注能缩短taad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后脑部并发症几率,对患者术后早期脑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于体外循环时间长的复杂型患者脑保护效果更佳。二、伴头部分支血管夹层的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手术研究目的:观察伴头部分支血管夹层的taad全弓置换手术效果。研究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中心治疗的68例头部分支血管夹层的taad患者设为分支血管组,并抽取同期头部分支血管正常的60例taad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支血管组中33例患者术前伴脑部症状(症状组),包括昏迷、中风和短暂脑缺血等;35例患者未见明显脑部症状(无症状组)。两组患者均行taad全弓置换手术治疗。观察以下指标,包括:1、症状组和无症状组acp时间,弓部破口、pnd和tnd和院内死亡例数以及出院前nihss评分;2、分支血管组和对照组手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acp时间、心脏停搏时间,以及bacp和uacp例数,主动脉病变情况包括中度以上主动脉瓣返流(ar)、弓部破口例数;3、分支血管组和对照组手术后恢复情况,包括icu时间,再次开胸止血、长期机械通气、血液过滤治疗、气管切开、肺部感染、pnd、tnd和院内死亡例数;4、症状组患者术前脑部症状、术后脑部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1、全部taad患者均完成手术操作;2、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患者acp时间无明显差异;与无症状组比较,症状组患者主动脉弓部破口、pnd、tnd例数和院内死亡发生例数较多,患者出院前nihss评分较高(p0.05);3、分支血管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术中bacp和uacp方式选择、中度以上ar例数上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分支血管组手术和体外循环时间、acp和心脏停搏时间较长,主动脉弓部破口例数较多(p0.05)。4、两组患者再次开胸止血、气管切开、肾功能不全血液过滤治疗及院内死亡例数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分支血管组患者icu滞留时间较长,长期机械通气、肺部感染、pnd和tnd例数较多(p0.05)。5、症状组患者术后脑部并发症与术前脑部症状有关,其中pnd均发生于术前脑部症状严重患者。结论:伴有头部分支血管夹层的taad患者手术操作复杂,全弓置换术后脑部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存在脑部症状者手术风险相对更大,而且术前症状与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三、伴灌注不良的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效果分析研究目的:观察taad伴灌注不良(mps)手术效果。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中心手术治疗的160例taad患者,其中45例合并mps(mps组),115例不伴有mps(nmps组)。在mps组中,21例于taad发生12h内手术(早期组),24例于taad发生12h后手术治疗(延迟组)。观察:1、mps处理效果:包括早期组和延迟组患者肾功能不全血液过滤治疗、气管切开、肺部感染、pnd、tnd和院内死亡例数;2、mps组和nmps组手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acp时间、心脏停搏时间,以及bacp和uacp例数,术中探查情况包括中度以上ar、弓部血管累及例数;3、mps组和nmps组手术后恢复情况,包括icu时间,再次开胸止血、长期机械通气、血液过滤治疗、气管切开、肺部感染、pnd、tnd和院内死亡例数。结果:1、早期组和延迟组患者在气管切开例数方面无明显差异,与早期组比较,延迟组血液过滤治疗、肺部感染、pnd、tnd例数和院内死亡发生例数较多(p0.05)。2、mps和nmps两组患者在acp时间、bacp和uacp方式选择、弓部血管累及和中度以上ar例数上无明显差异。与mps组比较,nmps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脏停搏时间较短(p0.05)。3、mps和nmps两组再次开胸止血例数无明显差异。与mps组比较,nmps组患者icu滞留时间较短,长期机械通气、血液过滤治疗、气管切开、肺部感染、pnd、tnd和院内死亡例数较少(p0.05)。结论:taad伴mps手术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相对而言,早期手术处理效果更佳。四、药物脏器保护研究(一)乌司他丁对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患者的脏器保护作用研究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taad全弓置换术(tar)患者的脏器保护作用。研究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中心收治拟行tar治疗的66例taad患者,将围术期使用乌司他丁的36例患者设置为uti组,未使用乌司他丁的30例患者设置为ctl组。两组患者给予不同围术期药物方案。观察:1、uti组和ctl组手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acp时间、心脏停搏时间、最低直肠温度,以及bacp、uacp例数;2、两组患者术后第1、3、5d血液指标:包括uti组和ctl组患者动脉血乳酸(lac)、肌酐(cr)、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和氧合指数(oi);3、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包括再次开胸止血、icu时间、长期机械通气、术后肾功能不全血液过滤治疗例数、气管切开、肺部感染、PND和TND例数,院内死亡例数。结果:1、UTI组和CTL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脏停搏时间、ACP时间、BACP和UACP方式选择、术中最低直肠温度上无明显差异(P0.05)。2、与CTL组比较,UTI组术后第1d LAC较低,第1、3、5d OI较高(P0.05);UTI组和CTL组患者CR,BUN,TBIL,AST无明显差异。3、两组患者再次开胸止血、术后肾功能不全血液过滤治疗例数、气管切开、PND和TND例数,院内死亡例数无明显差异。与CTL组比较,UTI组患者ICU滞留时间较短,长期机械通气、肺部感染例数较少(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TAAD行TAR患者有明确肺脏保护作用,但对肝脏、肾脏等保护作用不明显。(二)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研究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TAAD全弓置换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研究方法:分析2014-01至2016-01于我中心收治拟行TAR治疗的TAAD患者连续120例。根据围术期药物使用分为依达拉奉+乌司他丁(EU组)、依达拉奉(E组)、乌司他丁(U组)和空白对照(CTL组)。观察指标:1、术中: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ACP时间、心脏停搏时间、最低直肠温度,以及BACP、UACP例数;2、脑损伤血液检测:两组患者于切皮时(T0)、开放主动脉时(T1)、停转流时(T2)、术后入ICU时(T3)、术后24 h(T4)、术后3d(T5)时S-100和NSE指标检测;3、术后临床指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SS评分、PND和TND例数,院内死亡例数。结果:1、各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脏停搏时间、ACP时间、BACP和UACP方式选择、术中最低直肠温度上无明显差异(P0.05)。2、与CTL组比较,EU组术后T1至T5时相NSE均较低,E组术后T3时相NSE均较低,U组术后T1和T3时相NSE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L组比较,EU组术后T1至T5时相S-100均较低,E组术后T1至T4时相S-100均较低,U组术后T4时相S-100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PND和TND发生例数,出院前CSS评分中型以上神经功能障碍(≥16分)例数和院内死亡例数无明显差异;与CTL组比较,EU组和U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较短(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TAAD行TAR患者早期有脑保护作用,能降低脑损伤血液特异指标表达,是否能较少脑部并发症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敏雯,袁高辉,沈剑清;主动脉夹层误诊分析(附4例报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11期

2 刘亚民,吴晓双,陈丽华;主动脉夹层7例诊治体会[J];吉林医学;2000年06期

3 张娅莉,马利;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发主动脉夹层误诊[J];临床误诊误治;2001年03期

4 刘旭东;主动脉夹层误诊精神症状1例[J];四川医学;2001年03期

5 阎明;主动脉夹层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1年12期

6 汪健,王咏梅;主动脉夹层12例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1年04期

7 彭整军;邓伟哲;赵怡;;急性型主动脉夹层7例的诊治体会[J];沈阳部队医药;2001年01期

8 任绍新,孙红生;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1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2年20期

9 孟章文,梁胜奇;主动脉夹层3例误诊探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2年09期

10 刘淼冰,张海燕,李丽华,肖黎保,李春盛;老年人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J];中国急救医学;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进;左保蓉;;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汪利宗;陆士奇;丁礼;;老年主动脉夹层30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石可;李岭;;26例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吕顽;;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蔡振林;孙克玉;刘梅;朱洪松;;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对患者预后的评价[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何军;;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7 王晋军;姜桂喜;胡文贤;薛智军;李强;;11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治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庆论文集[C];2011年

8 匡世珍;;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救护理[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沈洪;康瑜;姚志峰;陈永乐;史静;姚晨玲;童朝阳;魏来;王春生;舒先红;;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及误诊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孙伯青;程刚;许铭;;主动脉夹层20例临床诊治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枫;45-70岁警惕 主动脉夹层危害[N];北京日报;2012年

2 记者 李颖;每年新发主动脉夹层病例约20万[N];科技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李木元;主动脉夹层:熟视岂能无睹[N];人民政协报;2013年

4 衣晓峰 冯宇曦 本报记者 郑伟;主动脉夹层患者呈年轻化趋势[N];黑龙江经济报;2013年

5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 庄郁峰;升主动脉夹层 微创治疗获突破[N];健康报;2013年

6 记者 李天舒;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取得重要进展[N];健康报;2009年

7 北京安贞医院 刘宁宁 卢晓娣;生死时速 抢救主动脉夹层患者[N];北京日报;2009年

8 记者孙梦 通讯员李彦忠;“双烟囱”技术治复杂主动脉夹层病[N];健康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朱国旺;主动脉夹层难防难治腔内治疗是发展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健康时报记者 赵晴晴;装个盾牌治主动脉夹层[N];健康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荪;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基因表达谱生物学通路分析与基因调控网络构建[D];复旦大学;2013年

2 齐鹏;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梁凯;杂交技术在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肖煜;miR-22在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5 张敏宏;一款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新型一体式支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6 张怡然;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预后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7 陈良威;近端“三明治”技术对急性Ⅰ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瓣预后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刘正琴;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常见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系列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9 孙羽东;miR-27a-3p调控内皮细胞功能参与主动脉夹层血管重构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10 王显悦;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脑保护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鹏;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及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葛阳阳;Debakey Ⅲb型主动脉夹层中起源于假腔的胸段分支动脉与动脉重塑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3 李笑;中国汉族人群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与主动脉夹层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周阎;急性与慢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对比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翔;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6 段旭洲;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炎性反应与肺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7 谷梦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与正常人miRNA-146差异表达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刘鹏;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不同时期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9 王岩;血尿酸水平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10 于海滨;应用联合诊断评价血清标志物对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及预后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35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35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b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