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对中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相关性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6 02:14

  本文关键词:对中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相关性比较研究 出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医体质 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关性 流行病学


【摘要】: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Funtional Dyspepsia,FD)又名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已经成为世界共同关注人类健康的问题。因为它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疗效也欠佳,造成患者反复就医,甚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且病程长易导致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根据2008版全世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健康人群中有FD症状者达35.8%。目前西医对FD发病机制未能完全阐明,主要观点认为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等,但都无法概括该病的全部临床表现。所以主要治疗方法是对症治疗。如胃动力障碍型用促动力药,对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性所致者应做Hp根除治疗,但疗效不稳定,且易复发等缺点。中医对FD发病机制主要分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肝脾不和、饮食停滞、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脾胃湿热等,在中医辨证论治用方用药下,能缓解FD患者的临床症状,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中医辨证用方用药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这个FD疾患在病人的生活方面、饮食方面、养生调摄方面等等情况下,还会再次复发,除了给病人生活质量带来问题以外,还会给病人家庭的生活带来负担。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与疾病具有相关性,体质状态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日常生活方式对体质的形成有重要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纠正病理体质,可预防疾病的发生。根据病理体质与特定疾病的相关性,发现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以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令人满意。本论文包含着"中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相关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相关性比较"三个主题,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流行病学、统计学等方法进行了对此分析深入研究。文献研究部分是西医对FD的认识,论述诊断标准及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二是中医学对FD的认识,论述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渊源、病因病机、与体质学的关系以及治疗等内容。三是韩医学对FD的认识,与体质的关系,治疗方面等论述。调查研究分为3个部分。即中韩FD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中韩FD有关因素(性别、年龄分布、病程、诱发因素、饮食习惯、饮酒习惯、职业分布、家族史、中医症状、中医证候等)比较,对FD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FD有关因素相关性比较。目的:中国和韩国作为亚洲两大国家,其FD的发病率均较高。因此,不同国家间FD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显得较有意义。通过FD患者的体质类型研究对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中韩两国进行的中医学术研究也具有国际性意义。通过对中国和韩国FD患者的实际病例资料分析,探讨中国与韩国FD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及其相关性研究,以及沟通和促进中韩双方对FD的中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共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方法:1通过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查阅功能性消化不良和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主要从年龄、性别、病程、诱发因素、饮食习惯、嗜好饮酒习惯、职业分布、家族史、中医证候分布等方面比较分析,初步探索两国FD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之间及其相关因素。2调研方法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对中韩两国各300病例18岁到80岁间的中国患者群,运用《中医体质量表》、《FD中医证候量表》、病人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然后两国对FD患者的体质类型及其相关因素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将其包含的观察指标(中医四诊、人口学资料、诱因、嗜好等)编制成统一的调查表,并进行量化(按症状出现频率、继续时间、性质程度与外界刺激关系等4个方面进行综合量化,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量化为0,1,2,3;难以分级的分为出现与不出现,记为0,1)由专业人员根据临床调查量表客观填写现场调查表格。3数据整理采用资料完整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整个过程采用两人双机独立录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核对及逻辑检查,保证数据无误后锁定数据库。4统计分析对所有调查问卷资料进行审核,整理调查问卷,并对纳入分析的研究因素进行全部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中韩两国FD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其相关性比较,进而以社会人口学为变量分组,采用X2检验(卡方)比较各体质组构成比的差异。5对中韩FD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相关性判定结果,采用对应分析方法,进一步探索中韩两国对FD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FD有关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结果:1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1)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中医典型单纯体质以及夹兼体质共300病例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为,平和质占12.7%,剩下8种偏颇体质占87.3%。偏颇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分别占 10.3%、11.3%、7.3%、11.0%、12.7%、8.6%、13.6%、11.3%。不同性别、过敏史情况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不同,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2)韩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韩国典型单纯体质以及夹兼体质共300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为,平和质占6.3%,剩下8种偏颇体质占93.7%。偏颇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分别占 10.3%、11.3%、4.0%、10.3%、21.0%、6.0%、27.3%、3.0%。不同性别、过敏史情况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不同,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3)将本调查中韩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结果与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结果相比较,发现有一定的差异性;如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占13.6%)为最为多见,其次为气郁质(12.7%)、痰湿质(11.3%)、气虚质(11.3%),而韩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气郁质(占27.3%)最为多见,其次为湿热质(21.0%)、阳虚质(11.3%)。2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有关因素分布(1)中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男女分比为39.6%:60.3%;韩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男女比例为46.0%:54.0%。(2)中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年龄分比情况为,以50岁年龄段(50~59)为最多(占42.3%);韩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年龄分比比情况为,以50岁年龄段(50~59)为最多见(占33.0%)。(3)中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病程分布情况为,以1~5年为最多(占46.0%);韩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病程分布情况为,以5~10年为最多(占38.6%)(4)中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诱发因素为,以劳累过度为最多(占32.6%);韩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诱发因素为,以情志不畅为最多(占39.6%)(5)中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饮食习惯因素为,以嗜油炸为最多(占28.6%);韩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饮食习惯因素为,以饮食不节为最多(占69.6%)(6)中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饮酒习惯因素为,以喜白酒为最多(占27.6%);韩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饮酒习惯因素为,以喜啤酒为最多(占45.6%)。(7)中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职业为,以商业为最多(占31.3%);韩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职业为白领为最多(占27.6%)。(8)中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家族史因素为,以慢性胃炎为最多(占29.0%);韩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家族史因素为,以慢性胃炎为最多(占41.3%)。(9)中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证候为,以脾胃湿热为最多(占31.0%);韩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证候为,以肝胃不和为最多(占27.6%)。3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FD有关因素比较(1)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男女性别分比情况为男性以湿热质为最多(占17.6%)女性以阳虚质、湿热质为最多(占16.6%);韩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男女性别分比情况为男性以气郁质为最多(占33.4%)女性以湿热质为最多(占23.5%)(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年龄分比情况为以50岁年龄段(50~59)湿热质最多(占29.9%);韩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年龄分比情况为以50岁年龄段(50~59)气郁质最多(占35.3%);(3)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病程情况为1~5年,湿热质为最多(占37.8%);韩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病程情况为5~10年,气郁质为最多见(占37.9%);(4)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诱发因素为以劳累过度以气虚质为(占26.5%)最多;韩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诱发因素为以情志不畅以气郁质(占31.9%)为最多;(5)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饮食习惯以嗜好油炸(湿热质占23.3%)为最多;韩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饮食习惯以饮食不节(气郁质占28.2%)最多;(6)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胃湿热(湿热质占27.9%)为最多;韩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分布以肝脾不和(气郁质占33.7%)为最多;结论1韩国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群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表示,与中国FD患者群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提示外籍FD患者群与中国体质类型分布存在差异性,为建立对FD患者群的中医体质国际标准提供参考。2对中韩FD患者群的有关因素比较分析表明,对FD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诱发因素、饮食习惯、嗜饮酒习惯、职业、家族史、中医证候分布与FD疾患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FD疾患的发生和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职业差异有密切关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经过对中韩FD患者群的有关因素和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比较研究,初步发现对FD患者有关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有较密切相关性,为相关性对应分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中韩FD患者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FD有关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对应分析表示,若干FD患者的中医证候类型与中医体质类型具有较强的连贯性,提示中韩两国FD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之间存在非一对一相关的联系,并为中韩两国对FD有关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借鉴。4对中韩FD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证候比较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娜英;蔡济国;陈我隆;严启之;程徐遂;施日升;;长寿老人长寿因素及中医体质类型研究[J];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1993年02期

2 王大海;曾亮;吴胜其;李东芳;田晓琼;;少数民族中医体质类型研究现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36期

3 郑军,温振英,樊惠兰;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2000年02期

4 王睿林;中医体质类型的常模[J];辽宁中医杂志;2004年08期

5 姜峰;马文华;李克琴;;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07期

6 邓小敏;邱全;柳彬;周艳;陆斌;;729例广西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特点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陈兰羽;陈建杰;徐燎宇;章晓鹰;吕文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医体质类型探讨[J];吉林中医药;2011年01期

8 石磊;陈强;林霞;王霖泽;;女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河南中医;2012年07期

9 吕庆莉;仝武宁;;基于中医体质类型的药用食物调理系统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10 徐毓华;王正值;;中医体质类型与大学生心理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荀运浩;过建春;石伟珍;施军平;;浙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唐芳;朱燕波;;基于505例大学生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人格心理特征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体质研讨会暨中医健康状态认知与体质辨识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盛华;周明旺;潘文;孙凤歧;郭铁峰;穆欢喜;;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初探[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朱燕波;王琦;吴承玉;庞国明;赵健雄;沈世林;闫雪;;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肥胖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6 荀运浩;过建春;石伟珍;施军平;包剑锋;刘长灵;;浙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初步研究[A];第十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郑军;温振英;;北京市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初探[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8 李杰;王仁嫒;张发斌;;青海地区土族中医体质类型分析研究——附178例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A];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王晓东;马丽;王德洪;吕强;严隽陶;;老年人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A];首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汪玉良;胡军;黄健戈;;淳安临岐地区农村超重及肥胖的成年人血压水平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调查[A];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朱燕波;不同中医体质类型 HRQOL评价不同[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善圭;对中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相关性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琳;脂肪肝超声表现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证型关系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柯欣;150例PCOS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关系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乔娇艳;吸烟人群中无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尚洪宇;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刘璇;长沙地区NAFLD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的流行病学调查[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刘芳;白癜风中医体质类型与发病因素、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韦书勤;成都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章瑾;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慢性HBV感染者与HLA-A2、特异性CTL、PD-1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9 王新亮;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李娟;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35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35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4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