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致中枢神经系统毒理效应的体外研究
本文关键词: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致中枢神经系统毒理效应的体外研究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二氧化钛颗粒 中枢神经系统 程序性细胞坏死 炎症反应 DNA甲基化
【摘要】: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由于其优异的理化特性,在生活、生产、医疗等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暴露风险。目前,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潜在中枢神经系统毒理效应,已经被大量的动物和细胞实验证实。现有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细胞骨架的损伤等,是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中枢神经毒性作用的主要分子机制。近来有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坏死和DNA甲基化也参与了纳米材料的毒理机制,但是这两者是否参与了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中枢神经毒理机制,目前国内外均未见相关报道。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SH-SY5Y细胞及PC12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体外研究模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nductive coupling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CCK8)、乳酸盐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试剂盒、RT-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方法,对程序性细胞坏死和DNA甲基化这两种机制是否参与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中枢神经毒理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章: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SH-SY5Y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Nec-1的影响通过表征检测获取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相关理化特征数据。采用SH-SY5Y细胞对程序性细坏死在纳米二氧化钛所致细胞毒性中的作用进行讨论。CCK8结果表明,SH-SY5Y细胞接触不同浓度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24 h后,细胞活力出现下降;LDH释放量的增加表明,纳米颗粒造成细胞膜通透性的升高;同时AV/PI双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细胞的坏死数量也出现显著上升。随后,使用程序性细胞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1对SH-SY5Y细胞进行染毒前的预处理,结果显示,该预处理极大缓解了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细胞造成的损伤作用,同时细胞坏死数量也大大降低。第二章: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SH-SY5Y细胞的促炎作用及Nec-1的影响采用SH-SY5Y细胞,进一步探讨程序性细胞坏死与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促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的关系。RT-qPCR及ELISA结果显示,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能够促进 SH-SY5Y 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ukin-1β,IL-1β)、IL-6表达的升高,Nec-1的预处理,能够逆转纳米颗粒对细胞造成的炎症反应。第三章: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PC12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总体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采用PC12细胞为模型,对DNA甲基化在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中枢毒理效应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ICP-MS结果显示,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暴露,使得细胞内的纳米颗粒含量上升;同时CCK8结果提示,PC12细胞的细胞活力稍下降;LDH结果也提示,PC12细胞的细胞膜损伤也很轻微;ELISA结果提示,纳米颗粒在亚致死性的剂量和时间条件下,导致PC12细胞DNA甲基转移酶总活力的显著下调;同时导致总体DNA甲基化水平的下降。综上所述,程序性细胞坏死及总体DNA甲基化,均参与了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中枢神经毒理作用。
[Abstract]:The effects of nano - TiO _ 2 particles on the cytotoxicity of nano - TiO _ 2 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nano - TiO _ 2 particles o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PC12 cells were investigat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nano - TiO _ 2 particles on the activity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 伪 ( TNF - 伪 ) , interleukin - 1尾 ( Interlukin - 1尾 , IL - 1尾 ) , interleukin - 1尾 ( Interlukin - 1尾 , IL - 1尾 ) and IL - 6 in PC12 cells were investigated .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99;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日研制出用二氧化钛分解二VA鈝装置[J];江苏化工;2000年Z1期
2 ;日本市场二氧化钛供不应求[J];氯碱工业;2000年10期
3 ;英成功从二氧化钛直接提取钛[J];氯碱工业;2000年12期
4 ;2000年世界二氧化钛供应趋紧[J];天津化工;2000年02期
5 ;二氧化钛的制备[J];无机盐工业;2001年01期
6 吴永庆;二氧化钛的制造[J];化学世界;1956年12期
7 丁宝桐;;日本二氧化钛提价[J];无机盐工业;1983年03期
8 丁宝桐;我国急于想进口二氧化钛[J];无机盐工业;1985年03期
9 张焕臻;泰国将建成一座二氧化钛厂[J];有色冶炼;1986年06期
10 陆山南;;世界二氧化钛的生产厂家简介[J];中国涂料;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乐飞;杨志宁;张昭;;超声洗涤水合二氧化钛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2 林海;胡永平;;超细非金属矿物颗粒表面包覆二氧化钛膜的机理[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姚礼峰;邓江峰;沈强;张联盟;;厚度可控的二氧化钛中空微球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王艳丽;王佳;卢琼;陈欣欣;张海娇;焦正;;纳米二氧化钛的表面荧光修饰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孙庆文;林原;;快速制备具有颗粒填充的二氧化钛管阵列应用于高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6 雷万华;王雪松;张宝文;;抗坏血酸表面修饰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光动力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张学军;张雅心;莫瑶;;介孔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远;刘卫军;谢峥;桂琳琳;唐有祺;;光诱导超亲水性氧化钛复合膜的研究[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马跃东;;晶型、粒径及复合比例可控的纳米二氧化钛制备技术及应用[A];建设小康与高技术产业化——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第35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10 黄朝章;崔超;李佳;胡斌;;新型氧化钛中空膜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痕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海波;日本市场二氧化钛供不应求[N];中国化工报;2000年
2 文欣;世界二氧化钛市场恢复性增长[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肖化;全球二氧化钛市场需求强劲[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2004年二氧化钛市场将出现强劲反弹[N];中国石油报;2003年
5 飘尘;2006年世界二氧化钛需求平稳[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李港;全球二氧化钛货紧价升[N];国际商报;2003年
7 中塑;亚洲塑料用二氧化钛需求增长最快[N];国际商报;2003年
8 张海波;日本拟提高氧化钛出口价格[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9 饶兴鹤;全球二氧化钛市场炙手可热[N];中国化工报;2006年
10 王军;全球二氧化钛市场需求年增速2%-3%[N];广东建设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浩;基于二氧化钛团聚球的异质结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催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蔡宁宁;氧化钛纤维的制备及其负载微纳米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刘旭;单分散性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组装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李亚斌;沙柳纤维素/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5 王明贵;基于二氧化钛空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7年
6 宋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致中枢神经系统毒理效应的体外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7 邹晓新;多孔二氧化钛材料的制备、微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万丽;氮氧化钛制备及其在氧电极中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和东亮;掺杂改性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罗燕;基于天然纤维素物质的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涛;纳米二氧化钛/硅藻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贺天成;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刘大伟;二氧化钛包覆云母氧化铁颜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盛世玉;亚氧化钛阴极用于微生物电解去除酸性红B的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杨健林;二氧化钛及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常建兵;贵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体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陈周丽;基于静电纺丝法制备阶层式多孔二氧化钛基纳米复合纤维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8 方慧;银/二氧化钛三维阵列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9 张强;仿生合成二氧化钛/碳复合材料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10 周硕林;二氧化钛颜料光化学及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77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77881.html